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美國新亞電視《龍王解惑》節目走進美國大學校園。
主持人王鶴:有人的地方就有困惑,有困惑的地方就有《龍王解惑》。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新亞電視的心理諮詢節目《龍王解惑》。我是王鶴,這位大家也非常熟悉了,就是我們著名的心理醫生,張道龍。非常感謝大家的參與和支持,也非常希望我們的節目能夠真正做到為您排憂解難,幫助您提高精神生活的質量。張道龍醫生為現場的留學生在職業發展、情感、留學生活適應等方面的具體問題給予諮詢、解惑。
【現場答疑解惑】
Q1:我是一名博士生,實驗室的老闆總是剋扣我,覺得我好說話,整個實驗室就我幹得最多,老闆有什麼事情第一個就會想到我,別人不幹或者幹得少好像都可以容忍,為此我深感鬱悶,沒有辦法跟其他同事講,也不敢跟老闆說,我想請教張醫生有什麼辦法可以幫我解決?
A1:首先,要端正心態。讀博士期間相當於在實驗室里給老闆做廉價勞動力,而不是在給別人做老闆。並且,你是來學習技能和智慧的,是自願的選擇,讀博的過程就像你人生的一種投資一樣,當你這樣想的時候就不會有被剋扣的感覺,憤怒的情緒就會減少。
第二,更重要的是防止自己變成打雜的。如果老闆讓你做的事情多數都與項目有關,你可以作為項目的參與者之一,比如作為作者之一參與寫書,那麼做好這些事情就相當於在培養自己的技能和創新能力,以及積累自己的信譽和資歷。此外,偶爾也可以給同事們幫幫忙,做一些助人的事情,把這些事情看作對團隊精神的培養,看作人際關係的積累。因此,打雜不是問題,但不能太雜,否則就變成了沒有方向,關鍵要在打雜的過程中變成「學術打雜」。
Q2:我想請教張醫生,首先,留學生來美國后,容易出現哪些精神、心理疾病?另外,自己或者身邊的同學、朋友該怎樣預防疾病,怎樣及早發現疾病、及早治療,以防止出現自殘、自殺這樣嚴重的後果?
A2:關於第一個問題,留學生到美國后常見的心理疾病或困擾。從發病率的角度看,最高的是焦慮症,造成焦慮的原因通常有三點,一要過語言關和文化關,留學生在美國都需要使用英語學習和生活,這與在國內準備的是否充分有直接關係;二要過生活關,比如大部分留學生都是20多歲的年輕人,有的在國內有男朋友或女朋友,有的需要考慮在美國談戀愛的問題,有的父母年齡比較大、經濟上可能存在壓力,畢業之後要選擇是留下來還是回國的問題,還要考慮就業、工作、父母的問題,有的還需要解決法律上的身份問題等等。這些壓力與在國內的壓力不完全相同。有很多心理素質不好的人,在國內沒有問題,到了美國遇到這麼多壓力,就發病了。
另外一點,在國內,關於身心健康的培訓、服務系統均不完善,在這種系統下不知道該怎麼做,還有很多人把心理學當成是講座。除了焦慮以外,比較常見的是抑鬱。到了美國之後,在大學里,一般都有學生幫助計劃,或是學生中心,會有專門的諮詢師或是精神科醫生。那具體到什麼程度你需要去尋找這些幫助呢?最簡單的標準就是,它是否嚴重影響了你的職業生活、社交生活。從生理的判斷更容易,如果食慾受到影響、體重減輕、影響睡眠,情緒也總是不好,這樣的情況就需要去看醫生,靠你自己是解決不了的。還有更極端的情況,是你的報復心理越來越重,出現暴力事件,不管是語言的暴力,還是行為的暴力,出現這樣的情況的時候,都是需要去找醫生的時候。
Q3:我現在在公司是從事技術方面的工作,如果想在規模比較大、管理比較好的公司里,一步一步做成管理層,您有什麼具體的建議嗎,尤其是心理方面該達到怎麼樣的狀態?
