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趙 德 強:《教育不公影響深遠》

作者:武宜三  於 2012-12-22 10:0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流水日記|已有1評論

關鍵詞:教育, 影響


                         

   教育對現代化建設、對提高全民族素質以及決定國家未來發展和命運的作用,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執政黨和歷屆政府對教育的戰略地位和作用,都有高得不能再高的肯定。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實力已躍居全球第二,各項建設事業空前 發展,許多方面的改革也卓有成效。但比較起來,教育領域卻相對滯后。教育事業特別是高等教育雖有躍進般提速,但很難稱得上是「科學發展」;至於改革,長期以來,更有負人民的期望,以至舊弊未除,新弊又生,常為人民群眾所詬病。如: 受教育權利的不平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公;辦學思想、教育內容的意識形態化、功利化;學校管理體制的行政化;高校規模的貪大求全;學校追名逐利,學風浮躁,學術腐敗等消極現象不斷孶生;學生道德水平下降,公民意識淡薄;應試教育模式長期得不到糾正,等等,都亟待改革。其中, 受教育權利的不平等、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公,已經涉嫌違憲,如 再長期得不到糾正,其影響尤為深遠。

(一) 

一、教育投入不足,與經濟增長嚴重不協調。由於歷來欠賬過多,加大了解決教育不公的難度。

    30多年前,黨和政府就提出,為落實教育在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發展必須與經濟建設同步。近20年來,《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教育法》又規定,國家每年教育經費的增長應高於當年財政收入增長的比例,國家投入教育的經費應達到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四。二三十年過去了,這些目標始終未能實現。「十二五規劃」又提出2012年要達到上述目標,是否能做到,並不樂觀。據官方統計,2006年,教育經費僅占GDP2.86%2011年也只有3.5%。比我國人口僅少1.3億的印度(12億)相比,也相差近一倍。全世界各國平均教育經費佔GDP4.1%,美國和  歐洲一些發達國家為69%,中國還不如非洲一些落後國家如烏干達等國。

    是我國沒有經濟實力嗎?決不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GDP3600億元猛增至2011年的47萬億,增長130倍。財政收入從1978年的1132億增加到10萬多億,增長近100倍。我國人均GDP 已達4200元。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外匯儲備僅次於美國,3.2萬億  。是國家拿不出錢投入教育?也不是。各級政府行政管理經費,僅從1978年到2005年就增長了87倍,2010年政府開支就用去當年國家財政總收入的70%,僅用於各級官員的「三公」消費就近一萬億,相當於全年教育經費的兩倍。據專家計算,按1993年教育法規定的GDP4%計算,國家拖欠的教育經費將達數萬億。

    在一個有十幾億人口、文化教育基礎薄弱、亟需提高全民族素質、正努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大國,以GDP4%投入教育事業,已經捉襟見肘,何況還有多年欠帳,加上主管部門調配失當,缺乏遠見 ,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就難以避免。     

    二、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種種表現          

     首先,教育經費分配不公。

      中央一直強調,普及教育是教育事業的重中之重。我國人口的絕大部分在農村和小城鎮,辦好中小學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關鍵。但國家對這些地區投入的教育經費,只佔23%,其餘77%都分配給高等教育和大中城市的重點(示範)學校。

我國勞動力資源主要在農村。但6.7億農民中,高中以上學歷只佔13%,小學36.77%,受過工農業技術訓練的僅5%,文盲半文盲占5%。而城市人口擁有高中、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學歷的人數,分別是農村人口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中國農村人口佔世界總人口近15%,可農村教育經費只有全世界總教育經費的1%。這種狀況,極不利於教育的均衡普及和農村的人才成長以及城鄉的現代化建設

