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自然、自立、自由,我們的育兒經

作者:wuweibear2  於 2011-5-17 06:5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子女教育|已有4評論

自然、自立、自由,我們的育兒經

當許多人與我們交流帶孩子經驗時,總是停留於各種具體問題,但我們卻更願從討論一些最基本的原則開始。

為什麼?
因為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特點,對這個孩子管用,未見得對其他孩子有效。而且孩子在飛速地成長,此時管用未見得彼時管用。每一位父母都有著比孩子更高更多的智慧和經驗,只要方針戰略上對了,又肯動腦筋,不被感情迷惑,在具體問題上都不難找出適當的方法。

目前我們總結了三大原則,簡稱為「三自」原則:自然、自立、自由。

一、自然

孩子的各種撫養及教育方法,首先要順應孩子的自然,所有的經驗哪怕是最權威說的也只能作參考。這叫實踐出真知。

生 大兒子時,第一天,他不想吃只想睡,家庭醫生曾說,嬰兒生下來時,從母體里所帶的養份,可以供三天。但護士卻監督我們每兩個小時餵奶一次,我們也這樣做 了,可他就不吃,為了應付護士,只好裝樣子喂,後來護士發現了,說喂得不好,不准我們回家。病房裡又悶又熱,空氣也不流通,老婆休息不好。堅持要回。護士 就威脅說:回去后餵奶出了問題,不要來找我們。還說什麼不喂的時間長了,孩子就不知道怎麼吃奶。

回了家,心裡也是懸著的。沒多久,兒子拉了一大泡胎糞,嗷嗷直叫,從不吃變成不夠吃。這正好說明當初他不吃是因為不餓。

該怎麼帶孩子?
孩 子的身體變化會告訴你,只要仔細觀察,就能找到答案。抱著這樣自然的態度。後來兒子斷奶,加輔食,分床睡等關口,都很順利,水到渠成。比如斷奶,我們並沒 有規定什麼時間。當發現兒子吃了很多奶,卻老餓,好象奶總是不夠時,就開始考慮斷奶。喂輔食,發現他對某些食物有興趣了,看他的眼神,表情、咀嚼動作可 知,就試著喂。

孩子的胃有一個生長過程,當成長到一定程度,他自然會對母奶以外的食品感興趣,沒必要人為地設定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兒子 不挑食,但是不喜歡吃青菜,連喝菜湯都吐,可能某些人對此又要說蔬菜很重要,有維生素,纖維,一定要吃。我們的態度是:不吃就不吃,不強迫。他三歲以後, 自已才開始主動吃青菜。這更使我堅信孩子的胃是有一個生長過程。而且可能每個孩子具體生長的過程不一樣,只要不人為地灌,不讓他產生反感情緒,時候到了自 然會吃。

兒子是肉食動物,無肉不歡。女兒正相反,八個月時第一種喜歡吃的輔食是豆腐,我們嚇一跳。覺得豆腐是高蛋白,不易消化,應先吃點 米糊,稀飯之類的適應一下。 觀察了幾天,糞便正常,就放心了,最後豆腐成了她的主食。蘿蔔,冬瓜和黃瓜都是她的最愛,肉也吃,但多吃一點,大便就不通暢。

有朋友喂小孩,吃什麼,吃多少,什麼時候吃,完全按照書來。最後的結果是,孩子一吃飯就跑,大人追著喂,一頓飯要吃一個小時,嘴裡還包飯半個小時,然後找個地方吐了。我們聽著都難受,說明孩子對吃飯已經厭惡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而我們兒子吃飯二十分鐘搞定。

飢餓是孩子吃飯最好的動力,一頓不想吃或者吃得不多,沒關係,下一頓餓了,自然就吃得多了。不過為了建立他良好的飲食習慣,有一規矩,如果這一頓不好好吃,在吃下一頓之前,不準吃零食。餓了就餓著。

要 想小兒安,須保三分飢和寒。有一朋友家的孩子吃得不多,長得也不好,大人們很著急,老想著給她加強營養,可她就不願吃。聽了他們的敘述,我說:估計是孩子 消化功能不好,說不定還有滯食,如果她不吃,就讓她餓一餓,消消食,而且每次不要吃太飽,能吃十分也只給七分量,等胃口開了再說。大人一聽就急了,本來我 們就擔心她營養不良,你還讓她挨餓?

