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上海最早的認識,源自於上學時課本中的「南京路上好八連」,還有就是一部小時候看的電影「熒虹燈下的哨兵」,繼而是大些時候認識了永久牌鳳凰牌自行車,蝴蝶牌縫紉機,上海牌手錶,熊貓牌收音機,梅林牌罐頭等等上海出產的「八大知名產品」。總之,凡是好東西都是上海出的,怪不得上海人那時候很牛皮!
第一次去上海,是在八十年代初與同事去那兒出差。接待單位來了一人,從火車站把我們接到了南京東路附近一小街里的旅店住下,放下行李后,我們一行來到一小餐館吃個便飯。飯畢,接待我們的那人,從桌上盛著一堆粉紅色小紙條的碗中,拿出一張貼在自己的飯碗邊沿,我好奇問這是什麼意思,他告訴我當時上海流行性肝病盛行,有帶菌者在公共場所用餐后,要主動將粉紅色小紙條放在碗中,以便餐館人員對其進行專門消毒處理。頓時,咱對上海人心生好感,上海人文明!
當時的上海沒有什麼夜生活,不像現在這樣,吃過晚飯後可以去洗洗腳鬆鬆背,商店也是天黑不久就關門了,回到旅店洗洗也就睡了。第二天早晨,朦朧中聽到旅店窗外樓下傳來叫賣聲:「豆饅頭,豆饅頭」,想到可能是上海很有特色的早點推車,趕緊下床穿衣出門,遁著「豆饅頭,豆饅頭」的叫賣聲追過去一看,原來那叫賣人推的不是早點餐車,而是沿著里弄里叫居民「倒馬桶」的推車。打小兒就聽大人們說上海人習慣用馬桶解手,而且還在屋裡,就在床邊后掛了個帘子或幔帳什麼的。要是家裡來個外地客到訪,小孩憋不住尿往床后的帘子里一閃,你定能聽到裡面傳出清亮的小解聲。即刻心裡想到,這戶主招呼你上好的龍井茶可不能多喝,保不準您憋不住時也要去幔帳后。人家倒不會有什麼尷尬,你自己的臉上准得發燙。
頭一次進到上海熱鬧的商業街,就如同與當年南京路上的好八連頭朝進城一樣,直看得你頭昏眼花,興奮莫名。可萬萬沒想到,在這如此繁華漂亮的洋式風格的大廈邊上,還有一些很不起眼的小弄堂。你若無意中走進去,馬上就會發現這些小弄堂還真是「別有洞天」。儘管大街上的商鋪樓宇已非常的富麗堂皇,但很多平民賴以生活的棲息之地,卻還是如此的陋舊。弄堂小巷極窄,兩邊的灰牆上爬滿了青苔和霉蝕的痕迹,洗滌池還在戶外,還有很多人的家裡,床旁邊隔個布簾后就是放馬桶方便的地方。
2012年1月9日 東方網1月9日消息:據《城市導報》報道,黃浦區高樓林立,商業極其繁榮,以前有「上只角」之稱謂,人人以住在南京路為傲。然而記者近期通過實地調查卻發現,至今黃浦區拎馬桶的居民仍有8萬戶,倒糞站265個,其中不少人就居住在外灘附近和南京路步行街沿線背後的老式里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