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初美國經濟出現大蕭條時,奶商把生產過剩的牛奶倒入海中,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大肆批判這種現象,但即使在當今市場化普及的中國,這種現象早已見怪不怪了,蔬菜生產商因為蔬菜跌價,寧願讓蔬菜爛在地里;地產商為了避免房價下降,寧願讓房屋空置也不降價。這就是資本主義的特色。而這次美國的銀行則把這個資本主義的特色發揮的更加徹底。
為了避免房價繼續下降,手上持有成千上萬法拍屋的銀行開始祭出新招,那就是把空置以久的法拍屋拆除,然後再把土地捐給當地政府。美國銀行上個月宣布拆除克利夫蘭地區100棟法拍屋,並把土地捐給地方政府。而這只是其更大計劃的一部分,目的是為了擺脫其手中最不適合銷售的房屋。因有的房屋市值不到一萬元,美國銀行已在底特律捐出100棟法拍屋,在芝加哥捐出150棟法拍屋,今年底前可能擴大到另外九個城市。除了美國銀行,擁有最多法拍屋的房利美也計劃將不希望持有的法拍屋以幾百元賣給地方政府。富國銀行從2009年起已把800棟房屋捐出,大通銀行早在2008年起就把它認為不能賣或不值錢的房屋捐出去。
當然,銀行這樣做是當然有其目的,把不值錢的房屋捐岀去,銀行就不必再為房屋支付物業稅及維修費,銀行還可以在其帳上抵稅,拆除房屋比繼續維修更划算。從市場角度來考慮,減少法拍屋上市對整體市場也有好處,因越多低價法拍屋上市,對房市越不利,當整體房市價格被拉下時,將會使更多的房屋陷入被法拍的旋窩。
從目前市場上出售的法拍屋的情況來看,法拍屋貨源已歸邊,幾家大銀行基本上已經壟斷了法拍屋市場,筆者估計幾家大銀行對拆除並捐出低價位法拍屋已形成默契,甚至連新的法拍屋上市也很有默契,幾家銀行並不爭先恐後的把法拍屋上市,而是逐步地釋放,由於銀行手中的法拍屋數量遠遠多於市場上待售的法拍屋數量,這種做法在短期而言可以減輕房市的壓力,但長期而言,房市的恢復需要更長的時間。而拆除法拍屋則是個釜底抽薪的方法,讓法拍屋根本無法上市,無疑將舒緩房屋供應過多的壓力。但銀行必須拆除足夠數量的法拍屋,才能產生明顯的效果。究竟銀行的拆除法拍屋的計劃能否繼續進行,這個計劃對房市的正面作用有多大,我們將試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