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兒子既是「啃老族」又是「宅男」,該怎麼辦

作者:諮詢師  於 2011-8-9 18:5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流水日記

兒子既是「啃老族」又是「宅男」,該怎麼辦

【困擾疑惑】

咨客為一對50歲左右的夫妻,均是大學學歷,因20歲的兒子去美國留學后未通過語言考試,又回到國內,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幫助孩子,感到焦急和困惑,前來諮詢。

【案例總結】

咨客為一對中年夫妻,因兒子的學習問題前來諮詢。據咨客介紹,孩子在國內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讀高中時學習就比較困難,送去美國讀書後,沉迷於網路遊戲,雖多次下定決心好好讀書,但始終沒有行動,回到國內后,對自己是否還要回到美國讀書猶豫不決,父母對其學習狀態和未來極其擔憂和焦慮。

問詢中我們發現,咨客孩子對於自己的人生沒有什麼想法和規劃,對於將來如何生存亦沒有打算,屬於「啃老」一族。不僅如此,他在生活上的自理能力較差,表現在除了玩遊戲,基本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感興趣,是典型的「宅男」,體型較胖、且容易疲勞,心理上也比較脆弱,難以接受父母的管教與批評。

諮詢師與咨客探討了現在孩子的首要問題並非是否回美國學習,關鍵是激發孩子的危機感、道德感,調動自身的動力,逐步培養自理、自立的能力,擺脫「宅男」狀態,做一個身心健康、能夠融入社會、有自立能力的人。另外,在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上,咨客亦有不少收穫。

【諮詢思路】

一、       評估:

1.        生物:咨客孩子沉迷網路遊戲、長期不運動、體型肥胖、易疲勞,長此以往很容易使身體受到損害,需及早干預。

2.        心理:咨客對孩子過於保護、嬌慣,使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較差,自理能力較弱。

3.        社會:

1)        咨客家庭經濟狀況良好,有一定社會資源。

2)        咨客孩子已滿20歲,只擁有高中畢業文憑,在社會生存中難有競爭力。

二、       干預:

1.        生物:咨客孩子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極可能給身體健康帶來隱患,咨客必須首先帶動孩子參與體育鍛煉,例如為孩子請專業教練、讓孩子陪伴家長鍛煉以調動其動力等。

2.        心理:本案例中,幫助孩子的關鍵是調動其內在動力,咨客可從以下幾方面做嘗試:

1)        咨客可與孩子溝通大學錄取率、各行業對學歷和技術的要求、孩子未來的生存等問題,激發孩子的危機感。

2)        咨客可與孩子溝通上學的花費、平時的開銷、父母的辛苦等激發孩子的內疚感,即所謂良知。

3)        咨客可嘗試通過讓孩子列出自己開銷的賬單,參與家務勞動,參與艱苦的夏令營,到工廠、受災地區、監獄等地參觀或是做義工等方法,培養孩子的現實感,了解社會各階層的真實生活狀態,逐步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

4)        對於像本案例中這樣的「大孩子」,家長還可從將來戀愛、擇偶的角度調動其學習、成長的動力。

3.        社會:

1)        咨客可通過幫助孩子尋找健身教練、家教、心理諮詢師等資源,幫助孩子在身體、心理、學習上有所改變。

2)        在孩子認識上有所改變,學習和自理能力上真的有所改變后,咨客可與孩子進一步討論,出國留學可以給孩子帶來什麼,運用家庭中的資源再對孩子未來的學習做下一步安排。

【案例啟示】

一、       家長需及早培養孩子自理、自立的能力。很多家長在孩子教育中把孩子當成「小祖宗」、過於溺愛,這樣的做法不僅難以樹立家長的權威,更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還可能毀掉孩子的一生;對於想要送孩子接受國外教育的家庭,更要及早培養孩子獨立精神和毅力,否則很可能勞民傷財,一無所獲。

二、       家長教育孩子要「恩威並施」,教育與行動相結合。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味講究民主和公平,對孩子過於順從,反而喪失了做家長的權威,不利於在孩子的成長中發揮引導作用;另外,很多家長的教育方式過於單一,一味說教,甚至是批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家長教育還必須教育結合行動,帶領孩子參與夏令營、參觀工廠等都可以給孩子一種直觀、形象的引導。

三、       培養學習習慣要在小學、最晚要在初中階段開始。一個習慣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最好是在孩子上小學的階段,最晚也不要晚於初中階段。

 

【諮詢過程】

主持人:有人的地方就有困惑,有困惑的地方就有《龍王解惑》,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新亞電視的心理諮詢節目《龍王解惑》,我是主持人王鶴,這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心理醫生張道龍先生,接下來我們接聽今天的熱線電話,看看是什麼樣的問題在等待張醫生的解答。

1.        張醫生:您好,我是張醫生,講講你的困擾吧!