消化功能不好導致營養不良,一是因,一是果,因果倒置,怎麼可能解決問題?

生小女 兒,我們自覺有經驗,反而出問題了。大兒子在六個月左右開始吃輔食,有書說,六個月後母乳營養成份不夠,必須加輔食。可是女兒不接受,哭鬧拒絕,開始我們 不太在意。因為女兒情緒不明朗,經常有些莫名其妙的哭鬧,搞不清她倒底想要什麼,這樣我們就大意了。直到她吐了兩次,而且連母奶也吃得不好,才讓意識到輔 食出問題了,估計胃受傷了。立即停止,擔心營養不良,誰知隨後的一個多月,越長越好。兒子七個月時,,母乳已經不夠了,對於女兒依然充足。

這樣的經歷讓我們恍然大悟,我們在用兒子的經驗套女兒,沒有遵從她的「自然」。我覺得母親的乳汁與嬰兒的需求是一體,有什麼樣的需求就有什麼樣的供給(只要母親不是太勞累,情緒上沒有大波動。)當年帶兒子沒有經驗,摸著石頭過河,反而暗合自然,

在這一原則下有一操作方法叫:
小心觀察,大膽放養。

圈養好?還是放養好?當然是放養好。

放養對孩子在精神上,肉體上都比圈養有更大的自由空間,對於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的發展有極大的好處。但放養出危險的機會
也更大。

怎麼辦?
這就需要大人小心觀察。可以想象這樣的情景:孩子在自由自在的玩耍,但背後始終有一雙眼睛在默默地看著他,替他消除一切他所不能承受的潛在危險,

家附近有個兒童遊樂場(playground),在這裡我看見很多大人對孩子極其保護,孩子稍有一些大膽的動作,就會制止。

有一篇網文這樣寫道:
我 說的「放養」,是鬼子不興像中國父母那樣,其天職便是給孩子設定種種清規戒律,不許這樣,不許那樣,而是在密切的監視下任孩子去亂跑亂跳。最典型的是酒梨 •蘿蔔刺演的那部《後娘(Step Mom)》上的一個鏡頭:前後娘坐在運動場上,死死地盯著那七八歲的兒子爬在一個高高的鐵架子上,手持木劍與另一男孩打鬥。那前娘把心提到嗓子眼裡,不斷 地喃喃道:Be careful, sweetie. Be careful, sweetie,卻既不過去制止,又不過去大聲叮囑。直到那孩子摔了下來,生父才與前後娘一道疾奔過去,抱起孩子來便往醫院跑,縫了五六針還打了石膏。

我覺得以上的兩種態度都有遍頗之處。

兒 子還不太會走路時,我就把他放在滑梯頂端的平台上玩,感覺有點危險了,就站在旁邊,伸出雙手虛接著,以防萬一。但我並沒有立即制止,而是在觀察孩子面臨危 險時會有怎樣的反應。他爬來爬去,他爬至邊緣時,一看下面是懸著的,就爬回去,又爬到另一邊,發現下面有一個階梯,就伸腳去試。

他在觀 察,在研究。這說明孩子天生就具備一定的對某些危險的感知及判斷能力。如果此時大人不加思索地對他施以保護,那他自身的這種能力就被壓制。(這裡有個程度 的把握,只有覺得危險可以在大人的控制下才能這樣。否則應當制止,比如在孩子過馬路,穿停車場時,無論他是否願意,我們都必須牽著他的手。)

這 個滑梯的一邊有一不規則形狀的梯子,有一次兒子上到一半就上不去了,又不知如何下來,卡在那兒,一雙小胖手緊緊地扣著梯子,哇哇直哭。我們在旁邊一舉手就 可以讓他脫離困境,卻沒動作,想看看他會如何應付,結果他卡在那兒約二十分鐘,最後在我的引導下終於成功登頂,那個高興勁,全家人都高興地抱在一起。

有 朋友聽了此事,說我們狼心狗肺。其實這對他是一次極好的考驗和學習。這個遊樂場是為5歲到12歲的兒童設計的,可我們兒子三歲以前就幾乎把各種設施玩個 遍。其間立有兩堵牆,牆與牆呈九十度夾角相連,牆上有一些洞供孩子們攀爬用。如何從一堵牆爬到另一堵,兒子著實費了不少心思,試了很多次,最後終於成功。 此時,一群在旁邊玩耍的少女們正不可思議地看著他。等他跳到地上后,熱烈地鼓掌歡呼起來,此時兒子興奮得滿臉通紅,對她們鞠了一躬,(不知從哪兒學來的) 然後高舉著雙手,吼了一句:I CAN DO IT. (我能行!)就去玩其它了。

