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禪門規儀二:袈裟、上香、頂禮

作者:huazang12841  於 2011-7-20 02:0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禪門皈儀系列|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關鍵詞:

規儀二:袈裟、上香、頂禮

2011430

 

師:你來回答一下七衣的穿法。

學子:要站起來講吧。就是把那個七衣是先披上,披上之後兩隻手在裡面的,然後先穿左手,再穿右手,然後是右手搭在左肩,左手再搭上右肩下來,這個叫手面俱肩禮;之後系裡面的帶子,再繫上外面的扣子;最後再頂禮。

師:打開和疊起來的要求是什麼?

學子:疊起來的要求是戒品必須在上面。(領口衝上)

師:接下來給你們講統稱為所謂的袈裟,這個袈裟的分類,裡面有個明確的、很清楚的戒品,是不跟七衣和海青混淆的戒品。因為海青是出家人和居士都可以穿的,那麼袈裟呢,袈裟有三個種類。第一種叫縵衣,縵衣還有一個別稱,叫搭衣;第二種就叫九衣,也叫田戒衣;第三種是祖衣。

    這三種都有很明確的戒品,一是這個縵衣,也稱為搭衣。縵衣居士可以穿,它的特徵是雜色,是兩塊布接成一塊,裡面沒有田字格的。這種縵衣,外面也很少人知道它真正的名字叫縵衣,他們會另把它稱為搭衣,或者直接的說是袈裟。它有個很明確的界定:這種就必須叫縵衣或者搭衣,你不能叫袈裟!它的區分就是它沒有田格的,第一;第二,它是由兩塊布接成一起的。

眾:它是雜色的?

師:它是雜色,就不能夠是黃色,不能夠是紅色,就叫雜色。而且縵衣也不是說居士都可以穿,必須是持居士菩薩戒才可以披縵衣!

    接下來就是第二種了,是九衣。九衣它真正的名稱叫田戒衣,後來為什麼叫九衣呢?我都搞不懂它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叫九衣,後來就有人說,是因為裡面的田格是九塊。其實不只九塊的,有十塊、十一塊、十三塊的,反正裡面只要有田格,那就稱為九衣,有些七八塊都有的,有些就超過十幾塊。所以,《佛緣瀚海》詞典裡面(在藏經閣裡面有),一直都沒有查到九衣這個名稱的出處。那麼對我們來說,也無妨把它叫做九衣,但其實你們要知道,它真正的名稱叫田戒衣。人們所說的以這九塊田格呢,其實也不是的。

    這個田戒衣,嚴格是只有受比丘具足戒,以及心宗法脈弟子可以穿,心宗法脈弟子就是居士,他也不能穿縵衣的,他只要受菩薩戒就可以穿田戒衣。田戒衣其實現在有很多種,但是田戒衣很嚴格來說,它只能是正色,不能是雜色,也就是只能是黃色。可以穿著田戒衣的群體就是心宗弟子,實際上就等於是衣缽血脈弟子與受居士菩薩戒和比丘具足戒才有資格穿。

    第三種就是祖衣了。祖衣你們都知道啦,祖衣就是紅色的,紅色鑲金。祖衣是七師以上可以穿,七師以上平時也不穿,在重大的節日啊、重大的禮儀啊,包括禮佛才可以穿。祖衣分為兩類,一類是戒衣,一類是袈裟。說了這麼多,所說的統稱袈裟,其實我說到了這裡,才說到了真正的袈裟,就是祖衣當中的兩類,一類是戒衣,一類是袈裟。凡是可以稱祖,都是(宗師和住持),現在是放寬了,現在是七師以上都可以穿祖衣,如果按照嚴格的佛制來講的話呢,只有一個寺院的主持和宗門的宗師才可以穿祖衣。那麼目前這個祖衣,統統是不如法的,因為稱之為祖衣的,只有兩個類型:一個就是戒衣,戒衣就是後面帶有戒品的;那袈裟呢,也只有一襲袈裟。所以這個袈裟其實就是在整個佛教界也就只有一襲,其他的就都不能稱之為袈裟的。當然現在統稱,都稱為袈裟,所以首先你們要明白這個概念。

    所謂統稱的袈裟有三類。第一類是什麼?

眾:縵衣,也叫搭衣。

師:第二類呢?

眾:九衣,也是田戒衣。

師:第三?

眾:祖衣,戒衣。

學子:袈裟是全世界只有一件?

師:只有一件!後人所謂的袈裟,其實就是現在到處都是袈裟,咱們也無妨入俗,但是咱們作為心宗法脈,你就必須要清楚它是怎麼回事。

學子:那個田戒衣正色是純黃色啊?

