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的第五代領導人將在明年秋天接班。觀察家目前最關注的恐怕還是中共十八大的人事安排,尤其是政治局常委的組成。但對中國的前途和中共本身的未來影響更大的並不是中共最高層的人事安排,而是中共最高層的整體領導能力。在紀念共產黨誕生90周年的講話中,現任總書記胡錦濤指出的共產黨面臨的四個危險中,「能力不足」排在第二位。顯然,高層對領導能力的不足和退化十分擔憂。
其實,共產黨領導能力的不足和退化並不是一個新問題。所謂「一代不如一代」的現象在共產黨的幹部裡面從上到下是一個普遍問題。
缺乏個性 如果我們分析歷代共產黨領導人的區別,不難得出這一結論。開國元勛都具有很鮮明的個性。但到第三代,即江澤民和朱鎔基那一代,除少數領導人已外(如朱鎔基),絕大部分共產黨領導人沒有個性。他們穿戴相似,舉止一樣,說話雷同,就象一個模子里鑄出來的。到了第四代,這一問題更為嚴重。在目前的共產黨領導層里,連朱鎔基這樣的人都找不到了。
決策拍板能力差 和前幾任領導相比,現任領導顯然缺乏權力。這主要是因為共產黨的第一代(毛澤東)和第二代(鄧小平)領導人都是政治強人。他們都享有無法挑戰的決策權力。因此重大問題的解決比較迅速,而且整個政治體系都知道最終的決策者是誰。當然,強人政治並不是好事。毛澤東時代的災難,如反右,大躍進和文革,都可歸咎於毛的獨裁和專制。在後強人政治時代,共產黨採取的是集體領導。決策權大大分散。影響高層決策的不是最高領導人的政治判斷,而是不同利益集團的最高代表之間的博弈和討價還價。因此,共產黨目前的決策不僅費時間而且基本上是「和稀泥。」如果我們用這一眼光來看共產黨過去幾年中國內問題的重大決策,象醫改,信訪,土地改革,經濟結構調整等,不難得出如下結論。即高層的決策能力退化已使許多關鍵的經濟和社會問題不僅得不到解決,而且變得更複雜和嚴重。
怕擔風險和責任 老一代共產黨領導人都以膽大出名。毛澤東是一個政治冒險家,不惜用中華民族的存亡作為賭注。鄧小平亦敢擔改革開放這樣的政治風險。第三代雖然膽識不如毛鄧,但江澤民和朱鎔基畢竟在任內完成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和關閉幾十萬家中小國企這樣的艱巨和高風險的歷史任務。相比之下,他們的後任在許多重大問題上採取的是消極被動怕擔風險的態度。如中國應立即調整其人口政策,停止一胎化。但領導一直猶豫不決。取消聲名狼藉的戶口制度是另外一個例子。儘管這一制度既不合理又過時,中國政府仍然下不了決心進行改革。
用比較眼光來看,一黨制國家出現領導能力退化有其內在邏輯。前蘇聯到了勃列日涅夫時代,蘇共的領導能力已落到谷底。造成領導一代不如一代的體制根源是官僚化。蘇共產黨和中共產黨都以革命起家。革命黨的領導人基本特徵是以破為主,不按遊戲規則出牌,敢於豪賭。革命成功靠的是這樣的領導人物。但當革命黨轉化為執政黨后,這類領導逐漸被技術官僚替代。執政黨為了牢牢控制政權,制定了一整套政治行為規矩。任何違反這些規矩的黨員和幹部都會被清理出去。在一個高度官僚化的體制中順利升遷的幹部一般都是比較謹慎,不犯錯誤,人緣不錯的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一個實足官僚化的體制會排斥領導能力很強的幹部,因為這樣有能力的人會使他的同事們顯得平庸無能。這一現象在中國被稱為「逆向淘汰,」即有獨立思考能力,敢擔風險,決策果斷的人往往會被排擠出中共的權力中心。
改革「一代不如一代」的體制十分困難,但有一個苦口良藥可以嘗試。即引入政治竟爭。去官僚化必須有外部壓力。一個執政黨要培養出有個性和膽識的領導人,靠伯樂發現和內部提拔是沒有希望的。只有靠政治市場的檢驗,即靠民主政治競爭的洗禮,一個執政黨才有可能躲避其領袖「一代不如一代」的命運。
裴敏欣 政治系教授 THE EPISCOPAL THEOLOGICAL SCHOOL AT CLAREMONT ,原文題《中共領導人一代不如一代》,ZT時略作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