「自然」不是完全順從孩子的願望,否則就成了溺愛。怎樣才能不溺愛?這就需要第二個原則:自立。

相信所有溺愛孩子的父母是出於愛,不是想著「害」他。不溺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有著同樣感情,他們之間唯一的差別是來自於不同的見識。

人為什麼要生孩子?
因為每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育是為了延續自已的生命。
什麼叫延續?
當自己不在了,自己的孩子還在。

這就是生養孩子的本質!很多父母不會去想他們不在時,孩子將會怎樣。總是想他們在時應當給孩子怎樣的愛,如何的幫助。

這 些父母總是想著在有生之年,能給孩子多少幫助,就給多少。而我們正好相反,對於孩子,能不幫他,就不幫助。培養自立。從他生下來起,從他開始呼吸,吮奶, 以至後來的穿衣,吃飯等等,孩子能做的事,我們絕不代勞。,這樣孩子得到了鍛煉,大人也輕鬆一些,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有一朋友說,她孩子學走路時,由於總要彎腰去扶,最後腰痛得受不了,只有送回國。當我們的兒子學走路時,清空一間房,裡面丟一個紙箱,他推著紙箱走來走去就學會了。摔了哭,就讓他哭。哭完了,站起來再走。最後他摔跤,不哭反而笑。

對待孩子的哭,不能動不動就抱就哄。因生理原因的哭,如是餓了,屎尿等原因,應馬上解決。如是情緒上的原因就要看情況。一般來說,哭說明他有些不舒服,但哭本身又是一種重要的自我調節手段,孩子哭時,全身特別是內臟都在運動。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這一口氣就從哭開始。

根據觀察孩子的哭,我總結了三個階段:
一、只用嘴在哭,喜歡唱歌的人可發現,他只是口腔共鳴,這樣的哭大多是假哭,不用去理會。
二、哭聲到胸,胸腔共鳴。這是真哭的開始。這種狀態對孩子是很好的鍛煉,肺活量,橫隔膜,胃腸都會運動到。如果哄,雖然不哭了,但自我調節能力就得不到發展。
女兒不象兒子那樣愛活動,但她愛哭,每次哭夠了,吃得好,睡得香。女兒一開始哭就能到胸,但總是哭一會兒,停一會兒,兩眼直轉。有人在,就哭,沒人在,就不哭,說明還是第一階段。當她哭個不停,很投入地哭時,才是第二階段。
三、哭聲到腹,腹腔共鳴。也就是全身共鳴。孩子生下來時就是這種哭。這種哭不易過久。有人說孩子哭久了會引起疝氣,可能是指這一階段。只要不讓孩子在這一階段哭得太久,應當無事。除了生下來那次,兒子至今只有二次。

兒 子的第二次是在他長很嚴重的濕疹時候(第一次下面再講),癢,睡不好覺,哭,媽媽就只好哄。我一看這不是辦法,哄能把濕疹哄好嗎?我覺得是兒子內火太重, 應該讓他發泄一次。於是早晨起來,他癢開始哭,就讓他哭,我坐在旁邊看著。從第一階段哭至第二階段,在第二階段時,他哭了很久,凄慘的哭聲飄蕩在空蕩蕩的 房子里,(那時我們剛搬新房,還沒來得及買傢具,睡地鋪),我依然觀察著。老婆受不了,衝過來對我吼,你有沒有良心啊。我對她說,不要以為我好過,他哭, 我心裡難受,但還是得讓他哭!

