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回上海,必做的功課是為父母和長輩上墳,寄託一點思念。今年卻又多了幾位掃墓的對象,三個姐姐都走了,兩個葬在上海,總要再去見一面;一位農場結識五十餘年的莫逆之交,還小我一歲,生了腦瘤,今夏也走了,再見時已隔陰陽,到他墓前忍不住老淚縱橫。
到我這個年紀,還活著的碰頭,話題離不開健康和養老兩方面了。尤其是養老,這次回去聽到與看到的如此紛紜,真令人理不出一個頭緒了。
我的同齡人輩,除了含飴弄孫之外,高堂猶在,承歡膝下的也還不少。現在生活改善,醫學昌明,九十多歲的壽星隨處可見,百歲人瑞也不是新聞。在恭賀老人家壽比南山的同時,看不到的卻是伺候者的艱辛啊!
小學同學的母親一百歲了,身體自然羸弱,胃口也越來越差,慢慢的就不想吃東西了,再慢慢的眼見得就不行了。兒媳婦勸了也不聽,急得流眼淚;兒子看著不對,只好跪在母親面前,說你不吃我就不起來了。這樣逼著,總算吃一點,把口氣給回過來了。我問:「你每天這樣也不是辦法呀!」 他反問:「有什麼辦法呢?」 這倒也是,有什麼辦法呢?
另一個小學同學的父親九十六歲,老年痴獃,好不容易送進公立養老院,費用便宜得令人艷羨。可是那種公立養老院是只管養,不管醫的,老人家有一點點不舒服,馬上奪命連環Call 一個接一個打給子女,子女不到,他們是不管老人死活的。同學聚會,她的話題只有一個,就是怎樣照顧老父親。她說,大家都說父親高壽是我們子女的福氣,但不知道我們伺候他的艱辛啊!
我們這一代,一般都有兄弟姐妹幾個,父母老了病了,大家還有個商量,有個分工,或者老人健康時到子女家輪流住,或者老人病了子女到醫院輪流值班,累了還有喘口氣的時候。我們的下一代,十有八九是獨生子女,一對小夫妻要照顧四個甚至八個老人,怎麼弄得過來啊?
這次回去,聽了很多養老的信息,有趣,又有些心酸。
一種叫「抱團養老」。幾對夫妻平時玩在一起,興趣相同,話語也投機,不想給兒女增加負擔,商量著把房子弄到一起,大家輪流值班,過一種半集體的退休生活。不過這種想法理想主義的成分重了一些,不要說有人病了躺在床上,朋友照顧屎尿不可能長久,即便大家都健康,日日住在一起亦難免生出齟齬來。因此,這種養老法似乎也不見有大力推廣的。
另一種叫「小老養大老」。六十餘歲的退休者稱為「小老」,身體好的也還做得動。讓這樣的「小老」去照顧八九十歲的「大老」,做幾個鐘點就積累幾個鐘點的積分。等到這批「小老」 變成了「大老」 需要照顧的時候,他們可以使用當年的積分,請新的「小老」來照顧他們。這個方法聽起來有點令人心酸,但似乎是個可行的自救之道,不過應該有個組織者吧?在中國,好像唯有政府可以擔當組織者的角色,不知道政府有沒有這層考量?
當然,最流行的養老方法是住到養老院去了。同學告訴我,上海現在一般的私立養老院要先交一筆定金,從一百萬到二百萬不等,視等級高低而不同。老人入住后還要每月交月費,少則五六千,多者上萬甚至更多。老人去世后定金可以退還。他就考慮走這條路了,因為他是個中產階級,拿得出這筆定金,而獨生女兒去了美國,依靠不上了。他的朋友圈裡,很多人考慮走這條路,正在到處物色適當的養老院,有的甚至先付清定金佔個位置,免得過幾年定金漲價。不過這樣的養老院,即使住得起,他說也只能滿足百分之十的需求。那住不起的人呢?他聳聳肩,雙手一攤。我聽了並不吃驚,只是感到遺憾。這種事情,政府不作為是題中應有之義。領頭的沉湎於中國製造2025、中國標準2035、國之重器、自力更生這些春秋大夢,即將垂垂老去的這一代人如何養老,在他心裡沒有位置吧?反正他的娘沒有這層擔憂。
我小時候讀《古文觀止》里的《陳情表》,有一句話「伏惟陛下以孝治天下。」 我有些不解,老師解釋道:西晉司馬氏的祖先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都曾經是曹魏的臣子,後來篡權奪位,是為西晉。如果以忠治天下,那是打自己的臉,無奈,只能以孝治天下了。歷史走到今天,又何其相似!今上也是以孝治天下,據說立了新法,子女不贍養父母算犯罪,要吃官司的。我總懷疑他立這個法背地裡有些貓膩,恐怕是想把養老的責任丟給子女吧?可是當年口口聲聲「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是誰說的?今天裝聾作啞全忘記了嗎?
這次回去,同齡朋友們都在討論這個話題,卻沒有聽到什麼完善的解決之道。大家也只好過一天是一天,將來的事情將來再說吧,儘管這個「將來」是轉眼就到了。我有點杞人憂天,再過十數二十年,中國大批的老人老無所養,晚景凄涼,恐怕會成為很大的社會問題,為政者現在當未雨綢繆啊!
我已經離開了,也沒有打算回去養老,所以這篇文章也只是旁觀者言。很欣賞現時網上流行的兩句話:老得慢一點,死得快一點。算命先生說我是死於心臟病,我聽了很高興。心肌梗死,轉眼就走了,不受纏綿床榻之苦,不添兒孫陪伺之累,奄然而逝,也是一種瀟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