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哲人思緒 尚書政令和政治制度的研究對當今社會治理依然有振聾發聵的意義

作者:belgiumchina  於 2015-8-26 01:2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評論

哲人思緒   尚書政令和政治制度的研究對當今社會治理依然有振聾發聵的意義

中國古代重要典籍——尚書

尚書的起源

尚書的名字有三種說法:一曰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二曰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節度,如天行也。三曰:上所言,下為史所書,故曰尚書也。

尚書這種古代典籍的一部分內容存在由於時間過於久遠,其初始淵源難以考究。這不同於孔子論語的編撰整理和歷代印行,司馬遷的史記有孔子世家,講得很清楚,而且論語是對話體,一問一答,孔子和弟子們音容宛在。

三千年以來尤其是春秋戰國以後百家爭鳴,各種典籍汗牛充棟。比之尚書考證要相對容易。例如,論語中有這樣的記載,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孔子在談到周禮已經慨嘆難以跡尋,他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證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證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證之也。如同甲骨文的發現和挖掘,使殷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王室譜系甚至社會習俗都有了實物的佐證.

由於考古發現,先秦部分典籍也有了實物的進一步的印證。但是尚書的一部分內容經過戰亂, 早已灰飛煙滅。只留下歷代傳說,當然也是通過簡帛書籍記載下來,缺少旁證和物證。古文尚書,出孔子壁中。

史記本紀部分每當一朝代起始部分攙雜有古人慣常的煞有介事的誇張神話。漢書藝文志在談到古文尚書時的發現時也免不了有迷信和神秘的描述: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擴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

至此,說了一件意外發現,魯共王擴建宮殿,搞拆遷工程,毀壞孔子居住過的房屋宅邸,卻因此發現了避秦焚書之禍而藏於牆壁之間的古籍,而且是兩千年前漢代文人稱之為古代文字的典籍,則肯定不會是流行於漢代的隸書,也不會是據雲李斯發明的小篆,而是齊魯之間流行的見之於周代鐘鼎文那種書寫風格的文字.

有人稱之蝌蚪文.文字的演變通常是緩慢的,春秋戰國到秦統一文字時,文字書寫風格樣式應當是穩定和相似的,甚至用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來考釋都不會有太大問題,除非過於怪異.

根據隋書經籍志的記載.中古的學者甚至作出這樣大膽的推斷,尚書的最初創製恰好是文字產生時期的產物;緊接著,漢書藝文志陳述了共王隨後的反應和心理變化,共王往入其宅,聞古琴瑟鐘磬之音,於是懼,乃止不壞。

這裡沒有交代為什麼恰好此時奏起音樂,又是何人在演奏。但這一戲劇性變化,使驚懼的魯共王停止作案,真是千鈞一髮,使躲過焚火災難的古籍重獲生命延續的新機會。不然的話,遠古中國這段重要史實和事紀就無蹤無影無可跡尋了。

音樂的震撼力量,在任何時代皆是如此.有識的統治者對音樂的控制有如對意識形態的控制一樣嚴格;孔子聞韶三日不知肉味與水味,也是這個道理。

根據現代神經生理學的觀察和研究,音樂聲音的反覆刺激和作用,可以形成類似病灶現象的廣告效應,控制人的激情甚至導致人云亦云的偏執和歸屬衝動,所謂四面楚歌的故事即為一例。後來,孔安國以孔子後人的身份,成為知識產權的擁有者,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關於孔安國, 漢書是這樣記載的,西漢曲阜人,字子國,孔子十一世孫也。

曾受詩於申公,受尚書於伏生,武帝時為諫大夫、臨淮太守。漢代重經學,景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宅,欲廣其宮室,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蝌蚪文字。此十六篇,至晉永嘉之亂,全部亡失。初安國曾以尚書授都尉朝,而司馬遷亦從安國問. 就是說司馬遷做過他的學生。

漢書藝文志在談到尚書起源時沿用以前成說,即易經描述的河出圖洛出書一說。河是黃河的專指,洛就是洛水了。這就劃定了特定文化現象的地域範圍;古代部落依水而居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甚至經常可以看到今天非洲的動物群落的移動也是如此。

在文字發明之前世界各地都發現了洞穴中塗抹的符號和動物形像繪畫,各地山岩還留下原始的岩畫,有大量抽象化的符號,成為文字發明和系統運用的先聲。至於甲骨文的運用,已經是古代文字成熟階段的現象了。

傳說中的古代中國伏羲王天下,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以繩子結成疙瘩來存儲信息,用以計算或喚起記憶和相互約定形式傳達消息,在太平洋島嶼和非洲部落以及亞馬遜河大森林深處日常生活中依然存在.