A3:首先,語言關是非常難的,如果你英語講得不好,那很難做管理層,這也是華人管理者,尤其是高管比較少的原因。
其次,是文化關,如果別人總感覺你像外國人,那怎麼可能讓你做管理者呢?那這裡面做的非常好的,舉個例子,就是李開復。不僅在微軟做副總裁,最後做到Google中國區的總裁,很好的把自己的優勢結合起來了。你會發現,很多這樣成功的人士都會有一些共性的東西,第一,語言關肯定是過了。然後,就是融入美國社會。
有幾點具體的建議,第一,參與美國人的聚會,不管是跟你有關沒關的。在學校的時候,考試是最重要的,進入社會更重要的是人際交往的技能,這直接關係你能否在職場中勝出。如果你的目標不是只和機器打交道,未來的想法是做到管理層的,那這第一點是需要經常做的。你看很多時候老闆在家裡開聚會,缺席最多的是中國人,因為覺得格格不入,問題是,越不參與,越覺得融入不了。
第二,學會看電影,快捷了解美國文化。現在因為有網路電影,可以解決去電影院看電影的經濟、時間方面的問題。但是你會發現,很少有中國人聚在一起談論美國電影,經常看的是《讓子彈飛》、《非誠勿擾》,這不能起到融入美國社會的作用,一定是要經常看美國人關心的、討論的電影。因為電影的特點是,它是有頭有尾的故事,而且往往發生在特定的時期和環境下。所以看定影,不是看兩個主人公的情節發展,怎麼談情說愛,是看在那個歷史環境下發生了什麼,為什麼這種事發生在那種歷史背景下。看一些講現代美國的事的電影。
第三,看新聞。看新聞注意不要只看一種角度,我的觀點是看三個台,MSNBC、Fox News、CNN,這樣同一個事件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長久積累下來,不管你的朋友是來自民主黨,共和黨,還是無黨派,你都知道他們為什麼會這樣思考問題,這是一個能夠融入美國社會非常好的方法。
第四,愛好一項體育運動,至少關心體育運動。像我每一年至少要看40場NBA的比賽,現場都要去一兩次。看完了之後,就可以和美國人聊這些事情,這就叫「投其所好,拉攏感情」,因為你說的是他們關注的事情。以上說的幾點就是我認為可以快速融入美國社會的方法,要想結果不一樣,就要做的不同。
Q4:在職場上爬階梯的問題,我感覺越是往上爬的時候,越是需要更多、更大的付出,我的困惑是,我不知道極限、界限是在哪裡?
A4:非常好的問題。一般是這樣,男人到45-50歲之間,女人到40-45歲之間是事業發展的頂峰。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女人到了45歲才做到了中層管理,你想再用5年的時間做到總裁,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女人之所以比男人還要早5年,是因為生理上的不同,以及要更多的照顧家庭的原因。
在這個年齡段之後,人的智力、精力、體力都是在走下坡路,這個時候就是考慮如何依靠多年的積累,實現價值的最大化。比如,對於做技術的人來講,這個時候就要考慮是否可以努力做到管理技術的副總(VP)。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開復,從工程師做到公司的副總裁,總裁。雖然有管理的成分,但是大部分都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對於一個35歲以下的人,可以說是前途不可限量,因為還沒有完全定型,對於一個45歲的人,就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裡,不是頭腦一熱就去做自己完全不擅長的事情。年輕的時候做什麼,這很重要,多到大的公司,鍛煉自己,多跟能人打交道。概括起來就是要做三件事,一是讀萬卷書,多讀一些名人自己寫的傳記。第二,行萬里路。光讀書不行,還得行萬里路,多去幾家不同類型的公司,看別人怎麼去做。第三,受名人指點。對於年輕人來講不要錯過和名人、能人溝通、受他們指點的機會,很可能因為一句話,讓你少走很多彎路。
Q5:您剛才講到,中國人在美國社會很難做管理者,兩個國家的人表達方式和文化不同,中國人又缺乏這種人際交往的能力。