而分配給農村和小城鎮的經費,絕大部分要縣、鄉自己來出,中央只直撥3%,省撥7%,縣撥12%,其餘均由鄉鎮和農民負擔。條件較好、比較富裕的沿海、中東部地區的地方政府尚能支付,窮困地區、邊遠山區和一些少數民族地區,財稅收入十分拮据,有的甚至連發政府人員工資都很困難,除了靠賣農民土地開支外,就靠擠占教育經費。在這樣的困境下,學校只能因陋就簡,無法改善辦學條件、維修校舍,以至屋漏房塌事件不時發生。近年又連續發生幼兒園、小學、中學校車事故,死傷多人,主要也是學校無錢維修舊車、購置新車造成的惡果。而全國專為官員們服務的公車,每年就花掉國家3000個億

在大中城市,高等學校除中央和省、市撥款充裕外,還加上各種名目的收費,條件優裕得多。有的重點大學,評上 211」、「863」等各種名目的「工程」,就可獲得千萬以上甚至數以億計的經費。據報道,北大、清華評上「211」工程后,就得到12億到15億的額外撥款。 有的專家計算,一些高校每年得到的財政撥款,就相當於農村幾百所小學的全年經費。

京、滬、津、穂等大城市的小學、中學所得到的教育經費,與貧困地區的農村相比,也有天壤之別。   全國普通小學的生均教育經費,北京為5836.26元,而貴州省只有579.26元,兩者相差10倍。據5年前一些報紙披露,廣州一所中學用2.6億元建新校舍;另一所以2.5億建科學城。而廣東東西兩翼偏遠的農村中小學,連水電費都交不起。 據報導,廣東全省5年前尚有20萬中小學生在危房中上課,至今解決了多少,尚無公開說明。北京某示範小學,校舍、教室、廁所等均按星級賓館裝修,一間教室的裝修費用,足夠農村小學一年的經費。

 第二、因教育經費投入不公導致的其它資源分配不公也很嚴重。

這種差距不僅表現在城鄉之間,也反映在大、中、小城市之間。即使在大、中城市,市、區重點校、示範校同一般學校的其它教育資源,如師資、校舍、圖書、設備、運動場館、活動場所等也有很大差別。在師資方面,地處邊遠山區、貧困地區的農村學校,本來分到的教師就少,他們的工資和福利待遇也遠低於大中城市,晉陞、進修機會又少,看不到發展前途,學校常常留不住水平和學歷較高的老師。據陝西師大的調查,全省城市初中教師學歷,本科平均占73.81%,農村只有42.19%。不少農村學校代課教師幾十年如一日地獻身教育,卻不能轉正,只好外流轉業、打工。而大中城市則有條件留住好老師並能不斷補充、更新。

      許多貧困山區的學校,校舍極為簡陋,有的教室仍是「破屋子,土檯子」,不能擋寒、遮風、避雨,「冬天生凍瘡,夏天淋大雨」是常事。不少學校連上體育課的運動器材也少得可憐,教室照明設備更差,有的甚至窮得連教師用的粉筆也要定量、控制。過去,不少地方政府曾響亮地提出「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事實證明,這只是一個動聽的口號而已。

   而大中城市,特別是京、津、滬、穂等地的中小學,動輒以上億、幾億的經費蓋教學樓、實驗樓、科技館、圖書館、體育館(甚至游泳池)。有的還費巨資豪華裝修,至於設電腦廳、錄像廳的,更是普遍。

          所以有人說,「城裡的學校像歐洲,鄉下的學校像非洲」。其實,這種比喻並不確切,非洲一些欠發達國家的執政者比我們更重視教育,更懂得教育公平的意義。譬如辛巴威、喀麥隆、烏干達等,學校校舍、設備都不錯,城鄉差距很小。許多國家的義務教育早就完全免費。

          第三、由經濟、社會的不公導致的受教育機會的不均等。

        (一),經濟上,財富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造成的農民、農民工、小企業工人、城市平民的子女上學難、上好學校難的困境加大了兩極分化。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GDP 翻了130倍,經濟實力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不少提高,但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調查 0.4%的富人佔有70%的全國財富。億萬富翁中90%是高幹子女,人均擁有6.7億財產。據有的媒體揭露,我國全國人大代表中的70位企業老總擁有的財富,就超過美國三大系統(立法、司法、行政)100位高官財富的總和。按聯合國提出的每天平均收入1.2美元的貧困標準計算,我國貧困人口超過1.5 ,比印度高出許多。