師:黃、紅這兩種顏色稱之為正色,其他都稱為雜色。

學子:我問的是這個田戒衣的正色是這個純黃色,是吧?

師:田戒衣也有紅色,藏傳和南傳的田戒衣,它就是血紅的。

學子:紅色的田戒衣和那個祖衣的區別,就是沒有那個金邊兒,是吧?

學子:戒品?

師:祖衣是肯定有戒品的。這個戒衣,你稱之為祖衣,那就肯定是有戒品的,否則你就不能稱為祖衣。

好啦,說到這裡,咱們拿一件九衣吧。

學子:師父,那田戒衣是不是應該有的有戒品,有的沒戒品?

師:田戒衣是不講戒品的。

學子:它不講戒品,但是要有戒品才能穿?

師:這個呢,是稱之為法輪(指九衣上的圓環)。這個呢,是稱之為法印(指九衣上的與法輪相搭的搭扣)。

    來,你試一下,披九衣或者是披戒衣的,你看接下來是從高處提起來,在穿之前,不管你們前面有沒有佛像,都是要先稽首,然後接下來,你看啊,你穿一下。(師輔導九衣的穿法)

    對,這樣穿上以後呢,就整理一下,然後馬上就是疊掌,一疊掌就是一個稽首。咱們以佛門來講,在寺院裡面要上早晚課,要自己在禪房裡面穿好出來的嘛,那有些人在自己禪房裡面,如果是沒有佛像,那就是一稽首;如果有佛像那就是稽首問訊。先稽首,然後你站起來以後,依然是手始終是疊著的,手是這樣(呈疊手狀)。

     解開,在任何情況下這個法輪是必須朝外。(師示範脫下併疊起九衣)

眾:都會了,看著是會,操作起來很困難。

師:現在起你們每個人都要練習。

    第一,它疊起來的時候,因為法輪始終是要朝上的,往上、朝外;提起的時候,要穿的時候,是先稽首問訊;接下來以後呢,左手在這裡,右手就在這裡,剛好就扣在這裡,在這個位置(師示範);然後這個一抓緊,你往後面一甩,甩成這樣,其實,你這下(甩),它就可以了,這一站起來就過去了(甩)。

學子:等於說,向佛一稽首的時候,就——(甩過去)?

師:嗯,就是。這個扣,也就是法印,一定要高過你的肩膀,法印絕對要高過肩膀!你看這個法輪始終是在外面的。

    如果是在禪房裡,或者在(佛堂),不管是穿和脫都不能正朝佛像,要側著。(師再次示範怎麼穿九衣,並教授解九衣的經驗。)

    你們已經是很聰明的,很快的啦,想當年,我就單是學穿袈裟,我就學了一整天呢。就看一次,然後就回去自己學。我那第一次是,我那法輪扣在後面。(眾笑)真的,然後我走出來一看,錯了!趕緊回去(重新穿)。

    接下來以後,就是穿九衣頂禮,穿著九衣上座。這個很重要!你如果穿九衣,你頂禮頂錯,等你一起來就摔倒啦,你踩住了,你跪在(九衣)裡面了,你一起來,崩——,下去了,那你就笑死人了。

……

師:現在分別拿立香、卧香,檀香木,狀香(它就是一坨的,一坨尖的)。

學子:那個圓錐形的,對吧?

師:對,圓錐形的就是狀香。狀香的檀香木,它統一就是這樣拿著,圓的這頭在這裡(手裡),尖的在前面,跟咱們正常的立香是一樣的。檀香木呢,一般都是隨現在現代化的(加工),一般都是圓狀的。

    卧香是一根,雙手持香兩端,在眉心處一稽首,然後右手點燃,香的頭部在右側;點燃后,右手捏住香的中間部位,倒置放入卧香爐中,這樣點燃的香的頭部朝向左方。

    上香的規儀你們都懂了?

    立香,從傳統的規儀來說是右手持香,左手點燃,點燃的時候,可用手扇滅,不能吹滅啊。現在也可以為方便左手持香,右手點燃。然後,持香在祖竅穴(眉心)一稽首。記住的就是,拿住的時候,這個手一翻,(左手)拿住,(右手)往外拿,往香爐里插。中間(一根)是供佛,你不要就這樣(一次性全部)插進去啊,依然是,等於你要默念:(中間)供佛,(右邊)供法,(左邊)供僧。千萬千萬記住,不要左手就剩一根的時候,就這麼(直接)插上去。千萬千萬要記住!你看我平時來這裡上香的時候,是(右手)接過來的,什麼時候你看到我左手就這麼插上去?然後,凡是遇到戒品比你低的,就橫著拿香,側身插香。

學子:一定要右側嗎?