A5:是這樣,越往上走,越是需要管理的能力。但是我們並不是真的不具備這種管理人的能力,只是花費了更多的精力在書本學習上。拿聽講座這個事情來說,我在芝加哥大學的時候,我的系主任說,有一個人來演講,這個人有可能得諾貝爾獎。我當時聽到這個話,馬上跟同事換班,下午就去聽。講的是什麼呢?他講,年輕的時候研究記憶,開始的時候研究人,後來研究動物,結果發現都太複雜了,因為人和動物的腦袋裡有一大堆的神經遞質,不知道哪個跟記憶有關。最後呢,他研究植物,這個植物被切以後,有了疼痛記憶,下次再去切它的時候,它的信號加強,這裡面只有一種化學物質,就是5-羥色胺。這樣他就把5-羥色胺和記憶的反應闡述清楚了,後來又發展為5-羥色胺和人的情緒反應之間的關係,最後,化學家們根據此理論設計出了最有名的百憂解類的藥物,來影響人的情緒,證明了他的理論完全都是正確的。用植物來研究人的情緒,記憶。這種科學的思維是從書本上無法獲得的,對我啟發非常大。一年後,2000年,他得了諾貝爾獎。所以當有了這麼好的信息的時候,一定得能夠接收才行。
Q6:我現在的情況是,我有一個在國內上大學的時候就交往的女朋友,我們倆的感情非常好,但是她就是不願意來美國,我現在已經慢慢開始習慣在美國的生活,並且想留在美國發展,我該怎麼樣說服我的女朋友來這裡和我一起發展呢?
A6:談戀愛較早的話容易遇到這樣的問題。這裡面涉及一個說服人的原則,叫做「欲速則不達」,尤其是說服情人,因為對方還沒有和你步入婚姻,要考慮和你過來值不值之類的問題。你很強硬地叫她過來,或是大講這裡的好處,這樣的方法是教育,效果不一定好。比較好的方法是,叫她來看看,做給她看,這裡有什麼好。
比如說,最近來了一個老總問美國最好的地方是什麼,我說這個很難講,就帶他去一個餐廳,跟他講,這裡有個故事,奧巴馬當年是在這裡跟米歇爾求愛的,很多人也是在這裡談戀愛的。他回去之後就把這個故事講給很多人聽,因為他記住了美國的好,還是跟總統聯繫在一起的。對於很多人都是一樣,當你把對方帶到這裡,看看比較有特色的地方,讓她感受這裡的真正好的是什麼,不是停留在表面的,這樣她會受到很大的心靈衝擊。在這之後,如果你再和女友講,「我很捨不得這裡,但是我更捨不得你,如果你想讓我回去,我也會認真考慮的。」對方既感受到了你的真誠和可靠,同時她也會想「這裡這麼好,為什麼要回去,我為什麼不能也過這樣的生活。」你這樣的做法等於引導她有類似這樣的思考,不是更有說服力嘛。
說美國的大學好也是一樣,光說太空洞,我就帶國內來的人去實驗室里看,給他指,這是當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做實驗地方,這是連戰學習的政治系。如果一個大學可以培養出這麼多優秀的華人,你走在這個大學里的感受,對這個大學的評價,會是一樣的嗎?那當你想說服一個女人不也是一樣的嘛,讓她看到你在這裡接受教育的水平,人文的氛圍,科技的水平。我一般還會加上一句話「這裡不太好的地方就是環境不太好,因為是大城市,污染比較嚴重,如果是在鄉村,空氣會更好。」如果她是來自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當她抬頭看看這裡的藍天白雲,根本就感受不到污染。她會怎麼想?當她再去想你的時候,就已經把你和這個城市連接起來了。
Q7:這個「欲速則不達」聽起來很有道理,可是這樣做起來,好像成本會很高。
A7:如果一個人在愛情上還會很吝嗇的話,一趟美國之行你還覺得成本高,這樣的男人,女人一般不會選擇嫁給你。
Q8:在愛情中可以如此,職場上說服人好像很難,我一般都是直來直去的。
A8:語言是一個載體,最重要的是智慧。諮詢師和咨客有什麼區別,最大的區別就是智慧的不同。這個智慧包括語言,還包括語言里的信息,信息的傳達光靠說是不行的,沒有做過的人,讓別人聽起來就像是背書,或是從哪個勵志大師那裡聽來的。
Q9:您剛才說的都是美國好的地方,但是美國也不是什麼地方都比中國好,比如說美國沒有中國熱鬧,沒有中國那些特色小吃。如果是剛才那位男士把女朋友哄過來之後,過了一段時間,女孩發現還是更喜歡中國,那時候怎麼辦呢?