2.        咨客(妻子):您好,我主要想諮詢關於我兒子學習的事情。我兒子上高中的時候遇到一些困難,後來就去美國學習,現在學不下去,要回來了,我現在很困惑,該怎麼幫幫這個孩子?

3.        張醫生:他現在在美國讀的是什麼樣的學校?

4.        咨客(妻子):讀的是語言學校,現在語言沒有考過吧,走之前語言和大學都是錄取的。

5.        張醫生:現在是語言考試沒有過關,還是大學沒有過關?

6.        咨客(妻子):語言考試沒有過關。

7.        張醫生:是什麼原因呢?

8.        咨客(妻子):他就是不學習吧,在那邊學不下去,總是玩網路遊戲。

9.        張醫生:那比較麻煩,在美國有照顧他的大人嗎?

10.    咨客(妻子):沒有,我們家長也沒去過幾次,都是靠他自己,本身孩子的自理能力比較差。

11.    張醫生:這聽起來比較麻煩,現在的問題是小孩本身沒有動力和毅力學習,不是在技術上遇到了困難,如果是學校不好,老師不好,還可以通過改變這些項目幫助他,你現在講的是孩子本身沒有意願學習,對吧?

12.    咨客(妻子):恩……對,應該還是他主觀上的原因。

13.    咨客(丈夫):您好,我是孩子的父親,我補充一下。這個孩子在國內的時候就沒有養成好的生活習慣,不勤奮,智商肯定沒有問題,上初中的時候作文、數學都拿過很好的名次。在他心裡,他也是想學習,將來還想讀研究生,就是不用功,安不下心來,除了平時上課,業餘時間基本不學習。這次語言考試,他也是懷有僥倖心理的,結果沒有考過,這對他打擊比較大。剛回國的時候,他還說要回美國繼續學習,因為老師是可以讓他6個月之後再考,現在他自己也沒有想好,關鍵是他自己沒有目標、沒有什麼壓力,對什麼都沒有興趣。這個孩子就是這樣一個心態,並不是本身就拒絕學習。

14.    張醫生:好的,您補充得很好,那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小孩今年多大?

15.    咨客(丈夫):剛滿20周歲。

16.    張醫生:還有多長時間就要回美國參加考試?

17.    咨客(丈夫):聖誕節之後。

18.    張醫生:那你有沒有跟小孩討論過,無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20歲以後再上大學已經很晚了,人生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

19.    咨客(丈夫):講過,昨天晚上還講過,我跟他講,現在你把語言過了,再去讀本科,已經比別人晚3年了。

20.    張醫生:對啊,晚3年不是問題,問題是你更得加班加點、努力追趕才行,落在後面的人如果比走在前面的人還要懶惰,那就沒有辦法追上了。因為父母擁有比較好的經濟條件,給他準備了B計劃,使他還有轉機的可能,在美國上大學,沒有嚴格的年齡限制,但是也不能過了30歲再讀,在未來的2-3年內上大學還是沒有問題,否則的話就沒有什麼機會了,他有這種危機感嗎?

21.    咨客(丈夫):也有一些危機感,就是行動不起來。我們平時跟他講道理,他都能懂,但是知識面比較窄。

22.    張醫生:這跟知識面、講道理沒什麼關係。關鍵是他的打算,是想讀完高中就可以,還是也想將來成家立業?在美國,高中畢業就只能當兵,沒有其他出路,即使是做個汽車修理工,也得有技校畢業,相當於國內的中專。現在孩子20歲,只有高中文憑,未來想做什麼,跟他討論過嗎?

23.    咨客(丈夫):問他了,他不知道,很迷茫。

24.    張醫生:那父母不再工作、賺錢、養他的時候,他怎麼辦呢?

25.    咨客(丈夫):對,我也跟他講過,我以後不能管你了,我再管你就是害你。

26.    張醫生:對啊,他現在每天吃、住肯定都是靠父母,屬於「啃老族」,對吧?

27.    咨客(丈夫):對。

28.    張醫生:那最後不能「啃老」的時候怎麼辦呢?

