倍可親

覺學《宗門品》之四——永化堂

作者:huazang12841  於 2011-11-24 17:4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覺學-宗門品|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關鍵詞:

覺學《宗門品》之四——永化堂

201179

師:接下來跟大家再進一步地闡釋曹洞宗的宗源。前兩次講到了禪宗,在禪宗當中分為南北禪的時候,好像在跟大家交代了「五祖傳孫不傳子」這麼一句。這裡面,尤其是在有關禪宗的五宗當中,後人有很多的說法,有很多不同的表述,甚至是出現了對相關的歷史人物,也就是曹洞宗的創宗乃至祖師,也出現了前後混淆這樣的情況。尤其是流傳在禪宗當中,對禪宗闡述比較全面的著作《五燈會元》裡面,分別都說到禪門曹洞宗的創宗,以及曹洞宗的分支分派。其中最具爭議的,也可以說最不可思議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有一個《傳燈錄》裡面,居然是在曹洞宗的第二代傳承當中,總共有接近三十種說法,也就是表述了,或者說傳記記載,在曹洞宗第二代有二十七人,也就是說有二十七種說法。這二十七種說法,分別都是被冠以了曹洞宗的第二代傳人,也就是曹洞宗的二祖。所以一直到現在,也不僅僅是曹洞宗,整個佛法的傳承法脈也都是混淆不清的,現在流傳在這個世間的很多記載,也都有出現了很多說法。

在上一次交代到,良介在洞山,本寂在曹山。在良介圓寂以後,本寂尚未創宗的這個期間,因為本寂已經離開了洞山,所以在洞山良介圓寂以後,這個也要求大家從今天開始要記住的,洞山的第二任祖師是道全禪師,這個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說,良介付於本寂衣缽以後,本寂禪師離開了洞山,到了曹山;在曹洞宗未創宗之前這期間,良介禪師圓寂以後,洞山的第二任祖師,也就是第二任住持是道全禪師。後人有不少,包括很多有關曹洞宗的法脈傳承的著作裡面,把道全禪師當做曹洞的二祖。其實道全禪師呢,他顯然不是曹洞宗的二祖,因為那時候曹洞宗還沒有創立,這是其一。其二,道全禪師是本寂禪師的師兄,是良介禪師的弟子,所以說,在良介禪師圓寂以後,本寂離開了洞山,駐錫曹山。在此期間,曹洞宗尚未創立,所以道全禪師的真正的身份,是洞山寺的第二任住持,而非曹洞宗第二代祖師。所以,這個歷史人物,也就是他們之間的淵源,從現在開始大家可以釐清。

當然,道全禪師在接任洞山第二任住持的期間,是對禪宗到曹洞宗創立的過程當中,起到了承前啟後。因道全禪師接任洞山的第二任住持的時候,洞山的香火,包括朝山的四眾也是達到了頂峰,所以,他對本寂創立曹洞宗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給本寂禪師的創宗提供了法理上的依據,包括宗門信眾的皈依。所以他在曹洞宗的功績,應該是不能忽視的,他是起到了承前啟後這麼一個作用的。

接下來,雖然是本寂禪師最後創立了曹洞宗,但是洞山作為禪宗一脈,依然是法裔不絕,以至於到現在。所以這個傳承到現在,也湧現出很多傑出的禪門大德。後來,洞山在道全禪師住持期間,對洞山進行了修繕擴建,真正地有了一個駐錫的寺院,叫普利寺,當時叫洞山禪寺,後來更名為普利寺。那麼它經歷了五代,現在有人說是經歷了六代,其實不是的,經歷了五代。這五代應該是從唐中期開始算起,到了北宋,有三百多年,所以這三百多年的香火是綿延不斷。然後,到了北宋期間,應該說是在這三百多年當中,出現了另外一位禪門傑出的大德,是福裕。這個人物也是一個很重要的。

那麼在這期間,本寂雖然在曹山創立的曹洞宗,由於曹山被黃巢剿滅,實際上過後,本寂又重新回到了洞山來。因此,他又重新接了洞山的衣缽,實際他成為了洞山的第三任住持。接下來的洞山的所有的住持,都是本寂禪師的這一系的子孫。

咱們是分開了,把禪宗的歷史縱橫來講,咱們現在講的是縱向。剛才說到了在三百多年期間,也就是從唐朝的中期到了北宋,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重要人物福裕。現在,我們這個曹洞宗子孫僧系,在咱們的宗脈世系表裡面,子孫僧系的祖師就是福裕。所以人家說,曹洞永化堂,永化堂的宗風,或者是輩分,如果是永化堂弟子都知道,是福、慧、智、子、覺,也就是永化堂子孫僧系的第一代就是「福」字,福、慧、智、子、覺。那麼,他的創宗祖師即是剛才說的福裕。

