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當我們踏上這塊土地時,我們所有的家當也就是兩個皮箱,可如今,我們從當年的「一無所有」到樂業安居,從小車變成大車,從小房換成大屋,我們沒日沒夜地拚命工作,為的是實現美國夢,孩子,車子,房子,票子,當我們都已得到這些時,我們滿足了嗎,我們快樂嗎?當年提著兩個皮箱遠渡重洋來到這裡時,誰又想到過兩個皮箱像變魔術似地變成了今日的幾間房?我們努力工作,我們從小屋換成了大屋及更大的屋,我們從兩房變成了三房四房五房甚至更多房,我們究竟是為了事業還是為了一套更大的房?昔日當我們只有小房時,我們會有很多空閑的時間與家人一起到田園曠野去擁抱大自然,當我們有了大屋后,我們只能犧牲假日整天埋沒在清潔各房間的忙碌之中。

我們可曾記得我們在大學校園裡---我們只需要一間宿舍房;我們在外旅遊時---也只是需要一個客房;在野外郊遊野營時---一頂帳篷就能解決我們的需要。相信我們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地體驗過「少」的樂趣。但50年以來,美國人現在與過去相比,我們多了3倍空間的房屋,整整三倍!既然空間更多了,我們是否感覺更快樂呢,非也。雖然空間多了三倍,但我們的消費能力增長得更快,我們的信用卡及貸款付出的更多,我們工作的時間更長,我們花在打理大屋的精力更力不從心,我們堆放在房裡可有可無的東西更多。但我們的幸福水平未見得比原來更好。
生活中,我們背負的包袱太多,如同這個六頭的煤氣爐,每日我們能用上幾個?大小七八間房,我們每晚能睡幾間?
其實,生活中有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在這裡少一些,在別處就會多一點。和其它事物相比,「少」就是「多」會給我們帶來多一點點自由和多一點點時間,少用點東西、少佔點空間,就意味著對環境少些影響,也能為我們節省一些花銷,而且,我們的生活也會變得更加輕鬆。
小有小的魅力,如果有一個400平方英尺的公寓而不是1000平方英尺的公寓,我們同樣能從中找到生活里的樂趣。在這麼小的空間內,一樣可以擁有以下所有的功能: 家庭辦公室、10個人同時用餐的桌子、留宿客人的小空間、設備齊全的小廚房等等。在這有限的空間里,我們可以利用多功能傢具---比如在同樣的空間里,這個小小的桌子可以伸展為能坐10個人的大桌子;個人的工作台不用時能夠方便地摺疊並隱藏起來;優化式的餐桌與床的兩用設計 ,高效地利用了有限的空間,只用兩個手指就能把床從牆壁里變出來; 家裡來客人了---滑動一下這堵牆 ,裡面就有摺疊式的客用床; 壁櫃也可變成家庭影院。
精簡生活,提高空間利用率,這樣是不是會帶來更多自由,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享受生活中其他更多的樂趣。 「少」其實也意味著某種是「多」,樂趣同樣可在這有限的空間里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