29.    咨客(丈夫):他也知道這是個問題,就是行動不起來。

30.    張醫生:現在首先要把這個問題討論清楚,他未來想做什麼,而不是回不回美國的問題。想當兵,現在當兵都得大學畢業;想做財會,也得有相應的技術和學歷;想當工人,聯想這樣的企業也得大學畢業,都是有技術含量的工人……現在在北京這樣的城市,大學的錄取率有60-70%,只有高中畢業,完全沒有競爭力啊!這樣的討論可以激發孩子的危機感,現在能靠父母,將來父母老了,他打算靠什麼生存。另外,你再和小孩討論,去美國上大學,幾年下來花費也有幾十萬呢,這些錢都是父母的血汗錢。因為美國的大學都是寬進嚴出,混進去容易,畢業就難了。如果孩子是拿著這幾十萬換來了生存的技能,這是交換,如果錢打了水漂,什麼也不得到,那你這個孩子不是雙倍「啃老」嘛,不去美國還不用花這麼多錢,類似這樣的討論,也許能夠激發他一些內疚感。那這兩方面都是道德層面的討論,激發孩子的危機感、內疚感,所謂的良知,如果這一步沒有討論清楚,就不能抓緊往下走,家長自己討論不清楚,也可以請諮詢師和孩子一起討論。這樣的討論,目的就是調動孩子內在的動力,退一步講,即便不為了父母,為了自己將來能夠生存、能夠找一個女朋友,也得努力學習啊,現在社會,有哪個優秀的女孩願意嫁給一個只高中畢業的「啃老族」、「宅男」啊!

31.    咨客(丈夫):恩。

32.    張醫生:第二,是技術層面的問題。如果你還想把他送到美國,那這6個月就得加班加點,再去尋找一些資源,比如外語家教等。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你得注意觀察,他是否能夠進入狀態學習,否則的話,他就等於是「運輸大隊長」,把你的錢運到美國來,還什麼都沒得到。如果在你的眼皮底下,他都不能養成學習的習慣,那到了美國沒有人看管的情況下,你怎麼能指望他好好學習呢?

33.    咨客(丈夫):恩。

34.    張醫生:這些都做好了,第三步才是去討論要不要回美國,美國能帶給他什麼。美國的大學不太限制年齡,如果將來能拿一個美國的學位,還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那還能在這社會上生存。現在他已經成年,可以聽得懂上面講的這些事情,如果沒有危機感、沒有道德感,還不懂得為自己的將來考慮,只是這樣混下去,那將來就非常麻煩了。即使是在美國,30歲以後再大學畢業也很麻煩,所以他現在還有一個時間的區間,去努力在30歲之前大學畢業。你覺得這樣跟小孩討論,會有效果嗎?

35.    咨客(丈夫):剛才您講的這些,至少一半的內容,我們跟他講過,他也曾經表示有愧於父母,下定決心好好學習,但是他就是行動不起來,一學習就坐不住。總是跟他討論這些事情,他也真不是完全不考慮父母的那種孩子,也想學好,但就是管不住自己,包括去不去美國的事也想不清楚。

36.    張醫生:目前去不去美國是第二位的,關鍵是他將來想做什麼。

37.    咨客(丈夫):對,我們在這方面也跟他講了很多,我們就是希望他將來能得到幸福的生活,能夠自立,從來也沒有對他有不切實際的要求和期望。

38.    張醫生:這挺好。

39.    咨客(丈夫):包括我還跟他講過,將來我們的積蓄也不能都給你,我們也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過得比較好,這些我都跟他說得很清楚。我還說過,在經濟上,我只能提供你在還小的時候一些基本的開銷,包括日常生活和學費,其他的都要靠你自己。他這些也都知道,但就是行動不起來。

40.    張醫生:現在的問題是他已經耗費了時間,現在20歲還是行動不起來,25歲再行動起來就麻煩了。他想學點什麼、做點什麼,這必須得討論清楚,而且要用行動證明給你們看,比如說你跟他討論,現在你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考慮想做什麼,然後讓我們看到你真的開始學習,這樣我們才會考慮把你送回美國,否則就沒有必要了。

41.    咨客(丈夫):對。

42.    張醫生:我覺得他是不是有件事搞糊塗了,人生有些事就是為了生存,比如上大學就是為了生存,玩遊戲是為了快樂,你不能把玩遊戲當做職業啊。現在20歲學習什麼都比較快,年齡再大些想學習也難了,他還不像女孩子,還能通過嫁人改變自己的生活,男孩沒有這個途徑啊。「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他還不像有些人專業選錯了,還可以再轉行,他是連入行都沒有,那女孩子怎麼能嫁給他呢?這些問題都要很具體地和小孩討論。現在抓緊時間還來得及,第一,他還比較年輕,第二,父母還有一定的資源,第三,智力上沒有問題,這些都是優勢。這些優勢不用,25歲以上就沒有了。