A9:非常好的問題,我剛才說的是針對他的角度討論的建議,那如果是站在女友的角度方法又不會不一樣。如果是沒做過,不會知道後悔不後悔,如果來了之後,當時誤以為這裡現代化的東西比中國的熱鬧和小吃更值得,但是嘗試后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是嘗試后,你再回去吃那些小吃的時候,感覺就不一樣了,你知道這是中國特有的。你比較之後,還是喜歡大家在一起吃飯的時候熱熱鬧鬧、毫無拘束,不認為環境污染有太大的問題,那這沒問題。人最可怕就是不去嘗試,總是在心裡想,如果你試過了再去選擇,那就沒有遺憾,並且這都將成為你人生的一個經歷。
Q10:她很內向,她會自動地躲避她所認識的所有異性同學,在我與之發生矛盾后,我該如何開解她,我也很鬱悶,甚至落淚,如何排解自己的消極情緒。(咨客為男士)
A10:這跟兩個人的關係有關,決定你要做多大的努力,同事的關係好化解,情人的關係可能更難一些。第一,如果是朋友、同事的關係。這個女孩不愛說話,特別適合通過網路、簡訊等做交流,就像現在所說的「宅男」、「宅女」這個群體。所以你只要知道她的手機、信箱、博客、微博等就可以和她交流、解釋,為什麼當時你會做出這樣的決定,為什麼和她發生衝突,只要你的動機是好的,就可以通過這種方法來去努力。
第二,如果你們是情人關係,情人之間不能總是靠電子郵件或是上facebook去聯繫,女孩不太願意說話,能不能一個星期,約個時間,在心情好的時候,能一起談一談,不能總是靠手機或是郵件。如果這樣嘗試了還是不行,那下一步你要考慮的,可能就是你要不要和她談戀愛,如果這樣的交流都很困難,那進一步的交往、甚至以後的肌膚之親該怎麼辦呢?所以,你是需要在進一步努力的過程中,評估你們是不是合適交往。
Q11:怎麼樣選一個好丈夫,怎麼樣的人是可以託付終身的?戀愛到結婚應該需要多長時間比較好?