最後,兒子用盡全身之力暴吼一聲(第三階段),就不哭了。隨後,他即是癢也不哭,大概是絕望了?說來奇怪,第二天,濕疹就好了。

兒 子十個月可以獨睡一房,三歲以前會收拾玩具,四歲以前自己早上起來尿尿,穿衣褲襪子,然後邊玩耍,邊等著大人起來給他做早餐(這樣大人可以多睡一會兒。) 這一系列的進步,主要靠他自己,大人很少手把手地教他。孩子總是在觀察大人們的行為,當他覺得有趣味時,就會躍躍欲試,如果這時順勢指點一番,很快就會 了。事半功倍。如他沒有興趣,強迫學,那雙方都累。我們唯一一次手把手地教兒子,就是教他穿鞋子時,分辨左右,教了他N次,還是記不住,最後我們的結論是 他沒覺得左右穿反了拐扭,是在死記硬背。

很多大人覺得讓孩子這麼早就開始生活自立,是讓孩子受苦,不忍心。恰恰相反,我們兒子學這些時,都當作玩,學會了,特有成就感。不讓干還不行。兒子坐車,扣安全帶,關車門,都要親自做。有時順手給他關了,就鬧,然後帶著哭腔,嚴肅地對我說:爸爸,讓我來關,好嗎?

對 於教育,我們有一理論叫「活教死不教」。教活知識,不教死知識。這二者如何區別?講一個啞吧賣湯元的故事。一個啞吧在路邊擺攤賣湯元。當有人問他怎麼賣 時,他手一指碗,比個八,再比個四。別人一看就明白了,一碗八個,四塊錢。有一個頑皮的小孩站在旁邊也跟著比劃,後來啞吧走了,小孩還在比。買過湯元的人 一看就知道,他在學啞吧,沒買過的人就看不懂了,他在幹嘛?

啞吧的手勢好比知識,在啞吧那裡就是活知識,有湯元在那兒擺著,在小孩那裡,沒有相應的境界依附。就是死知識,

知識本無死活之分,知識只是人類對各種境界認知體驗的表述,它僅是一個載體。但知識的教法與使用卻有死活之分。總是死用知識就容易成書獃子。

死 知識活知識亦可互相轉化。好老師能把死知識教成活知識,枯燥的定理公式變成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差老師能把活知識教成死知識。曾見過一位母親帶孩子散步,一 路上,不停地在管教孩子,就連孩子之間該如何打招呼,如何玩都要管。孩子之間玩耍,即便語言不通,連比帶划,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行,他們之間會自己發明 交流方式,用得著大人去教嗎?本是鮮活的體驗,這一教成死知識了。

對於孩子來說,活知識,就是與他生活境界有關的東西,他能明白,獲取這 個知識的原因及結果,比如遊樂場上的各種玩法,生活中的某些經驗等等。所謂死知識,就是他不明白但不得不記住然。比如回答:你叫什麼名字?你幾歲了?兒子 老是記不住順序,回答正確的次數取決於概率。有一次兒子說:我two歲了。(中西結合,把我們笑翻)再比如從一數到十,快四歲了,數數時,還要漏幾個。拿 出四個棋子,問他是幾,他看了半天,伸出四根胖手指,就是說不出來。說明他是明白的,只不過他還是在形象思維階段,還沒有建立符號思維模式。

一直不忍心強迫兒子進行這樣的思維轉換,自然也不會讓他去背唐詩宋詞這一類的死東西。為什麼?
因 為形象思維就是圖形思維,是二維,符號思維是一維,從信息量的角度看,二維遠遠優於一維。愛因斯坦曾說過,他思考的過程是靠圖形而非語言、聲音。但是由於 人類的語言以及書上的文字都是一維的,不掌握一維思維,孩子沒法學習人類知識。他遲早得學,但是個人認為晚學比早學好,就算他將來掌握了這種思維方式,還 得想法讓他學會如何將一維思維轉化成二維。

學死知識,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各種安全規則,上學以後,更會大量接觸。我們只能盡量少教,所以不會指望他學校的成績門門第一。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對他的學習將放任不管,而是設法讓他學到各種活知識。

在教育中,我們最喜歡的是「引導」,最討厭的是「塑造」,塑造會傷害孩子很多天然的東西。而且塑造成型后,要改動就困難了,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你能保證現在你所準備的模子正好符合幾十年後社會的需求?