師:如果是右側沒空間,那你只能是左側,你總不能穿牆。這個是上香的規儀。那麼上香,通常呢,要記住的就是:第一個,嚴格的話,上香之前是要默念凈口業真言的。因為有時候你突然上香,你不知道吃什麼了,剛才你在罵人,你在說謊,對不對?但是現在也是很多人不懂,不過像你們這些持戒品的,也都不在意這個。

    通常上完香以後,你會往後退的,比如說,你要頂禮的話,你要往後退到佛堂的前面頂禮。這個時候,因為你在佛殿裡面的正中,上完香以後,你還要一稽首的,然後從左側,這個不分男女,因為咱們這個是兩腳並齊,上完香以後,從左側邁開一步,然後轉身,轉身是走直線的。這個也要千萬注意!你不要過來以後,一上香,把屁股一扭你直接就轉過去,不可以,不可以的!

    你上完香以後(師示範),一般都是大佛堂的嘛,肯定在那個供桌前面的,你如果是在拜墊外面,你是插不到(香)的,肯定過來這邊(供桌)正中;在上完香以後,一稽首,向左邊邁開一步,你看啊,直線轉身,轉過來(向右),你會走一到兩步,你看啊(師示範),千萬不要從這裡(拜墊)過,這個是大忌!千萬要記住這個大忌!!!

    然後,頂禮完畢,起來,還是那樣的動作,還是腳向左一邁,一轉身,回去。

    如果以後,你們以後會知道自己的法身,有時候你就會遇到你自己給自己的法身上香,這時候也就是這樣(把香橫過來)上了,你就沒必要這樣(立著)上了。

學子:那也是側過來插香嗎?

師:對。

學子:我每次過來看您上香都側著插,哦,側著插香。

師:你覺得怎麼這麼沒禮貌?

學子:我也不清楚,我以為,因為我們那個香爐距離太遠了,我們就這樣,師父就站那個桌子的地方的,每次插香都這樣(側著插香)的。

(眾人移步至大廳,現場實習。)

學子:那就是在同一個供桌上供奉的就是戒品都是不同的,那就是說,這個以戒品最高的(為準),還是要這樣(立著上香)?

師:聰明。這就是最基礎的知識,也是最重要是知識!現在是一(規儀)已經講完了,上香的規儀講完了,頂禮的規儀你們懂了吧?頂禮是它的統稱,它的名稱就叫手面俱足禮

學子:這個俱足是哪個俱?

師:是一個單人旁的那個。也有人叫手面接足禮,接是接住的接,就是手扶著、托著佛腳,也叫手面接足禮

學子:是這個手(手)?

師:如果是這個「首」,不就是一樣的嗎?

學子:師父,那個大的,五體投地的叫?

師:一樣,都是一樣的,手面俱足禮,但是它有一個別稱,叫五體投地

    你頂禮的時候一合掌,稽首合掌的時候,單掌在中了,一、二、三,上來,然後這個時候呢,翻掌,你還要翻掌的啊,翻掌的時候,收回來,然後提起來,你要這樣起來的啊。難道你要這樣甩起來?自然而然地托起來的嘛,要不然你也不可能這樣上來啊。

    其實如果要分解的話,它是有分解動作的。你看啊,疊掌定、稽首、合掌、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手面俱足、然後禮畢翻掌;下來以後,起、依止,因為手面俱足禮以後,接下來就是依止,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手面俱足有別於其他任何宗教的頂禮法,我們是兩膝同時下跪、同時起來。你看道家是先右膝(下)后左膝(下),這個是道家的。

學子:哎,我們以前可都是分開的。

師:因為這個蒲團在這裡嘛,因為你要皈依佛,你這一皈依佛,你不可能是一個上、一個下,你必須(雙膝)下來以後皈依佛,對不對?沒辦法翹起一個的,因為有中間了,這個腳、手就同時下去了。完了以後,收回來以後,一樣是一起起來。

(眾人討論。)

師:民間祭祖啦、結拜啦、民間頂禮啦,包括以前民覲官、臣覲主,都是從左邊下。這就是我們有別於其他的頂禮,因為第一個動作,就是你皈依佛的時候,你肯定是一起下去的,分開的話。你沒辦法。

學子:我們要拍個視頻。

師:是的!尤其是我跟你們講了以後,然後就挑選三個人,就是整個規儀,佛門裡的一些規儀,還是趁此全都給你們講了。

學子:一氣呵成,挑三個人拍視頻。

師:你們現在就要消化、要做作業,然後要歸納歸類,我們就可以拍一個我們自己的教材片。完了以後,我們也可以抽時間發行了。我敢保證,全世界獨一家如法的規儀!

學子:師父,今天就等於重新教三花聚頂的那種感覺。

 

 

 

(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定)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7:1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