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贛州戰役,與日寇配合默契的中國工農紅軍

作者:夸父追月  於 2015-8-11 09:1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中共黨史|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3評論

關鍵詞:工農紅軍, 中國, 贛州, 日本

【大家看看,我黨與日本的配合,是不是很默契?】1932年1月28日至3月3日第一次淞滬抗戰期間,中共在忙什麼?贛州戰役、蘇家埠戰役、潢川光山戰役.....2月4日,就在淞滬抗戰激戰方酣之際,數萬「不明身份」的武裝歹徒配合侵華日軍猛攻我贛州市,此即「贛州戰役」(1932年2月4日至3月7日)。1932年3月3日第一次淞滬會戰停戰,3月7日這數萬「不明身份」的武裝歹徒停止攻打我贛州。

2月8日,盤踞在大別山的紅軍張國燾、徐向前部亦開始對湯恩伯、曾萬鍾、張鈁等三個師發動總攻;中旬開始蘇家埠戰役,攻打國軍陳調元部,戰場延及六安、合肥一線,激戰直至5月中旬;然後開展潢川光山戰役,攻勢作戰直至淞滬停戰協定簽字以後,6月方結束。

後記:據歷史記載,這數萬」不明身份」的武裝歹徒,竟然是由彭德懷任前敵總指揮,中國工農紅軍紅三軍團和紅四軍為主作戰軍,贛南、贛東、河西、永吉太萬游擊隊和江西軍區預備隊為支作戰軍,由陳毅負責指揮。後來參戰的還有紅五軍團。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4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總裁判 2015-8-16 05:22
中共始終希望民國政府與日軍死拼,盼望兩敗俱傷的結果,中共出來收場,至於中國人民與財產的損失或付出的代價,中共從來是不考慮的,它永遠號召人去死。
回復 夸父追月 2015-8-16 06:14
總裁判: 中共始終希望民國政府與日軍死拼,盼望兩敗俱傷的結果,中共出來收場,至於中國人民與財產的損失或付出的代價,中共從來是不考慮的,它永遠號召人去死。
從蘇聯角度來說,一直希望中國和日本打,可以把這股禍水引向中國,否則它兩面受敵吃不消;從中共角度來說,它也一直希望國民黨的中華民國政府和日本儘快開戰,可以把這股禍水引向國民黨。而它可以發展壯大,乘機推翻中華民國政府。

在淞滬抗戰正酣,國軍奮勇抵抗、流血犧牲之際,中共中央卻依然如此號召士兵「殺掉你們的長官」,號召近郊農民「武裝起來」,奪取土地,「進行游擊戰爭」,號召「推翻國民黨統治,建立民眾自己的政權」,在中共黨內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上海部分地方幹部就對此表示消極。他們明確認為:在十九路軍做革命戰爭時,各區不應發動戰爭,否則將成為搗亂後方。

但中共中央顯然是把上海事變看成是類似俄國十月革命一樣的重要歷史機遇,當年俄國就處在對德戰爭中,正是利用對外戰爭的亂局,布爾什維克趁機主導革命成功。因此,中共領導人面對這樣千載一時之機,也備感興奮,極力推動士兵工作。當然後來,把這一切都算在共產國際的頭上,偽「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席- 毛澤東則是永遠正確,不需要負任何責任的!

3月2日,因日軍從太倉瀏河登陸,十九路軍腹背受敵不得不撤至第二防線時,中共聲稱「國民黨及十九路軍的長官是帝國主義的清道夫」,「國民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派別、任何軍閥,都是帝國主義的奴隸,南京政府、廣東政府,馬占山、蔡廷鍇,都是一樣的東西。」呼籲士兵們「反抗國民黨軍閥的撤軍命令,槍斃反動的長官,持槍到閘北、吳淞、南市去,與民眾一起繼續與帝國主義決戰到底」(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告上海民眾書》,1932年3月5日)。
回復 夸父追月 2015-8-16 06:15
總裁判: 中共始終希望民國政府與日軍死拼,盼望兩敗俱傷的結果,中共出來收場,至於中國人民與財產的損失或付出的代價,中共從來是不考慮的,它永遠號召人去死。
中共於1931年11月7日(蘇聯國慶日)在偽」中央蘇區」瑞金召開「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正式宣布成立偽「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並同時宣布產生了偽「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由毛澤東擔任偽」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和偽「中央人民委員會主席」 。

在這之後中共中央又提出全面進攻,以逐步攻佔國統區,根本推翻國民政府的戰略部署。在這些文件指示下,各蘇區的紅軍部隊在國民政府忙於應付九一八事變之時,不斷進攻國統區以擴大蘇區。如江西偽「中央蘇區」在1931年11月偽「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宣告成立之時,總共不過控制瑞金、石城、長汀、雩都、會昌5個縣的範圍,「初瑞金全縣赤化外,石汀雩會四縣大部尚是白色」。而到1932年4月之際,江西偽「中央蘇區」的面積已經跨有18個縣,完全佔有了7個全縣和縣城。僅偽「中央蘇區」的面積已達約7萬平方公里,控制人口約240萬左右。加上偽「閩西蘇區」近10縣,總共已有面積近10萬平方公里,控制人口300餘萬。偽「鄂豫皖蘇區」、偽「湘鄂西蘇區」和偽「閩浙贛蘇區」,也都有了很大發展。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22:1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