目 前教育兒子比較順,兒子從小態度就非常明朗,有問題就哭,問題解決了就笑。女兒很麻煩,粘粘乎乎,比如喂她吃飯,不喜歡吃要哭,換上她平時喜歡吃的,還是 哭,可能又不喜歡了,又換,換多了,老是吃不到,哭得更凶。只好等她安靜下來,再試,終於吃了,原來剛才是因為她還沒哭完,即是喜歡吃的也不吃。有時候正 喂著,突然哭了,左換右試,還是哭,只有等她安靜,才發現是有屎了,呆了這麼久,屁股都紅了,心痛。下次哭,記著先檢查屎尿,這一次又沒有,沒有的時候, 解了她的尿布,又哭。

生了女兒,終於明白什麼叫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因為她眼裡總是包著淚水,不時還有一顆掛在眼角上閃閃發光,這叫珠淚。女兒四個月時,還不會說話,居然一邊哭,一邊叫哎呀。彷彿之間,我看見了大街上有一女子坐在地上,捶胸頓足,搶天呼地。。。。。。

女 兒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人類語言中各種關於哭的描述:有聲無淚叫嚎,有淚無聲叫泣等等。好幾次,不知什麼惹了她,只聽一聲嚎叫,全家都無奈地嘆一口氣(包括 兒子),正等著又一場瓊瑤式的經典片斷上演。突然沒了聲音,心一下就揪緊了,以為她哭得閉過氣去,定睛一看,只見她淚眼汪汪,就是不出聲,原來正在運氣, 準備作正式爆發。兒子情緒發狂時,嚴厲的態度可讓他鎮定。對於女兒,那是火上添油,哭得更歡。

這讓我想起老婆平時,溫文爾雅,舉止得體, 思維清晰,可一旦來了情緒,說話就不對勁了,與她理論,就開始胡言亂語:你不愛我,這日子沒法活了。。。以前她越亂,我越清醒,也越興奮,好似辯論到了高 潮一般,正要遣詞造句一一批駁她的謬論時,抬眼一看,已經哭得人仰馬翻,不知東西南北。

自結婚以來,老婆情緒化,不講道理的問題一直困擾 著我。女兒更原始更直接的表現反而讓我有了一絲明悟。那就是對於我家女人,無論大小,情緒化時,第一要素是讓她安靜。最關鍵是自己的情緒不能搭進去,比如 當她說你不愛我時,千萬不要分辯。但也不能不理她,或者一幅純理性的模樣,這隻能讓她覺得你很冷酷。應當心如古井照月,面象桃花春風,語如溫泉流水,笑嘻 嘻地和她繞,慢慢地把她帶出感情的旋渦,再談正事。

對於女兒的教育,還在艱苦摸索之中。不過我們發誓絕不讓她將來成為林黛玉,林黛玉只能生活在童話里,就算最後寶玉和她結婚,也受不了的。


三、自由
看到這個題目,很多人或許會聯想到,要給孩子更多自由?本文意思與此不同。
一位母親曾抱怨,一次聚會時,她的孩子帶著其他家幾個孩子到自家主卧房的床上,跳來跳去。這位母親感覺不舒服,卻又不知如何辦才好。

把主卧房的門鎖上,不就行了?

她回答:怎麼能鎖門呢?在北美是要講自由的。不讓孩子進門,她要傷心。

問題是給了孩子這樣的自由,大人就失去了相應的自由。單就個體而言,自由就是無拘無束,但就群體而言,自由首先意味著自我約束,在一個群體中,如果一部分人極度地自由,別一部分人就會極度地不自由,每一個人都要接受一定程度的不自由,才能保證每個人相對的自由。

我們家樓上樓下,地下室,每一層樓都有孩子玩的房間。但是主卧,書房,客廳就有規距,比如不能隨便扔玩具,不能在這裡吃東西等等。朋友來作客,很驚訝房間的乾淨整齊,總覺不象是有兩個孩子的家庭。這讓我們很自豪。

作 為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愛和關懷,但這並不是無限的。見過聽過太多的父母為了孩子完全犧牲自己的自由,時間,精力,好吃的捨不得吃,好穿的捨不得穿。我個人不 同意這樣。因為這樣「高尚偉大」的行為背後往往(不是一定)隱藏著壓抑,扭曲甚至變態。這種無私奉獻背後往往(不是必然)包含著更大的私:要孩子出人頭 地,要孩子實現父母未完成的心愿,要孩子一生都對他言聽計從,將來不僅孩子要聽話,連孩子的配偶,孩子的孩子也得這樣。如有違背,那就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地 哭訴,當年我如何辛苦地把你拉扯大,你這樣,怎麼對得起我喲。

