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朋友推薦這本書給我,說不管你是否有孩子,都應該看看這個感人的真實故事。
原書的介紹如此寫道:
許多父母常會抱怨孩子煩人,生活都被打亂了,但是,如果閱讀了《30年的準備,只為你》這本書,看到作者卓曉然三十歲時生下一個患有癲癇等多重障礙的兒子,卻不願放棄,不眠不休地照顧病兒,稱自己前三十年的訓練和經驗,只是為了這個兒子,讀者一定會滿心感動與感恩。
卓曉然的經歷正是人生無常的一個寫照,她原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大學畢業赴法留學獲應用外語碩士后,在兩岸三地和新加坡工作,六年前在新加坡認識前夫,熱戀時男方來台拜會准岳父母,准岳母在聊天時獲知准女婿的妹妹有癲癇症,提醒女兒慎重考慮婚事,但女兒仍嫁了,結果生下多重障礙兒錫安,丈夫又另結新歡。
當醫生告訴卓曉然,錫安必須不斷打針吃藥做復健,且永遠無法走路,她絕望地抱著兒子爬到九樓陽台打算一了百了,卻在緊要關頭選擇活下來盡母親的責任,並開始在部落格抒發心情。不放棄的她讓兒子奇迹般地在三歲時能走路、五歲時能跑跳,匆匆五年,她把部落格文章整理成書,讓讀者更有系統地進入她的故事。
現代婦女很多人會遇到感情、婚姻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可安慰,卓曉然的故事提供讀者很多啟示。她不離不棄多重障礙兒的勇氣,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是漸漸才有勇氣,這樣的過程可以鼓舞很多遭逢類似逆境的人。
原書摘錄:
親愛的大頭寶,今天,媽媽三十一歲。
媽媽將滿三十歲的那一年,你正式在我的生命中「出頭」。育嬰室外,夾雜在人群中的外公外婆一眼就認出你,他們驚喜的發現,孫子的頭型居然和三十年前女兒出生時一模一樣!從此,你頂著一顆大大圓圓的頭,與我共同經歷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你成為我多半時候的喜怒哀樂。就這樣,你陪我邁向人生的第三十一年。
三十歲生日那天,媽媽寫不出什麼祝賀、勉勵自己的話。連生日蛋糕都沒買,蠟燭更不必吹,我多半以憂度日、以淚洗面。不知道延續生命、初為人母的過程,為什麼對我們母子倆來說,這麼難?你是這麼掙扎著長大,我是這麼鐵面的堅持;堅持喂葯和復健,堅持執行那些不保證病得醫治的步驟。狠下心,看著你承受副作用、哭泣與疲憊;轉開眼,不去看你每一次發作,不去信你這一生只能這樣。
你的出現讓媽媽徹底明白,生命本身是何等可貴,甚於成就,甚於愛情,甚於世上的萬國和萬國的榮耀。我曾經年少輕狂,以為自己可以痛、可以愛、可以追求學業或事業,就要恣意並用力的燃燒自己。擱置情感,揮霍體力,生命更可以容我自由運用直到殆竭。
一年過去,媽媽走向三十一,你一個小小的人兒,逼我面對三十年來從未學過的功課。我領悟,再不完美的生命,也有生存的權利。沒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瓦全已經很好了;我不敢去想你能不能出類拔萃,只想著你要如何健康長大。就算生活再不理想,也該竭力奮鬥,我沒有自暴自棄的奢侈,不帶著你拚上去,永遠不知道結果為何。
這一年,抵過三十年。而我前三十年的裝備和訓練、經驗和體會,全為了拖著自己爬過這一年。
今天,媽媽來到三十一歲。想起有位詩人曾這麼感慨人的一生:
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嘆息。
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以到八十歲;
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
我們走過的日子,竟如同嘆息那麼短、那樣煙消雲散。所以他接著祈禱:
求你照著你使我們受苦的日子,照著我們遭難的年歲,叫我們喜樂。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如果媽媽可以活到七十,三十一歲已將近人生的一半。有顆智慧的心面對或好或壞的境遇,警醒的數算日子,不虛度光陰,那將是媽媽夢寐以求的禮物。我祈禱,這些受苦的日子和遭難的年歲,對我們不是絆跌,而是成全,使我們在患難中,依舊懷著盼望與喜悅;使我們經過的苦難,有一天能夠成為他人的安慰。
閉上眼睛,真不知道你三十一歲時是什麼模樣?希望頭可以稍微縮小一點點,跟身材成比例,免得跟媽媽一樣從小被叫大頭啊!當你吹熄三十一歲的蠟燭,媽媽已經六十一歲了。將來如何,還未顯明,如果那時因緣際會的不能與你度過,媽媽先跟你說聲「生日快樂」和「謝謝」。謝謝你忍耐每一場復健,吞下每一口苦藥,是你的努力激勵我不可以放棄。若是沒有你,我仍汲營庸碌,不可能知曉生命的價值,擁有如此豐盛、歡笑與淚水交織的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