43.    咨客(丈夫):恩。

44.    張醫生:現在聽起來小孩對你們的話聽不進去,那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有可能是你們在他面前失去信用了,你知道有的大學教授的孩子也不願意聽自己父母的話,而他願意聽一聽比較中立的聲音,找個諮詢師跟小孩談一談。

45.    咨客(丈夫):之前的諮詢師,還有他的姑姑跟他談的時候,他都講得比較多,我們跟他談呢,看心情,這裡面也有我們的原因,總是批評,他對我們有逆反心理。現在我們就是讓諮詢師和他的姑姑定期跟他談,也跟他聊聊一些規劃。

46.    張醫生:對,這樣做比較好,跟他探討一下他到底想做什麼,20歲在哪個國家都已經是成年人了,不能總是像是在象牙塔里那樣思考問題,抓緊時間在未來6個月,看看他有沒有變化,如果你們跟孩子溝通效果不好,那就可以考慮繼續找諮詢師去談。

47.    咨客(丈夫):恩。

48.    張醫生:另外,處於跟你們類似狀況的家長,還可以通過一些方法去培養孩子的現實感。第一,從經濟上,比如,給孩子列列賬單,每周的吃、喝、住、行,花費都是多少,讓孩子給自己算算賬,想想將來怎麼養活自己。第二,培養生活上的自理能力。現在已經是20歲的大小夥子,在家裡幫助做做家務,打打下手,自己洗洗衣服。第三,繼續接受諮詢,個體的職業諮詢,還可以參與團體小組,看看別人都怎麼去做,比他做的好的、壞的都去看看。處於類似情況的家長,還可以找一些資源帶孩子去參與監獄里少年犯的座談,有很多孩子不讀書,沒有養活自己的能力,就走上犯罪的道路了,這些都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另外,在美國,很多家長會讓孩子參與艱苦夏令營,培養孩子的毅力,同時讓孩子看到社會不同階層人們真實的生活狀況。

49.    咨客(丈夫):我覺得您剛才講的非常好,我們也想讓他一邊學習,一邊去體驗生活。他現在就是行動不起來,不活動,非常懶惰,體型也很胖,還很容易疲勞。做家務,也是偶爾做一做,根本堅持不下來。

50.    張醫生: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做,參與勞動、體育鍛煉。家長得想些辦法讓孩子參與這些事情,比如,可以跟他講,爸爸現在身體不好,你得陪爸爸鍛煉鍛煉,調動他的積極性,而不是一味順著他的意思,不能養孩子像對待「小祖宗」一樣。

51.    咨客(丈夫):對,就是這樣的,他平時除了吃飯,根本不動,這跟我們的嬌慣也有關係。

52.    張醫生:太有關係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聽你們之前的諮詢師講,你們自己在工作上都很有成就,那顯然你們對待孩子的要求遠遠比不上你們對待自己的要求,對待孩子非常容易妥協,這樣孩子慢慢就變得比較脆弱,家長就更不敢說什麼,形成了惡性循環。孩子的問題首先是家長的問題、學校的問題、社會的問題,最後才是孩子自己的問題,現在孩子已經是這樣了,就不用去追究是誰的問題,最重要的是一起行動起來。家長可以輪流陪孩子去鍛煉、去參與勞動,培養他的自理能力。

53.    咨客(丈夫):這裡面也有我的問題,要不就是心軟,要不就是跟他吵起來。

54.    張醫生:不要吵,是帶著他一起做事。

55.    咨客(丈夫):現在就是覺得這麼做特別難,得想想辦法。

56.    張醫生:現在孩子還不光是對自己的人生沒有規劃,是身體上和心理上面臨雙重危機,20歲的孩子如果還沒有家長體力好,那不是問題嗎?那就快要生病了,得想盡辦法行動,這個情況再不改變,孩子就要廢了。我同意你講的,並沒有對孩子有過高的要求,就是要做個健康的、能自食其力的人,這個要求比起你們對自己的要求,已經是太低了嘛,如果這都做不到,孩子就真的是毀了。

57.    咨客(丈夫):是這樣的,我們現在很著急,從他回國之後,我就沒睡好覺,恨不得揍他。

58.    張醫生:不能使用暴力,而是帶他去鍛煉,讓他走出家門,不再做「宅男」。如果之前的方法不奏效,就要多去嘗試一些新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說教、批評,這樣起不到作用。

59.    咨客(丈夫):好的,我們按照你說的方法去嘗試,非常感謝您!

60.    咨客(妻子):謝謝您!

61.    張醫生:不客氣,再見!

 

心理醫生:張道龍

撰稿、編輯:劉金雨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12:5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