       2011年,國家財政收入超過10萬億,比1978年增長近100倍,但人們的平均收入僅增長30倍,。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我國城市人口平均年收入比農村人口高3倍以上。農村人口平均年收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 %。最低收入甚至低於三十二個非洲國家。 城鄉收入差距是世界前三名。      

       與此同時,教育費用卻不斷上漲。近年雖已免除義務教育階段的學費,但各種變相的收費仍不斷增加。據報道,五年前教育亂收費已達5000億以上。貧民百姓供子女上非義務教育學校所需費用就更高。上一般高中每年至少3萬,上普通大學至少5萬,重點大學得花10萬以上。這對少數中等收入家庭來說,已感難以負擔,廣大農民、農民工、工人、城市平民更是望而卻步。難怪人們把上學難同看病難、買房難一起看成是新的「三座大山」。

收入差距拉大導致的上學難、升學難的後果,是很多貧困階層的子女,不到初中畢業就大量輟學。近年又加上各地「撤點並校」,許多幼小的學生,每天要翻山越嶺或步行 十幾甚至幾十里才能上學,也造成不少孩子失學,成為村裡缺乏關愛和教養的「留守兒童」。據調查,一些地區,初中、小學輟學率已達30%。這就導致大量文化低的勞動力流入社會而繼續成為底層成員。而有錢有權的卻可供子女上高層次、高質量的學校,有機會成為社會精英、國家工作人員,進入中、高收入階層。

 (二),某些制度性、政策性不公形成的身份歧視,也加劇了教育的非公平、正義。

     最明顯的是城鄉二元體製造成的社會不公。這種體制實際上是對廣大農村人口的排擠和歧視。按理,無論城市或農村的居民,都是國家的主人,合法的公民,都應在國家任何地方得到公平的對待,平等地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農民進城為市民服務,參加城市建設,不僅為自己增加收入,也是對城市不可缺少的貢獻,完全是憲法賦予公民的自由流動和遷徙的權利。但由於不合理的戶口制度和經濟、財政撥款的分割體制,2.4億進城的農民工卻享受不到城市人口同樣的權利。農民工帶未成年子女到城市,按義務教育法規定,當地政府有義務保障他們上學的權利,但是,幾乎所有大城市都不願接受他們入學。有的城市即使允許,也要收取數目不菲的寄讀費。由於索要的學費太多,這些低收入人群,不得不讓孩子輟學,跟隨他們進入低層次勞動力市場作童工。有的家長不甘心讓孩子早早失學,聯合起來自辦打工子弟學校,雖然因陋就簡,但師資、設備基本合格,也常常被當地政府勒令停辦甚至驅趕,包括北京這樣的首善地區,也不讓農民工自辦學校。

 高校招生設限尤多。農民工子女儘管已隨父母在城市上學、居住,仍須回原籍報名、考試。大城市的高校,特別是重點大學的錄取名額  ,多半分配給學校所在的城市、大城市,西部的中小城市分得很少,縣、鄉及農村更寥寥無幾。錄取分數線,各大學也偏向所在城市和發達地區。  5年前,全國同題高考,北京學生考入北大、清華的分數就比湖北、河南低160分。有的省城學生,600分上不了錄取線,而北京,同樣分數可上重點大學。至於 不發達地區的小城鎮和農村學生能考上重點大學的,更是鳳毛麟角。