A11:這個問題是有個體差異的,當你要嫁給一個人的時候,有幾方面的問題是需要考慮的。第一,對方喜歡你的是什麼。如果只是喜歡你的容貌,那就比較可怕,因為會有人老珠黃的一天。喜歡你的特質越多、越可靠,越能抵抗衰老、越能抵抗時間越好。比如說喜歡一個女人照顧家庭,這就比較可靠,喜歡女人的雙眼皮,那這就比較麻煩了。
第二,你要考慮的是,嫁給他,這一輩子,你需要付出什麼,能夠得到什麼。婚姻有時候確實像商業的關係,成立公司要註冊,結婚要有結婚證,結婚要有地方住,父母誰來養,這些內容都很像商業的關係。結婚是兩個系統的對接,不光是兩個人的事情。除了他這個人,他給你帶來的社會資源是什麼樣的,給你的生活是不是你想要的,這些都需要考慮。
第三,除了物質基礎以外,他不能接受你的是什麼。這就是你要考慮的不穩定因素,這些因素肯定是越少越好,談戀愛的時候,往往是一周見一兩次,很多情況都不一定了解,但是結婚後就不一樣了。
最後,健康問題。如果是60歲的人和20歲的人在一起,或是對方有嚴重的身心疾病,這些都是問題。總體上來講,一個可靠的男人,可以是給你帶來比較不錯的經濟基礎或是可以教你去掙錢,可以帶給你良好的社會關係,可以帶給你健康。比如,瓊瑤的丈夫,幫助她經營公司、賺錢,幫助她成功。以上這些,是你在步入婚姻的時候,需要綜合考慮的。
關於談戀愛到結婚的時間,這也是有個體差異。有的人談戀愛時間過長,沒有新鮮感了。如果戀愛從20歲談到30歲,還沒有結果,那對於很多女人來講,年齡會是個很大的問題。從社會普遍的看法來講,40歲的男人可以找20幾歲的女人,但是很少有40歲的女人可以找20幾歲、30幾歲的男人。所以很多時候,戀愛談到一定時間,需要坐下來確認兩個人想要的結果是不是一致的,談了兩年還沒有結果,需要給個「說法」。如果談戀愛時間過短,比如在六個月以內,對方倒是很有激情,但是很有可能只是激素的原因、生物的吸引,「閃婚」很多都會導致「閃離」。在美國,戀愛到結婚的時間會更長一些,一般是4-5年,但是不一定和一個人,談戀愛對象的數量要比中國人多。
Q12:在您看來,現代社會,結婚是不是變得越來越困難了,什麼原因導致的?
A12:是這樣的,在美國有50%的離婚率,首先是因為選擇多了。如果一輩子只能跟一個人結一次婚,人們往往願意早點進入下決定,早點享受婚姻。選擇多了,人們就不急於做決定,這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中國也開始變得多元化,選擇越來越多。不是像父母那輩的人,結婚早,從一而就。
第二,跟社會的接受度增加有關。現在的人,談戀愛談兩次,不會有人覺得你是有問題的。人的選擇多了、自由多了,但是隨之而來的困擾也增多了,需要找諮詢師的地方多了。過去的人,是沒有選擇、選擇錯誤的困擾,現在的人是選擇多的困擾,困擾總是有的。
第三,女人的社會地位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過去的女人,離開丈夫,自己連飯都吃不上,那她敢嗎?因為社會地位低,經濟不獨立,就得找個男人養,現在不一樣了,說「包養」都是罵人的。女性地位的提高,經濟的獨立這是好事,但是隨之也促進了大家有更多的選擇。以上這些原因,可能是使得離婚率增加的原因,但是社會的上限應該是不超過70%。
很多人選擇不結婚,是因為他們認為沒有必要,不結婚也能得到想要的東西,比如性。如果婚姻只能有一次,那就沒的選了。就像人們沒有選擇只能看一個電視台的時候,那這是一種被強迫的選擇,是假象,一旦競爭出現,就會出現主動的選擇。不管你自己有沒有選擇離婚,但是這個社會給了你更多的選擇,這是一種進步,人生因為有了選擇才會快樂,哪怕選擇的結果不如不選擇的好。
Q13:你覺得談戀愛是不是需要嘗試更多,最終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呢?
A13:這不一定,最主要的不是試的更多。沒試過會有問題,試太多了就挑花眼了。在諮詢中,那些找不到對象的,往往是自己不清楚自己要什麼,所以就會茫然。知道自己要什麼,「按圖索驥」,效率就會高。在諮詢的時候,我很多時候會問對方,對於異性,你最想要的是對方身上的哪些特質,可以把前三點最重要的想清楚。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怎麼能讓對方知道呢。第二件事,經常問的是,你絕對不能接受的三條是什麼,這個問題也有很多人答不出來,那就得回去想。這跟公司面試是一樣的,你想招個助理,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這就是一種思維方式,在談戀愛和老闆選人的時候是同一個道理。這時候需要感性和理性結合一下,感性的部分自己去試,理性的部分,如果自己想不明白,可以找找諮詢師。
Q14:有些人說,做諮詢師做久了,自己也會變得心理有問題,您怎麼看?
