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陳寅恪與魯迅

作者:belgiumchina  於 2015-1-3 06:2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評論

關鍵詞:陳寅恪, 魯迅

陳寅恪與魯迅

              (比利時楊 明)

 

 



很少有人把魯迅與陳寅恪的名字拉扯到一起,但他們是近代中國文化史上並立的泰山崑崙,在中國近代文化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比較兩者間的異同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出生和生活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上半葉苦難的中國,這兩個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家庭出身相似同船赴日本求學

迅與陳寅恪祖上在滿清末年都有過悲劇性遭遇。魯迅出生於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十二歲在紹興三味書屋念書。十三歲時,祖父因科場作弊案下獄,官府趁機敲詐勒索,家境由小康墜入困頓。

陳寅恪出生於一八九零年。他的祖父陳寶箴是湖南巡撫,因支持戊戌變法,被慈禧太后害死。陳家由封疆大吏名門望族逐漸沒落。陳寅恪十二歲去日本。他是由長兄陳衡恪帶著同船旅行,一塊兒去的還有魯迅。魯迅是陳衡恪南京學校的同學。他們都去日本留學。

   魯迅早年在私塾和紹興三味書屋學習,之後投考不需付費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管輪班和南京礦務鐵路學堂學習,畢業后被兩江總督派赴日本留學。一九零二年四月到達,在弘文學院普通科學習。兩年之後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懷著當醫生的美夢,想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誤診的病人,戰時還可以當軍醫。但是有一次在放映日俄戰爭幻燈片時,他看到中國人被日本人砍頭,圍看的中國人神情麻木無動於衷。魯迅深受刺激,改變了學醫的念頭,決計從事文學活動,以喚醒和教育國人。

 陳寅恪的人生取向有所不同,但第一次到日本遊學卻和魯迅同船。光緒二十八年(一九零二年),陳寅恪隨兄衡恪東渡日本,入日本巢鴨弘文學院。一九零五年因足疾輟學回國,后就讀上海吳淞復旦公學。一九一零年考取官費留學,先後到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九一四年回國。一九一八年冬季又得到江西官費的資助,再度出國遊學,先在美國哈佛大學隨籃曼教授學梵文和巴利文。一九二一年,又轉往德國柏林大學、隨路德施教授攻讀東方古文字學,同時向繆勤先生學習中亞古文字,向黑尼士先生學習蒙古語,在留學期間,他勤奮學習、積蓄各方面的知識而且具備了閱讀蒙、藏、滿、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臘等十幾種語言的能力,尤其精通梵文和巴利文。

 

魯迅和陳寅恪相識,但交往不多

 

 魯迅日記一九一五年四月六日記載贈陳寅恪域外小說第一第二集,炭畫各一冊。

 陳寅恪與魯迅都和陳衡恪有關。陳寅恪的長兄陳衡恪,字師曾,是著名畫家,畫學吳昌碩先生。是魯迅的至交。他們是南京時同學,又同去日本留學,陳衡恪二十七歲,魯迅二十二歲,陳寅恪十二歲。魯迅用的印章,多出其手。魯迅的五十七枚印章有六到七枚是陳衡恪的作品。周作人說,魯迅和周作人的域外小說集的封面設計由陳衡恪題寫。魯迅陳衡恪交往二十年。魯迅和陳衡恪在北京教育部是同事。魯迅日記中有大量與陳衡恪的交往。陳衡恪四十八歲英年早逝。

 

魯迅是左聯的實際領袖,陳寅恪回國后曾任蔡鍔秘書

魯迅對社會政治活動不僅感興趣,而且積极參与。這從他棄醫從文開始就很明確。這是陳寅恪和魯迅最大的不同之處。陳寅恪對政治活動躲避猶恐不及。他說他和任何政黨都沒有關係,怎麼查也是如此。陳寅恪更像一個純粹的學者,而魯迅終其一生則扮演了社會改革家的角色。