  上世紀五十年代,北大、清華一些系科每年招收縣、鄉及農、牧區學生平均可達30%;而據1999年的數據,兩校招收的縣及農牧區學生只佔17%,同縣鄉以下人口佔全國總人口70%形成鮮明對比。近年,一些重點大學已開始試點,增加西部地區縣以下考生錄取名額,試圖糾正這一偏向,但由於教育不公已存在多年,積弊太深,由此造成的城鄉教育質量已存在較大差距,要完全改變這一不合理狀況,也非短時間所能實現。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社會上存在的拜金主義、權錢交易、權力崇拜等腐朽風氣侵入教育領域,推波助瀾,也加重了教育不公的痼疾。近些年,受教育產業化、商業化的影響,加上有錢人家子女追求高學歷的衝動,許多城市高考錄取率高、條件好的中學,紛紛收取擇校生,把一些家長有錢有權但分數不夠的學生招進學校,讓他們接受較好的教育,順利考入高等學校。據專家在10個城市40所高中的調查,有20%的學生是通過交贊助費入學的(擇校費5萬以上,10萬、20萬不等),重點學校這類學生高達25.2%.  另有6.5%的學生,是因家長有權、有勢、有地位、有影響而能入學的。大連一所學校,2007年擇校費就收了420萬。農民、農民工、普通工人、城市平民哪能出得起這麼多贊助費,更不用說權力、勢力、地位了。這也是社會不公導致教育喪失公平、正義的重要表現。 

                      (二)  

      我國憲法和教育法都明文規定,公民和他們的子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權利。而實際上,由於上述種種原因卻至今不能完全實現。教育領域的種種不公,不僅使得公民及其子女享有同等發展機會和權利落空,而且由此造成的後果更是嚴重和深遠。

第一,長期存在的種種教育不公,其嚴重後果之一是:埋沒了大量可造就人才,阻礙了優秀人才的大量湧現。

         我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但人均GDP仍排世界百名以後,人均年收入是全球第 159位。要實現小康社會並進而進入初步發達國家行列,還有很長的路。當前和今後,我國將面臨愈來愈激烈、愈來愈複雜的國際競爭。而在競爭中取勝的決定性因素就是各類優秀人才,就是高質量、高水平勞動力資源。沒有充足的、高質量的勞動力資源作動力和後盾,現代化建設不可能持續、平穩發展,也不可能贏得國際競爭。

      我國人力資源主要蘊藏在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弱勢群體中(農民、工人、農民工、城市平民及其他人民及其子女等)。這些人群得不到充分受教育的均等機會,只受短時間、低層次的文化科學知識教育,他們的潛能得不到開發,聰明才智得不到充分發揮,阻塞了人才成長的渠道,這是人才資源的最大的損失和浪費,是對我國實現強國理想最大的制約。如前所述,據農業部最新統計,我國農村4.9億有勞動能力的人口中,高中文化程度僅占13%,小學36.7%,其餘為文盲、半文盲。這些人大都是因貧窮上不起學或中途輟學流入社會的。農村數以億計的人群受不到高層次的教育,不掌握現代科學技術,要建設現代化的新農村,進而實現全面現代化的強國理想,是不可能的。這就是長期教育不公遺留下來的後果。這一後果,卻不是短時間能補救的。

第二,教育不公,加劇了社會、經濟結構的畸形發展,長此以往,勢必影響國家、社會的穩定。

我國要成為現代化的先進國家,除了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綜合國力尚須不斷提高外,社會經濟結構也必須不斷改善,使之合理。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畸形的國家,不僅難以成為現代化強國,而且會出現停滯甚至動亂的危險。

國際、國內經濟、社會學界普遍認為,一個國家,如果它的國民經濟普遍地、均衡地得到提升,中間階層收入比重最大,富裕階層和低收入階層兩頭都較小的社會結構,即所謂「橄欖型」社會結構,是比較合理和穩定的。因此,有人把中間階層(也叫中產階級)稱為社會的「穩定器」。但富裕階層收入比重最大,

