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擾疑惑】
諮詢師您好!
我是一個來自偏僻農村的已畢業的大學生,今天無意中看到了您的博客中的一篇關於岐視內容的文章,您寫的是國外的事情,而我覺得在我們國內也存在著許多岐視。我心裡可能就覺得我是一名受岐視對象。
我現在就職的單位是一個事業單位,我是這個單位的一名外聘人員,不屬於這個單位的正式在編人員。在這個單位里正式在編和非在編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比如過年過節的福利發放,如果單位為正式在編人員發物資和錢,而我們非在編人員就只有物資,而且物資的數量也只有正式在編人員的一半。每個月的工資,他們可以有各種名目的津貼、獎金,但對於我們就只有固定的工資,其他的就不要想了。每當想到這些時候,我的心裡總是酸溜溜的,感嘆這個世界的不公平。平時我們工作的時候,不分厚薄,並且有時候我們比正式在編人員做的工作還要多,可是關係到經濟利益的時候,就分出了彼此,真令人感到心寒。在工作中,我們外聘人員常常要額外完成許多正式在編人員不願意做的工作,雖然有時候我們不情願做,但是想到身份的不同,沒辦法,硬逼著自己做了。曾經我也想過離開,但是現在找工作也挺難的,而且到外面找也不一定找得到比這個好,比這個還穩定的的工作,而加上我又是一個外地人,在這個大城市找到這樣一個看似不錯的工作,這是我們家鄉人看來引以為豪的,雖然表面上的風光,但誰知道我心裡有許多辛酸。
我的叔叔也生活在這個城市,按照我們老家的話說,他娶了一個城裡姑娘過著幸福的日子。我剛開始參加工作的時候,由於沒有地方住,就住在他們家裡。第一次去他家,嬸嬸對我很客氣,後來聽說我要在他家住一段時間,我明顯的看出了嬸嬸臉上的不高興,在他家的那一段日子,每天我很早就上班了,下午下班回來,我就幫嬸嬸摘菜,打下手。吃完飯,還幫嬸嬸洗碗,擦桌子,我做了許多事,但還是很少看到嬸嬸的笑臉,她總是不作聲,也很少與我交談。那時候我剛上班,有許多工作上的事要學習,所以沒考慮到那麼多。現在想起來,我覺得是不是嬸嬸對我也有一點岐視呢?
岐視問題困擾我很久了,這讓我對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能力越來越懷疑了,我不知道怎麼處理自己的這種心情,不知道怎麼改變自己的心境?
我很想向您請教一下,要如何調節好自己的這種心態呢?
謝謝!
【道龍諮詢意見】
我覺得咨客有兩點做得很好:1、你是一個能吃苦,非常懂事的年輕人。在你的工作方面,你雖然心裡不願意做額外的工作,但還是做了,這對於保住你的工作很重要,如果單位上同時來了幾個人,別人都不願意做,而你做了,你可能在其他同事或領導心裡就留下了一個很好的印象,如果單位面臨裁員或有提升、轉正的機會,在這方面你就會佔有很大的優勢。2、在叔叔嬸嬸家,有些事你可能不情願做,但是為了博得嬸嬸的歡心,雖然結果不怎麼樣,但你還是努力做了。這一點是非常值得肯定,讚揚的。
對於你目前這樣的一個心理狀態,第1種情況我想說的是:首先,把苦難當做是一個磨勵你的墊腳石。我們經常說「苦難對於想成功的人來說一塊墊腳石,而對於害怕困難或失敗者來說是一塊絆腳石」。對於你現在在單位的「身份」我認為你當務之急就是不斷加強學習,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你可以把它當成是一個「帶薪實習」或學徒的機會,不斷提升自己的實力,讓自己逐漸成為單位骨幹,迅速成長為行業的領頭人。當這些慢慢實現了之後,我想你的地位也會隨之改變。你的自身條件成熟以後(這些自身條件的成熟,包括社交能力還有核心技術掌握能力等方面,而這些能力的培養可能是你在大學校園裡不可能學到的),這些編內編外的編製問題都會隨之解決,也有可能這些問題沒在這個單位解決,但跳槽到另一個新的單位就解決了。