因為當時遵循的是四方叢林這個寺院的制度。那麼,禪宗由二祖開始就已經是遠離了少林寺。其實只有禪宗初祖在少林寺,也就是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駐錫、在少林寺圓寂。到了禪宗二祖以後,一直到了福裕禪師,都是在四方叢林當中傳承佛法。為什麼會出現這麼一個過程呢?因為就是由南北分宗引起、導致,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然後在佛法當中又分了南傳、藏傳,由於叢林制度,導致這個法脈的傳承遠離了祖庭。到了福裕禪師以後,有感於法脈傳承的重要,或者是為了維繫法脈傳承的單一性,那麼又回到了少林寺,建立了子孫叢林,開啟了少林子孫僧系。所以,少林寺以前的輩分是沒有的。為什麼是沒有的?因為少林寺以前也是四方叢林,比丘與比丘之間沒有師徒傳承,因此就不存在輩分不輩分,可能這個人是某個寺院的第幾代,那個人又是其他寺院的第幾代,所以是很雜的。四方叢林嘛,所以沒有什麼師徒關係的。

除了在唐初那個時候,由曇宗和尚,是隋唐之爭,曇宗和尚組織了羅漢堂弟子,去為當時的唐王,後來的唐皇李世民護駕,所以有了十三棍僧。在此之前,少林寺的羅漢堂弟子抵禦倭寇,為駐錫地的四方守護平安。除了抵禦倭寇之外,在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隋唐之爭的時候,曇宗和尚率領少林羅漢堂弟子為李世民護駕,也就是為唐朝立下了護駕之功。從那個時候開始,少林寺受到了歷朝歷代的推崇,而且從那個時候開始,少林寺的住持稱為「方丈」。

後來一直到現在,現在任何寺院,就咱們漢傳佛教來說,其實只有一個寺院可以稱方丈,那就是少林寺。其他地方任何寺院的住持都不能稱之為方丈,都只能是稱為住持。因為方丈他是必須是要皇帝追認,或者是皇帝的冊封。為什麼這樣呢?你看到咱們少林寺,曾經從二十八代,總共有四代沒有方丈,也就是說,少林寺其實從清朝的末期,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三任國家主席李先念,這個過程當中是沒有方丈的,都稱為住持。所以到了德禪方丈,就是說,是由當時的國家主席李先念給他頒發了,其實方丈是個國家榮譽,因為他意味著是「出朝方丈,入朝國師」,有這麼一個說法。所以,德禪方丈他本身是少林寺的子孫僧系的第三十一代弟子,但是他就任第二十八代方丈。為什麼呢?就是在清朝末期,一直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李先念主席之前,少林寺沒有接受國家政權層面上的這個名譽,所以一直就沒有方丈。後人就說到了,就會有一種困惑,德禪方丈既然是三十一代,那他為什麼是二十八代方丈?中間穿插一下啊,跟大家講述一下這麼一個過程。

回到了剛才所說的,少林寺從福裕禪師之後,有了作為子孫僧系,也就是所謂的輩分,所以到了我這一代是第三十二代,也就是第三十二代子孫僧系的弟子,也稱之為永化堂第三十二代弟子。那麼,子孫叢林由福裕禪師開創以後,承接佛法衣缽,法脈由此單傳,保持了法脈的正統和它的唯一性。

講到這裡呢,大家就應該有一個粗線條的認知。少林寺的輩分是從哪裡來的?就是說,是從福裕禪師在洞山接了曹洞衣缽,這個時候有感於在四方叢林的佛法傳承的制度當中,法脈傳承不能夠保證它的唯一性。因為之前,曹洞宗出現了二、三十位第二代祖師;之前出現道全變成了曹洞宗的第二代祖師;後來又出現了把五家當中的曹洞宗納入到南嶽這一支,等同於南傳的禪宗;同時又對青原行思這個法脈傳承的地位,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認知,一方是明確青原行思是六祖,但是更多的成為定論的,認為是定論的,是南傳的慧能是禪宗的六祖。由於這樣種種的混淆法脈傳承的原因,它的根源在於四方叢林,在於它不能夠保證佛法傳承的唯一性;也就是必須要保證這個法脈,必須從這個地方、這個輩分傳下去的,除此之外,其他的都不具備法脈傳承的資格。那麼,福裕禪師就在這種情況下,確定了、創立了子孫叢林,他也就成為了子孫僧系的祖師。由此,福裕禪師因為創立了子孫叢林,由洞山回到了少林寺,回到了祖庭,他駐錫祖庭成為住持,開闢了子孫僧系。從此以後,法脈傳承一直在永化堂。

