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貴州人吃辣椒,是不怕辣;四川人天天吃辣椒,是辣不怕;而湖南人餐餐吃辣椒,就怕不夠辣,湖南人嗜辣成性,無辣不香,故民間有「糠菜半年糧,辣椒當衣裳」的說法,可見湖南人吃辣椒的厲害。湖南人愛吃辣椒的程度,毫不誇張地說,幾乎是無辣椒就不想吃飯,無辣椒就是吃山珍海味也索然無味,但凡湖南菜,無論是煎炒燉煮烤,還是燒蒸煲燜炸,樣樣都離不開辣椒做作料。
湖南人喜歡吃辣椒,養成了湖南人的「霸蠻」性格,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湖南,「霸蠻」二字被經常用,比方說孩子生病了,不肯吃藥,老豆就會說「霸點蠻」,意思是忍一忍,把葯吃了;一個人遇到困難了,向親朋好友訴苦,大家也往往會說「霸點蠻」,意思是咬咬牙就挺過去了。湖南人的另一稱呼叫「湖南猛子」,其具體的表現便是做事拚命,有闖勁,絕無反顧。當然,這裡也有固執的成分在裡面。正是因為有了這股蠻勁,所以湖南人無論幹什麼事,大都不幹則已,一干就能幹出點名堂來。
據考證,辣椒傳入中國並在飲食中流行,大概只有200多年的時間,受辣椒的影響,湖南人不僅喜歡談論革命,還真喜歡幹革命,近代中國歷史上湧現很多叱吒風雲的「湖南猛子」,也許就是怕不辣的精神所造成的吧?
第一個出名的「湖南猛子」,是晚清重臣曾國藩。雖「屢戰屢敗」,卻「屢敗屢戰」。與曾國藩同時代的左宗棠,也是湖南人「霸蠻」的代表人物,他以近七十的古稀之齡,帶著一副棺材千里遠征,終於在沙俄虎口索食,收回伊犁。
為改革流血犧牲的第一人,也是湖南人譚嗣同。「從來變法,沒有流血者。如果有,請從我譚嗣同開始!」,他在獄中吟出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絕唱,湖南人的「蠻氣」 可見一斑。連吃辣椒都怕不辣,湖南人還會怕什麼事呢? 所以,在戰爭年代,「湖南猛子」表現得淋漓盡致,老毛曾說過:「不吃辣子不革命。」看來辣椒與革命還真是大有關係。
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改革已日益艱難,要暴力式的革命就更不易了,但懷有革命願望的湖南人還大有人在,念念不忘文革的人也大有人在。咋辦?沒見湘菜館已紅遍了大江南北,「毛家菜」「韶山沖」 也越開越多,這些紅彤彤的菜肴,除了辣還是辣,越辣越要吃,越吃越加辣,辣得口腔冒火,辣得肚子生煙,辣辣辣,連清湯白菜都是辣,那就讓充滿革命的熱情在辣椒中燃燒吧!
飄洋過海來到美國的「韶山沖」,為了更好地「入鄉隨俗」 ,適應當地人的口味,改革了傳統剁辣椒魚頭辣上加辣的菜式,以雪魚肉代替了不暝目的魚頭,紅椒綠椒覆蓋雪白的魚身,以太極圖形映出視覺之美,再搭配細白麵條,和著鮮美的魚汁湯吃,降低辣感,別有風味。
傳統的湖南紅剁辣椒魚頭,幾十年來都是一頭兩半,辣椒鋪滿碟,不辣得肚裡翻江倒海不算狠。

受一湖南人同學邀請,去了灣區一家「韶山沖」餐館撮了一頓,店主推薦了一款「太極剁椒魚」,形色味俱佳,辣中帶甜,「食過返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