左聯成立后,確立了魯迅在左翼文壇的領導地位。魯迅是左聯的實際領袖導師。左聯內還有共產黨的黨團組織,領導權便是掌握在黨團的書記手中,這點魯迅也很清楚,魯迅左翼文壇旗幟和盟主的地位,是因為他的影響和成就所致。他自己並不願處於領導地位,同時左聯也不讓他去領導,直到他死後才奉他為神明,好似他是那時期的領導者。

    瞿秋白見過魯迅。瞿秋白在《〈魯迅雜感選集〉序言》中有一段關於魯迅思想轉變的經典論述,一直為文學史界所引用,「魯迅從進化論進到階級論,從紳士階級的逆子貳臣進到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真正的友人,以至於戰士。」

  陳寅恪曾擔任蔡鍔秘書。

蔡鍔,字松坡,湖南人。出生於一八八二年。一八九八年年入長沙時務學堂,師從梁啟超。在長沙時務學堂學習時,深受在校任教的維新派人物梁啟超譚嗣同賞識。戊戌變法失敗之後,他也到了日本。後來回國發動武裝起義失敗,又去日本,學習軍事。留學日本士官學校。一九零四年回國,在江西、湖南軍事學堂任教官。次年調廣西,歷任新軍總參謀官兼總教練官、陸軍小學堂總辦、新軍協統等職。一九一一年調雲南任三十七協協統。十月月在昆明發動新軍響應武昌起義,被推為總指揮,後任雲南都督。一九一三年被袁世凱調至北京,委以陸軍部編譯處副總裁、全國經界局督辦等職。陳寅恪在這一時期任蔡鍔秘書。

 

一九一五年袁世凱圖謀稱帝時,蔡鍔以赴天津診病為由潛出北京,經日本抵昆明,十二月宣布雲南獨立,通電討袁,並組織護國軍,任第一軍總司令,舉兵入川,屢敗袁軍。袁世凱死後,任四川督軍兼民政長。后赴日就醫,不久病逝。

 蔡鍔一生短暫,但是轟轟烈烈,最著名的成功活動是一九一六年在雲南組織護國軍,反對袁世凱稱帝。詩文收錄在蔡松坡集。

              陳寅恪與魯迅有相同愛好,他們都寫詩

魯迅的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家喻戶曉盡人皆知。魯迅寫得詩不多,但是寫得極好;收錄在集外集拾遺。例如:

「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別諸弟三首--庚子二月

謀生無奈日賓士,有弟偏教各別離。最是令人凄絕處,孤檠長夜雨來時。

  還家未久又離家,日暮新愁分外加。夾道萬株楊柳樹,望中都化斷腸花。

從來一別又經年,萬里長風送客船。我有一言應記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陳寅恪是舊體詩大家。他佩服陶淵明杜甫,愛好李白及李商隱詩,他特別推崇白居易。

 

陳寅恪不僅近體詩寫得極好,尤其喜歡對對子。在清華教書時就以對聯作為試題。其中有一個只有三個字:孫行者。答案應當是祖沖之。

一九二六年秋贈清華國學研究院學生的對聯是:南海聖人,再傳弟子;大清皇帝,同學少年。內容十分幽默,指述康有為梁起超和末代皇帝溥儀和王國維的故事。

 

康有維原名祖怡,廣東南海人。又被稱作康聖人。以公車上書維新變法著名。他是梁啟超的老師,後者是清華國學院導師。清華國學研究院學生是康有維學生的學生,叫作再傳弟子。同是清華國學院導師的王國維教過末代大清皇帝溥儀,所以清華國學研究院學生在對聯中被稱作是皇帝的同學。

一九二八年給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的對聯是:不通家法,科學玄學;語無倫次,中文西文。匾額:儒將風流。

 

一九二七年寄傅斯年

 

「不傷春去不論文,北海南溟對夕曛。正始遺音真絕響,元和新腳未成軍。今生事業餘田舍,天下英雄獨使君。解識玉當緘札意,梅花亭畔吊朝雲。」

 