A14:呵呵,這個問題很有挑戰,非常好。這是誤傳了,很多人會認為做諮詢師時間長了,是不是自己也會有精神病。實際上,隨著你的諮詢經驗的增多,你本人越來越趨於理性,並且找到適合自己的放鬆、減壓的方式,反而對自己的心理健康是有利的。
但是,從統計上看,心理不健康比例最高的行業是在精神心理學界,什麼原因呢?不是因為做諮詢師做久了造成了,而是有1/3的當初選擇這個行業的時候,自己就是有心理方面的問題和困擾的,選擇這個行業的目的是為了自救。這個狀況在中國和美國都是一樣的。還有一部分的人把它當做是一種工作。那麼更好的事業狀態是,你本身就是喜歡這個行業,非常享受這個過程,不是為了工作而工作。
Q15:有一種說法,把工作和快樂混在一起是不現實的,很多人之所以比較快樂是因為,不把工作認為一定是快樂的,而是另外還有一些讓自己快樂的方法。
A15:正確,這個跟我剛才說的觀點,聽起來矛盾,但實際上並不矛盾。不是要在工作中硬找快樂,也不是把工作當做快樂的源泉。如果這個工作本身只是為了掙一份工資,那可以在工作之餘找些開心的、願意從事的娛樂活動,這都沒有問題。還有大概1/3的人,不是這樣,而是工作本身,真的讓他快樂,不是找快樂,這是有區別的。所以,青年人在擇業的時候要選一份自己喜歡的職業,不是為了它能掙一份錢,它能帶來給你地位或是其他。如果是這樣那等有了錢,有了地位的時候,就會是你失望的時候,因為目的已經達到了,而工作本身又不是你喜歡的。所以最好的狀態是,找一份你喜歡的職業,這樣能做的持久,做得更好。有些科學家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得了獎以後他還是去實驗室繼續工作,因為工作本身是他喜歡的。如果一個老闆能僱到這樣一個員工,那就是非常聰明的老闆。
Q16:您是什麼時候知道自己喜歡做這樣的工作的呢?
A16:小的時候就知道的。我媽媽在我小的時候就觀察我,發現我特別能講,喜歡組織大家在一起,給他們講故事,她當時就說我比較適合兩種職業,一個是老師,一個是醫生。但是這兩種職業都是你強迫別人去聽你講,學生不願聽也得聽,因為不聽畢不了業,醫生也是這樣,你給人家看病,別人得聽你的,這兩個職業都能解決你特別愛講話這個事。那我就利用暑假的時間去醫院裡觀察,因為老師的情況在學校就有體會了,當時看到醫生這個職業待遇的情況也比老師好,越老越值錢,兩者比較了一下,我還是做醫生比較好,所以到現在也一直都在做醫生。
Q17:我是班長,對於有些同學行為開始逐漸走向極端,我作為非專業人士,該如何干預,同學的極端行為主要表現在談戀愛方面。
A17:關於談戀愛的事情,經常有人出現極端的想法,這是認知方面的問題。比如,我這麼愛你,我為你做這麼多事,你怎麼就不愛我呢,你再不愛我,我就把你殺掉。類似這樣的人沒有想明白。愛情是愛他人,不是愛自己,我愛你是我的權利,你愛不愛我是你的權利,在你不愛我的時候,那我只能放棄,只能祝福,這就是愛情。我希望你過的比我好。否則就是在愛的名義下,極其自私自利的行為,這也和我剛才說的愛情是背道而馳的。
心理醫生:張道龍
撰稿、編輯:許倩、劉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