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馬雁這個名字,是因為微博上流傳的她的一首詩,「詩歌的確還不能阻擋坦克,這是詩歌的局限;但詩歌試圖阻擋坦克,這是詩歌的寬廣。」 —— 《盛事》。詩人馬雁,1979年生,2010年卒。
馬雁,詩人、書評人、散文作家,1979年2月28日生於成都,中學時期開始寫作,為成都民刊《幸福劇團》創作詩人。1997-2001年間就讀於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古典文獻專業,組織了首屆北大未名詩歌節,創建北大新青年網站。2003年返回成都定居,堅持自由寫作的簡樸生活方式,出版《習作選:1999-2002》(2002年)、詩集《迷人之食》(2008年),去世前正計劃出版隨筆集《讀書與跌宕自喜》。
2010年12月30日,詩人從高樓上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三十一歲的生命。
馬雁因何而死?有人說是事業、也有人說是愛情,更有人說是因為母親去世、友人去世,還有人說是她詩歌里那「坦克」。
這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馬雁生前不被人重視是事實,也因此,她在成都過著極為清貧艱苦的生活。在她死後,才開始獲得世人的青睞。
作為詩人,她廣泛接觸和翻譯了很多當代外國詩人的作品。這首《盛事》「詩歌的確還不能阻擋坦克,這是詩歌的局限;但詩歌試圖阻擋坦克,這是詩歌的寬廣。」 ,我猜想,她的靈感來源,應該是從一九九五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愛爾蘭詩人謝默斯·希尼的談話中獲得的。
謝默斯·希尼在一次訪談中曾說:「在某種意義上,詩歌的功效等於零———從來沒有一首詩阻止過一輛坦克。而在另一種意義上,它是無限的。」
謝默斯·希尼,公認的當今世界最好的英語詩人,被認為是自葉芝以來最偉大的愛爾蘭詩人,199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的詩作既有優美的抒情,又有理論思考的深度,能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出神奇的想象,並使歷史復活」。
事實上近一個世紀以來,愛爾蘭的詩人正是這樣,用光回應著聲,繼續著這個苦難民族不朽的傳奇。希尼的早期作品《水井》,依然熠熠地折射出詩人論詩歌的真實意義:
「為了凝視自己,
為了讓黑暗發出回聲」
無奈,這是一個缺少詩情的時代,特別是在兲朝。要不然,馬雁何以會離開這裡,去往一個四季有春暖和花開的天堂?
在她生命結束前兩天的2010年12月27日,馬雁還在日記中設想新家:「屋外小花園裡種上月見、桔梗、蔦蘿和油麻,還有桂花樹和小葉榕,再來兩畦蔬菜——都是我愛吃的。然後卻極為熱衷於寫詩和小說。我的貓貓,兩頭左右,呼嘯而來,迤邐而去。」
而之前的一則日記:「我特別想搬家,地點都想好了,得住在小鎮上。以後我家就住在小鎮上,旁邊還有條湍急的河,可以漂流的那種。我還開個車,這樣才方便進城,我家得住一樓,好種菜。都想得特美,在家做老姑娘,幾書架書,找個清閑的工作,反正有好人幫我買養老金了。看看,我這後半輩子都規劃好了,特美。」
她應該是熱愛生命的人,何至於此?!
想起馬雁的那首《將飲茶》。 也正因為寫得如此應景,才讓我如此悲痛不已:
【將飲茶】
眼看著,
盛夏就要來臨,
就要降落在我們想象中的平原,
唱著驪歌的密友們趁著黃昏,
走上平原上傾斜相交的道路。
青春正好,
人影未遠。
沒有悲傷。
將飲茶,
正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