其實父母對自己的壓抑最終會讓孩子受害。在我們家,凡事首先考慮孩子。但不是一切為了孩子。一家人是一個整體,每個人,無論大小,都應有自己的自由。
這 一原則在兒子生下來第三天開始生效。兒子第三天,估計是又想睡覺,又想吃奶,每次吧了幾口,就睡了,一個小時后又鬧著吃。一天要喂幾十次,母親根本無法休 息。我一看,這怎麼行?母親休息不好,會影響奶水,最終孩子也會出問題。(我們沒有任何人幫忙)書上說,這個階段的孩子每天吃奶次數是8至12次,也就是 平均每兩小時一次。於是第四天,我們就堅持兩小時喂一次。一小時后,兒子開始哭,不理他,兩小時后再喂,還是不好好吃,一小時后又開始哭,繼續不理。一天 下來,他哭了六七次,每次一小時。(這裡面也有一個可喜的變化,就是吃奶時,吮吸的力度越來越強。)直至晚上11點,我對老婆說,現在起,吃多少,多少次 完全順著他,結果吃完后,他一覺睡了五個多小時。第二天吃奶就正常了。這總算讓從生產到現在一直沒怎麼休息的老婆回了口氣。

現在我下班回家,老婆要做飯,我照看孩子,晚上八點鐘以後,我有一到兩個小時是完全屬於我的時間,非緊急情況,任何人不得打擾。此後,又要管孩子睡覺,這時老婆就可以自由一下。到了周末,我要保證一個半天至兩個半天開車送老婆逛商場,同時帶孩子去公園玩。

在我們家,不會有「帶孩子是女人的事」這樣的說法,任何一個人太累了,另外的人都應施以援手。如果老婆太累,而我在一旁逍遙自在,一是自己於心不忍,二是長久下去,她心裡有壓抑,遲早要爆發。

自 由原則也就是平衡原則,在個家裡,每個人的付出與收穫應當是平衡的。以後孩子長大點,還要搞家庭日,在這一天,所有人的角色完全顛倒。妹妹要象哥哥照顧她 那樣照顧哥哥,孩子們要學著照顧父母。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不讓每個人覺得他所享受的一切是理所當然,他要覺得這一切都是其他人辛苦付出而來。

為了保證每個人的自由,在我們家給孩子定了很多規距。曾擔心這樣會把孩子約束了,以後變得很死板。有一件事打消了這樣的顧慮。

吃飯時,兒子一說話,就不吃飯。於是立一規距,吃飯不說話。經過一番努力,終於接受了,從此他就以此來監視我們,搞得我們特不自在,為了以身作則,只好認了。有一次我們眉來眼去,被他發現了,就叫:吃飯不準看來看去!

居然管到我們頭上了?!心中暗喜,說明他不死守規則,不僅懂得用此反擊,還能立新規。

我們不想通過控制孩子心靈的方式來督促他守規距,比如,以後我們不會講什麼道德法律神聖不可侵犯之類的大道理。其實這些都是人類為了在維持某一境界的秩序而定。說穿了,一種遊戲而已。

兒子還沒到四歲時,驚喜地發現很多事情已經可以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讓他明白,他不服,也會反駁。有幾次,他管不著自己做錯了事,自己就去面壁罰站。(這種情況,我們都會取消懲罰,體罰最好只用在道理講不清,但又不得不讓他尊守的時候。)
看到我與兒子論來論去,老婆擔心地問:萬一有一天,他駁倒你的道理,怎麼辦?那就說明至少在這一方面,他的智慧超過了我。我說,我高興還來不及呢,如他在各方面都是這樣,那我的教育工作就結束,該退休了。

自然、自立、自由。要想自立,必先懂得自然;要想自由必先學會自立。該如何撫養孩子,希望孩子將來成為怎樣的人這與父母的人生觀,價值觀密切相關。本文僅代表自家觀點。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5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7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絳紫湮 2011-5-17 09:04
踩踩~~~~問好
回復 yulinw 2011-5-17 15:46
   很好很好~~~
回復 ww_719 2011-5-18 01:04
謝謝分享!!
回復 看得開 2011-5-18 12:19
支持!!!中國的教育是培養出沿襲上一代足跡循規蹈矩而中庸的人才,思想僵化。試想一下,孩子完全按照家長設計好的模式成長的話,能夠超越家長嗎?恐怕很難。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6:2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