當然,在少林寺內同時保持著四方叢林的制度,分為永化堂、東禪堂和西禪堂。現在,少林寺已經關閉了永化堂,所以上一次,有一個拍攝組去少林寺找永化堂找不到,其實永化堂已經關閉,因為永化堂的傳承法脈已經不在少林寺,因此必須關閉永化堂。少林寺除了永化堂之外,最早延續四方叢林的制度的是西禪堂,也就是四方叢林的僧眾到少林寺西禪堂駐錫掛單,常住僧臘超過十年,他就可以在少林寺併入子孫僧系的輩序,但是他不得進入永化堂,這時候他們進入了東禪堂,因為西禪堂主客,東禪堂是主。由西禪堂轉入了東禪堂,也就是說,他們在少林寺是可以永久地駐錫,同時他在駐錫少林寺期間所收的弟子,可以排序少林寺子孫僧系的輩分輩序,但是他不得進入永化堂。所以,現在少林寺的住持永信,他就是東禪堂的弟子,他並非曹洞正宗,因此,他不是永化堂的弟子。是這樣的。

這裡面再穿插一個稱謂。為什麼剛才說,漢傳舉國上下只有一個方丈,其他寺院不可以稱為方丈?其實,「方丈」不是後人解釋的那樣。後人解釋就是,「丈」就是說在寺院裡面住持住的地方很寬,以丈來量,所以稱呼「方丈」。其實不是這樣的,估計大家也不清楚方丈是什麼意思。住持,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意思,住持就是住持,主持寺院的住持,也就是寺院裡面的首座。方丈,為什麼稱之為方丈呢?祂是一種佛,在這個人間,在娑婆界踐行佛法的最高稱謂,最高稱謂也就是體現了祂的最高修為。最高修為是以心來量,我們凡人把心稱為「方寸」,你看,寸,寸上是尺,尺上面是丈。那麼,俗人是稱為方寸之心;到了稱為方丈,意味著祂的修為,祂的心性已經是通融。這個時候就不稱之為方寸,祂的心是方丈。所以這個方丈的稱謂和方丈的意思,是這麼個意思。這就是方丈的稱謂是怎麼回事。

這裡再做一個交代,就是說,從福裕禪師創立了子孫僧系以後,全世界各地所有的子孫叢林都是曹洞宗。這個大家也可以清楚了。以後,我們到了哪一個寺院,說這個寺院是子孫叢林,那麼肯定是曹洞宗的。所以,全天下所有的子孫叢林都是曹洞宗的。

曹洞宗呢,現在宗脈最鼎盛的是在日本和韓國。當然,曹洞宗的寺院在中國是最多的,但是由於受到種種的社會限制,所以曹洞宗的傳承受到了很多制約,反而在日本和韓國得到了弘揚,因為社會環境允許曹洞宗的宗風得以在日本和韓國發揚光大。所以,曹洞宗現在在中國也只是這個法脈的象徵。這一點,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有點傷感,也確實是這樣的。因為四方叢林本身就不具備法脈的唯一性,所以很多的僧眾也都來自於四面八方,那麼佛法的法裔傳承顯然是由曹洞宗,由子孫叢林。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和社會各方面的因素制約,導致了現在曹洞宗在中國只是一個法脈傳承的象徵,也就是只保留了它的法脈的綿延不絕,這就是我們今天曹洞宗在這裡的境況。那麼,曹洞宗在日本和韓國是得到了的發揚。曹洞宗呢,現在行常大和尚就是住持日本的曹洞寺。

在良介住持洞山的時候,有一位法名叫瓦室能光的日本僧人到洞山求法,他在洞山整整住了三十年。在此期間,本寂已經回到了洞山,他又在本寂禪師座下,因為那時是四方叢林,他只是來參學,只是來求法,他跟良介禪師沒有師承關係。那麼這個時候呢,他跟本寂禪師就有了師承關係了,他皈依了、依止了本寂禪師。所以在洞山駐錫了三十年以後,他回到了日本,創立了日本曹洞宗。所以在日本所有的寺院都只有曹洞宗,沒有其他宗系。這個瓦室能光,就是日本曹洞宗的開宗祖師。那麼,福裕禪師回到少林寺創立了子孫叢林,隨之,第二個延續這種叢林制度的,就是日本的所有寺院都更為子孫叢林,所有子孫叢林的住持都由永化堂派駐,現在是行常大和尚。

在同一個時代,有一個新羅僧人,新羅就是現在的朝鮮和韓國,他的法名叫利嚴,也到了洞山,法裔本寂。他回到了朝鮮以後,在朝鮮的須彌山蓋了廣照寺,那個時候稱為須彌山派。利嚴禪師回去以後,原來的所謂須彌山派也更為曹洞宗。現在的韓國的所有寺院雖然保持了須彌山派,但是所有寺院也都是延續著子孫叢林制。

到了公元的13世紀初,日本又有一個道遠和尚到少林寺歸宗,他在少林寺受戒,隨之回到了日本,當時日本的人口也不多,當時的日本僅僅只有四座寺院。當他到少林寺受戒回去之後,短短的半年時間,最鼎盛的時候,曹洞宗的信眾達到了兩千多萬。所以在日本,把曹洞宗推到了極致的,最鼎盛的是道遠和尚。