到了所謂文明世界已經高度信息化,用發射人造衛星進行無線電聲像遠距離通訊傳遞,在遙遠的少數群族生息的部落中,依然不用文字,而幾千年留傳下來的簡單訊息傳達方式和原始宗教依然存在。當古人決定以當時創新的方式造書契代結繩之政時,原始社會生活的組織已經相當嚴密,文字的運用必定以政令管理方式推廣擴大,也有所謂培訓和練習階段,達到普遍的約定俗成;儘管依然是少數文職紀錄和巫師問卜的運用階段。

尚書內容的的確確是包括了由上而下發布政令的內容。到了有史紀錄的夏商周階段,可供研究尚書相關內容的史料就大大地豐富起來。可是在此之前,已經形成書寫典籍形式在古代被稱作三墳五典,是伏羲,神農,黃帝和少昊,顓頊,高辛,唐,虞時期的文獻。

夏的始祖禹是黃帝子孫顓頊的直系後代。夏存續五百年左右,到了後期與商有交疊時期,最後被殷商取而代之,殷商存續六百年左右,被周所取代,春秋戰國包含在東周,春秋左氏傳里說,楚國的左史名字叫倚相,他能夠閱讀三墳五典和九丘八索,八索是八卦,與易經有關,九丘是古代中國的九州之志。倚相能夠閱讀據其一兩千年以前的典籍,應當不是太困難的事,猶如當今學者研究閱讀甲骨文鐘鼎文文獻和國外研究古埃及文字情形相似。

所有這些典籍都是書寫在簡牘之上。流布過程,篇簡時有錯亂,在所難免,孔子生活在春秋時代,整理過尚書,據雲其讀書周室,也就是在周王室圖書館研讀王室藏書,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選百篇編而序之;孔子作研究是非常專註的,有緯編三絕之說,他興緻勃勃地反覆閱讀易經,居然使拴簡冊的牛皮繩子斷了三次;弟子三千復頌詩書,是需要編教材的,尚書就是好教材,漢代以後也是如此。

漢以後新發現的部分,有所不同。清代學者閻若璩說,古文尚書較今文多十六篇。漢書藝文志記載劉向校閱尚書,酒誥脫簡一,召告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起自堯下至秦秦始皇焚書坑儒,尚書不能倖免漢代後來發現夾藏在牆壁中簡策散亂,幾百年時間的散簡脫字需要從新整理.

尚書有哪些內容?尚書正義一書對內容有明確分類。一曰典,二曰謨,三曰貢,四曰歌,五曰誓,六曰誥,七曰訓,八曰命,九曰征,十曰范。尚書》是最早的一部史書,也是古代世界著名的歷史典籍之一。

《尚書》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包括虞、夏、商、周四代,上起原始社會末期的唐堯,下至春秋時的秦穆公。大部分是帝王的號令,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文字。大體上說,平時的叫「誥」,戰時的叫「誓」,君告臣的叫「命」,臣告君的叫「謨」。

按朝代編排,分成《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它大致有四種體式:一是「典」,主要記載當時的典章制度;二是「訓誥」,包括君臣之間、大臣之間的談話和祭神的禱告辭;三是「誓」,記錄了君王和諸侯的誓眾辭;四是「命」,記載了帝王任命官員、賞賜諸侯的冊命。

《尚書》所記載的歷史推溯到上古堯舜時期,上起傳說中的堯虞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歷史約一千五百多年。它的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軍臣談話記錄.《尚書》作為我國最早的政事史料彙編,記載了虞、夏商、周的許多重要史實,真實的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的天文、地理、哲學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對後世產生過重要影響,是我們了解古代社會的珍貴史料。

今天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尚書》,即今文《尚書》與梅氏所獻的古文《尚書》的合編本,共五十八篇,即《虞書》五篇、《夏書》四篇、《商書》十七篇、《周書》三十二篇。《尚書》為研究我國原始社會末期和夏商周奴隸社會歷史,留下了珍貴的資料。如《堯典》記載著堯、舜、禹的「禪讓」故事,反映了原始公社制度權位繼承情況。

《禹貢》是我國最早的歷史地理文獻。《盤庚》記述商朝遷都情況。從唐代以來,人們把《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混編在一起後來經過明、清兩代的一些學者考證、辨析,確認相傳由漢代孔安國傳下來的二十五篇《古文尚書》和孔安國寫的《尚書傳》是偽造的因此被稱為《偽古文尚書》和《尚書偽孔傳》。這個問題在學術界已成為定論。清代學者閻若璩對尚書考釋最力,貢獻也最大。其文見之於古文尚書疏證,集輯在四庫全書總目卷十二。



歐盟 楊明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徐福男兒 2015-8-26 23:56
文章與題目似乎不相連屬。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4:5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