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生長在上海,並沒有記憶端午節的時候懸掛過什麼菖蒲艾草,也不記得大人喝過什麼雄黃酒,至於賽龍舟之類,雖然上海黃浦江和蘇州河,但是上海人偏於「洋派」,似乎也沒有興趣龍舟競渡。兒時對端午節的回憶,就剩吃粽子了。記得媽媽每逢端午節總要包一大鍋粽子,放在爐火上煮,那香氣氤氳在屋子裡久久不散,勾起了我們小孩的饞蟲子,時不時地溜到廚房去張望,恨不得早一點兒嘗鮮。
來美國二十多年了,開始的時候苦於立足,端午節是哪一天都記不得了。看到華人店家做的粽子廣告,才恍然:哦,原來已經端午節了!早些年,洛杉磯的店家以做台灣粽子為主,豬肉、花生、香菇、蛋黃,好像還有一些七七八八的食材放在一起,味道也蠻不錯的,但總覺得欠缺了那一點兒家鄉味。
上了年紀,行將退休,到有閒情逸緻過個端午節了。前幾日在華人超市見有粽箬賣,內子一時興起,買了一包回家,表示要一顯身手。我雖亦下得廚上得灶,但是對包粽子那活兒卻敬謝不敏。小時候看外婆包粽子,一根白色的細線一頭咬在她嘴裡,另一頭三繞四繞的轉眼就扎出一個結結實實的三角粽來。我心裡非常佩服,但是至今也沒弄明白這工藝流程。包粽子,就只能讓內子出一頭地了。
江浙一帶的粽子,食材各式,咸甜具備。我們去年冬天自家腌了幾塊鹹肉,這次正好拿出來包一次鹹肉粽。
上海人最喜歡放了醬油的豬肉粽,這次在華人超市看到推薦「溫體豬肉」,其實就是上海所謂的「熱氣肉」,沒有經過冷藏庫冰凍處理的,味道自然不一樣。
最得意的是我今年種的蠶豆,從枝上摘下來,去殼,剝皮,碧綠的蠶豆板與雪白的糯米拌在一起,看著都令人舒心。前幾年寫過一篇關於蠶豆的博文,村裡茗妹妹問我是客豆還是本豆。她也是上海人,吃蠶豆還講究本、客之分。今年我種的可是正宗的本地小豆種,個頭雖小,入口酥軟鮮美無比。可惜茗妹妹不住洛杉磯,否則給她府上送幾個嘗鮮。
上海人嗜甜,吃豆粽或白米粽喜歡蘸一點糖。不過自家出品的豆粽實在太新鮮,那股令人陶醉的香氣,使得蘸糖變得多餘了。
包了粽子,首先想著給兒子媳婦送一些去。微信去問:媽媽包了粽子,要不要拿一些去?小吃貨聽說有粽子吃,立馬回覆OK!晚上挑了一家上海餐廳聚一聚,兩個小的又吃又拿,媳婦還表示要跟著學包粽子。兩個老的掏了腰包不說,心裡還樂滋滋的,真是犯賤!兒子已經美國化了,所幸還喜歡吃中餐,中文也還算流暢。看看身邊一些朋友的孩子,我們兩個也覺得滿足了。
今年端午節過得不錯,還得感謝屈原這位大詩人,千古之下,讓中國人有個由頭聚一聚,給辛苦的生活一次小憩。近年來國內愛國主義情緒飆漲,屈詩人自然也被奉為典範,但是又有人說屈原其實是個同性戀者,香草美人云雲,更像一首失戀之怨曲。這豈不是太煞愛國者的風景?不過我只是大嚼粽子之餘胡思亂想而已,並不想認真參與這場爭論。退一萬步想,即便屈大夫真有斷袖之好,那又如何?他在兩千年之後還能為中國人留下一個美好的端午節,真夠得上「偉大」兩個字哦!
所以,且吃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