這就是曹洞宗,從本寂一直到福裕,以後我會把這個過程當中的歷代祖師跟大家都講清楚,其實在咱們這個宗脈世系表裡面已經列出來了,每一代每一代都有誰。但是這裡穿插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包括一些重要的,現在混淆不清的一些定論,在這裡跟大家講。那麼,曹洞宗的狀況和子孫僧系,意味著是曹洞宗的衣缽傳承,永化堂意味著子孫僧系的衣缽,永化堂意味著一大藏教的傳承。

中途稍事休息,喝一口水。

師:好,我們接下來繼續啊。大家基本上對從佛法的東渡,到少林寺永化堂的確立,承接了佛法的正傳心印,已經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了。

因為我們要追溯曹洞的淵源,這裡面再穿插一下。現在幾乎所有的對曹洞宗的宗脈傳承的著作,都把現在的曹山等同於原來的曹山。上節課已經講過了,現在的曹山已經不是原來的曹山了。那麼現在又穿插一個,跟大家說,現在的洞山也並非原來的洞山,現在的洞山也已經不是原來的洞山了。洞山,應該是從良介禪師開山,一直到了清朝的康熙十一年,也就是1672年,這個時候,洞山寺更名為普利寺。到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洞山的三十八代住持是叫海壽法師,這也是一個重要人物。洞山的三十二世住持海壽法師在洞山豎起了「佛在性中」,現在這個大匾還在。因為之前,包括現在,咱們都在說「佛在心中」,而這塊匾寫的是「佛在性中」,不是「心」 中了,「性」,佛在性中。這就有了一個新的說法,佛在性中。

說到這裡呢,有哪一位可以來歸納,來講一講,佛法傳承,從釋迦牟尼付法於摩訶迦葉,到今天,它的傳承脈絡是怎麼回事,永化堂是怎麼來的,永化堂意味著什麼?哪一位可以來講一講。

惟恕:我記得是這樣的,師父。從釋迦牟尼付法給摩訶迦葉;然後,到了菩提達摩東渡來到中國,付法給二祖慧可大師;從慧可一直傳到五祖弘忍大師;弘忍是傳孫不傳子,到青原行思禪師;青原行思傳下去是到洞山良介禪師以後,洞山良介禪師的付法弟子是曹山本寂;曹山本寂傳出曹洞宗,這個曹洞法脈的延續三百年以後,出了雪庭福裕禪師。雪庭福裕禪師回到少林寺,創立了子孫僧系的叢林。在子孫僧系叢林裡面,開始了永化堂的傳承,福、慧、智、子、覺;從那個時候開始,一直到德禪方丈,然後是我們的華藏宗,由師父創立華藏宗,這麼一個脈絡。在這個過程當中,由於當時日本的瓦室能光和朝鮮的利嚴禪師,分別把曹洞宗帶到了日本和朝鮮,使曹洞宗建立了日本的分支和朝鮮的分支。那麼當代的朝鮮曹洞宗,朝鮮的禪寺全部都是曹洞宗的法脈,也是子孫僧系的法脈;當代的日本曹洞宗是由行常大和尚住持。這是我的記憶,請師父指正。

師:嗯,歸納得很好。還有哪一位,歸納一下,消化消化。

輔宗:前面幾位都總結歸納了一下整個的傳承。我從這個傳承當中有一些體會,看看是不是合適啊?就是從釋迦牟尼佛的傳承來講,到了達摩東渡,那麼也是釋迦牟尼佛在娑婆界的一個分支到了中國,它也是整個佛法傳承的一個主脈。那麼,到了東土之後,這個隨著東土佛法的六祖一花開五葉,整個的法脈來講就是廣為的流傳,但是真正的主脈是在青原行思的傳承之下,然後到了本寂創立了曹洞宗。那麼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實我體會就是,之所以創立曹洞宗,立一個新的名,也是因為在四方叢林當中如何識別這個主脈的需要,所謂的完成認祖歸宗的一個過程。那麼,後續再傳承到今天,我們的上師再創立華藏心宗,包括向永化堂的認祖歸宗這麼一個過程,創立這個新的宗門,其實也是向各界來宣照這個正總持門的存在,和祂的對後續法脈傳承的一個明確和演化。不知道這樣的理解是否合適啊?

師:是的。看起來,大家這幾天都通過對這個法脈的傳承,說到了今天,有一個從脈絡上,已經知道法脈的傳承是怎麼樣傳承的。它的這個傳承的過程當中,從縱向的歷史過程,包括一些在歷代混淆不清的一些公案,都有了一個清晰的認知了。

  

(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定,版權所有,轉貼、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01:2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