第2種情況我認為嬸嬸並不是對你產生岐視,家裡來了一位客人,在不知道要住多久的情況下,每一個人都有一種不習慣,可能她原有的規律或生活習慣被你打亂了,為了你不得不犧牲自己某些時間或自由。可能對於她來說是一種負擔,也可以說是一種不接受你來她家住的理由。但如果你提前告知她一個時間概念,告訴她在這裡要住多久,她可能更樂意接受,而不會讓她覺得你住她家裡是一個遙遙無期的日子。還有一點我覺得你必須清楚的就是在你生活困難的時候,是叔叔嬸嬸為你提供了幫助。因為你是一個來自偏遠農村的大學生,家裡父母可能也拿不出什麼錢來幫助你,而租房費用和伙食費用對於你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這些必竟是叔叔嬸嬸為你提供了方便。我認為你如果懷著寬容、感恩的態度來看待這些,你的心情就會快樂起來,俗話說「多一個朋友,多一個親戚多一條路,多一個敵人,多一個仇人多一堵牆」。
在這裡我要特彆強調是,為什麼要大家都抱著感恩、寬容,相互理解的心情來適應社會呢?現在像你這種現象的人在社會上是非常普遍的,不少人心中很多都是埋藏著抱怨,仇恨的種子,尤其從農村,貧窮,無權勢家庭出來的人,當生活遇到挫折,都有可能產生受歧視的想法。雖然這樣的家庭占社會的大多數,身邊很多人都跟你一樣,但怨恨會讓你只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挫折,而看不到更多的人靠自己奮鬥發展起來。如果任由這顆種子生根,發芽,那後果就是不可想象的。因為它會讓你看不到別人給你的好處,給你的幫助。相反,把這些當作理所應當的。
我們要常懷感恩之心,有一句老話說得好「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如果你能常常這樣做,你的心情就會快樂起來。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加上自己的奮鬥你離成功就不遠了。相反,如果你「以怨抱德」,仇視社會的不公,仇視對你冷漠的親戚,你有可能就會失去現在的工作,現在的親人,而未來的路也只會越走越窄。到時候自己回不了頭,痛苦一生。我相信聰明的咨客如何選擇,讓自己有一個輝煌的人生。
【諮詢思路】
從咨客的講述來看,從廣義上來講好像是受到了岐視,因咨客在單位所謂的「身份」不同,使咨客在待遇和工作上與有「身份」的人產生了差異,在叔叔家裡居住,咨客感受到了嬸嬸的冷漠。但實際上,我們一般都不把這些岐視上升到種族那種歧視的高度,象我們另文討論的那樣。原因在於定義歧視時,我們要參考一個社會的正常值。比如說,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在中國法律上都明文規定嚴禁岐視對方的種族,宗教,膚色等。而參考我們社會的正常值,有很多的用人單位,很多的地方都會有一種欺生的現象。咨客所講述的單位,他們無非是想讓咨客多做一點,自己少做一點而佔到咨客的便宜;而住在嬸嬸家,嬸嬸給咨客臉色看,這種消極的做法只是想讓咨客早點離開,不想讓咨客拖累他們。咨客所說的這種情況,是大多數人的心理,是一種很普遍的社會現象。所謂「屁股決定腦袋」,大多數人換個位子就難免會產生不同的想法。能以平等心態看待所有人的人畢竟是少數。如果說這是受到了岐視,可能嚴重了點。在我們大多數的人心中還是希望佔到便宜或者說得到別人的利益,害怕別人佔到自己的便宜,損害到自己的利益的。這隻能說是一種人性的悲哀。法律更無法限制。這些岐視不是我們講的違法或跟社會正常值不相容那類真正意義上的岐視。雖然這兩種的現象產生的感覺都是類似的,都是弱勢群體在感覺自己遭到不公平,不公正對待,但對於咨客來說更是一種道德、倫理層面的岐視。我們應該引導咨客有一種積極上進、健康、寬容,感恩的心態,能讓他/她做一些換位思考,使他/她自己擺脫抱怨、埋怨的心理,使之能適應社會,不走向極端。
感恩的心,我們經常歌唱,但實踐中,用心去做的人卻有限。原因在於很多人沒有看到感恩對他/她自身的好處。平常人畢竟是以眼前利益為標準。我們的以上分析,通過這個具體案例,明確說出了一顆感恩的心對每個人未來發展的重要性。路是要越走越寬,還是越走越窄,是否有這顆心,實際就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用感恩寬容的心面對挫折,不公,在困難看到正性積極的一面,實際就是「積現世的德」。身陷困境的人常常不能看到這樣,好的諮詢師的作用也就在於引導咨客去全面,積極,正性地看待問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