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廣州時,發現一老同學現在成了一攝影發燒友,時不時就會在節假日與他的一幫朋友結伴而行去拍外景。
一日,與這位攝影發燒友和他志趣相投的朋友在東方賓館吃完飯後,便被老同學拉到了賓館旁邊的「流花公園」看他們拍風景照。
老同學說,其實過去讀書時就喜歡攝影,後來一有出差的機會,必會用相機記錄下到此一游,但那時候只買得起「傻瓜」相機,去到風景名勝地時,「傻瓜」相機卻拍不出那樣的氣勢,於是一直念念不忘有朝一日能擁有一套自己的長槍短炮。
現在,老同學終於能買得起長槍短炮了,閑暇之餘,便和他的同道人一起去市內外採風攝影。
老同學的這幫同道人個個都拿著長槍短炮,而且那攝影的架勢特別認真。
這次他們來「流花公園」拍攝的主題是「荷塘美女」。
一對水泥洗浴女雕像,讓這幫攝影發燒友進入了「藝術」境界中。
與這位攝影發燒友同學聊天時,得知一個法國人在中國居留期間,花了很多錢收購了五十多萬張要被送去燒掉的舊照片。這事聽起來很奇特,於是老同學便向咱介紹起這個法國人的故事。
這個法國人叫Thomas Sauvin,中文名叫蘇文,他是一個法國攝影收藏家,在中國居留期間,一個偶然的機會,從街頭蹬三輪車收廢品的小販那裡,發現了用麻袋裝著的舊膠捲,他如獲至寶。之後,他便找到了回收這些舊膠捲的北京一個廢品收購站,在這裡,他了成堆的成千上萬張底片和相片,這些廢棄的舊膠捲和相片最後都要被送去郊區的堆場,用來熔化提煉硝酸銀原料。出於職業敏感,蘇文以10倍的價格,買下了這些數以噸計的底片和相片,數量超過50多萬張。
之後,蘇文花了幾年的時間,對這50多萬張舊膠捲和相片中進行整理,並研究它們曾經記錄的內容。
這些照片多是從1985年彩色膠捲剛開始在中國普及后所攝,年代橫跨1985-2005年,它們記錄了20年來幾十萬個不同中國人生活的瞬間。
九十年代天安門廣場上武警的著裝。
那時醫院用來稱新生兒重量的圓盤稱。
一對穿喇叭褲的「純潔」青年。
文藝青年都愛在房間掛幅好萊塢女明星的照片。
開心的家庭和同事。
那時還沒有三點式泳裝,女孩和媽媽們還很純潔可愛。
奶奶們和老少爺們也不拘一格享受開心時光。
在這堆舊照片世界里,國人還是顯得有些拘謹,很多人都是直盯鏡頭筆直地站在圖像中間。
八九十年代發家的萬元戶最值得「顯擺」的就是擁有一台日本製造的摩托車。
誇張浪漫的豐收喜悅雕像。
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的那個年代,當生活水平漸漸有了氣色后,國人便習慣於與家裡新購置的電器合影。
蘇文整理的舊照片中,有大量的國人站在自己家裡的冰箱、電視機和電話機旁邊留影。
這些舊照片的拍攝者,用相機記錄了自己的家人、同事、朋友的生活的點滴。
在這些舊照片中,有上萬張婚禮的現場情景,在中國沒有禁煙的那個年代,新娘給客人點煙幾乎是所有婚宴上必行的待客之道。
國人的發明創造還真奇特。
鬧婚宴是國人的傳統習慣。
而現在鬧婚禮便越來愈瘋狂了。
國人雖比過去有錢了,但文化素養似乎還沒跟上文明時代的步伐。
現在出國旅遊的國人多了,同時也把在國內的陋習帶到了國外,在蘇文整理了舊照片里,有幾萬張像在盧浮宮開閃光燈拍攝的照片。每一張照片的背景后的畫上都留下了一個大的白斑。
蘇文將他整理出來的部分照片在中國、美國、法國、澳大利亞和瑞士等國舉辦了攝影展,展覽取名為「銀礦」,這些照片又喚起了很多國人對那段艱難歲月的傷感。
每一張照片,都是一段歷史的記錄,也更能喚起記憶。當日月累積等到自己年老時,方明白過去所拍攝的照片能給自己帶來更多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