中低階層收入比重最小,社會財富向富人集中,形成T型結構,這樣的社會遲早會發生社會動盪。不幸的是,我國社會已經開始形成T型結構。據中國社科院調查,我國富裕入口的0.4%,佔有社會財富的70%,中間階層佔有的財富僅20%,占70%80%的人口,都屬貧困階層。社會財富分配不公,同教育資源配置不公互為因果。長期存在的教育不公導致的低學歷、低收入、低層次群體的不斷擴大,也加快了我國不穩定的畸形社會、經濟結構的形成。

這種狀況如不儘快改變,對整個國家的穩定發展,將產生難以預料的後果。

第三,    教育和社會的種種不公導致的最為深遠和長久的影響是:加劇了我國社會的貧富分化,而且出現了貧困的「世襲」效應(又稱「代際傳遞」效應)。長此以往,必將使貧富兩極凝固化,嚴重阻礙中國社會的轉型和現代化,不僅不能.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甚至會造成社會階層長期的分裂,加重社會的不穩定。

我國貧困人口中,包括70% 的農民及進城務工的2.4 農民工,以及工人、城市低收入平民 。這些人,原來也是過去長期受教育不公影響的老一代 。他們的子女,因父母收入不多,不能升學,或上不起好學校,沒有高學歷,只能像父輩一樣,在低層次勞動力市場就業,從事簡單勞動,不可能進入較高收入的「白領」階層,大多數人會永遠(至少是長久)處於社會的底層。由於經濟地位得不到提升,在社會上更是無權、無勢的「草民」。他們 的下一代也會因父輩的貧困而繼續滯留在社會的底層。這就是經濟學上所說的「馬太效應」。有許多實例都可證明,這一社會現實早已呈現。據成都有關部門統計,在國家公務員中,父母是公務員的占33.3%,父母是富裕階層和中等收入以上                                                                                                                                                     的占60%,父母是進城務工人員的                             只佔2.8%。另外,外企、合資企業、國資委屬下公司中的職員,幾乎全部是大學本科以上人員,這些人中,來自農村的                                         僅占2%

               一個社會,總會有城鄉、貧富等的差別。但是,一個健全、有活力的社會,必然會有保障社會階層上下流動(特別是由下向上流動)的合理機制和渠道,從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保障 底層人群合理向上提升。這也是一個現代民主國家負責任的政府的基本職責。

嚴酷的現實告誡我們:如果我國政治民主化不儘早實現,社會、經濟結構得不到 徹底改革,岐視性法規、政策不及早廢除,教育思想和制度不改弦更張,不儘快建立從下到上   的階層流動機制,長此以往,很可能重現過去印度曾長期存在的種  性社會、賤民階層,後果不堪設想。

我國                  改革開放已30多年,現正進入改革的深水區,執政黨和政府,必須百倍重視由於社會不公、教育不公造成的這些後果和深遠影響,認真抓緊解決。我認為,這也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再貽誤時機,就是貽誤國家的未來!20123

 ---------------               ----------------------------                            

      附件《教育不公影響深遠》補充參考資料(《南方都市報》2012629葛倩 唐薇文) 

據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的課題調查數據顯示:一名高三學生,在不同省份,考上名校的機率最大差別是288倍!以北京大學為例,北京每190名考生中,就有一個可以上北大,其機是安徽考生的41倍,廣東考生的37.5倍,貴州考上的35.4倍,河南考生的28倍......

近年 愈發凸顯了高校名額區域分配不均的矛盾。「211」「985「等一流高校,對很多地方考生而言,更是望塵莫及。

以北京大學為例,2011年該校在京招生223人,在貴州僅招25人,根據同年錄取數據,每萬名考生中考入北大的比例,安徽為1.27,廣東為1.4,貴州為1.48,河南為1.87,而北京卻是52.5.。復旦大學2009年,在上海本地,每萬名考生中錄取117.1名,在浙江則是5.2名,在北京4.2名,全國平均2.2名。上海考生進復旦的機會是全國的53倍,山東考生的274倍,內蒙古考生的288倍。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1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4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豬扒戒 2012-12-22 12:32
歲末見你個好帖。頂。節日愉快。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00:5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