傅斯年出生於一八九六年,山東人。在北大預科學習過。後來在英國和德國留學。陳寅恪在柏林大學研究比較語言學時與傅斯年結交,達二十五年之久。一九四九年,傅斯年力邀陳寅恪去台灣或香港大學教書,被拒絕。

 

陳寅恪與魯迅都曾在北京和廣州的大學執教,

他們對中國文化發展的貢獻是相同的

魯迅從一九二零年秋季開始在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兼課,教授中國小說史等課程。至一九二六年止,魯迅先後在北京八所大中學校兼課。魯迅和學生關係融洽;據生活在布魯塞爾的魯迅學生的後代回憶,魯迅的個頭只有一米六一。在女師大教書時,大膽的女生們居然敢把他抬起來與之戲鬧。

一九二七年一月,魯迅就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教授文藝論,中國小說史,中國文學史上古至隋的課程,又被聘為中山大學組織委員會委員。蔣介石在上海廣州捕殺共產黨,魯迅召集中山大學各主任開緊急會議,營救被捕學生。四月魯迅辭去中山大學職務,在廣州從事翻譯和創作,十月去上海。

 魯迅到上海定居,從此專門從事文學創作和文藝運動。在文學論爭中,魯迅比較系統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確信「惟新興的無產者才有將來」。

此時陳寅恪已經回國兩年,在清華大學設立的國學研究院工作。當時最有名望的學者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等人為導師。研究院主任吳宓很器重陳寅恪,認為他是全中國最博學之人。後生晚輩的敬畏,就更不用說了。梁啟超也虛心地向人介紹: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他們都曾極力向校方舉薦他。一九二六年年六月,他只有三十六歲,就與梁啟超、王國維一同應聘為研究院的導師。並在北京大學兼課。一九三零年,陳寅恪任清華大學歷史、中文、哲學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歷史語言研究所第一組組長,故宮博物院理事等職。

 

陳寅恪原攻比較語言學,通曉多種文學,運用中西結合的考證比較方法,對一些資料窮本溯源,核訂確切。其成就超過乾隆嘉慶時期的學者。

 

陳寅恪是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的博學而有見識的史學家。一九三八年日本史學權威白鳥庫吉研究中亞史遇到疑難問題,向德、奧知名學者求助,未能解決,柏林大學乃推薦陳寅恪。他向陳寅恪請教后,才得到滿意解答。蘇聯考古學家發掘一突厥文碑石,無人能辨識,請教陳寅恪,終於得到準確破譯。(參閱二十世紀國學大師,辭海:陳寅恪)英國牛津大學聘請他為漢學教授,並授予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職稱。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被逼暫居香港,任香港大學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任教於清華園,繼續從事學術研究。解放前夕,他到廣州,任教於廣州嶺南大學。院系調整,嶺南大學合併於中山大學。遂移教於中山大學。

 

陳寅恪與魯迅組建家庭生兒育女都相當晚

魯迅早年以照顧其母之故,與並不喜歡的朱氏結婚,他們並沒有生活在一起。許廣平是魯迅的學生。一九二七年夏天魯迅從廣州到達上海,與許廣平結為終生伴侶。他們的大量書信包括情書後來結集出版,是為兩地書。魯迅晚年病魔纏身,去世時五十六歲,各種著述近一千萬字。那時他的唯一孩子海嬰年齡還小,魯迅大概不曾想到他的後代們今天已經是一個大家族了。

 陳寅恪三十六歲以後才結婚。他太太是台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他們育有三個女兒。

陳寅恪與魯迅都受到政治家關注

中國和外國的政界人士對陳寅恪好奇感興趣。胡適是既見過魯迅,又見過陳寅恪的。蔣介石通輯魯迅,稱之為墮落文人。蔣介石當然知道陳寅恪鼎鼎大名的。斯大林在中國代表團來訪時問到陳寅恪情況。

   胡喬木見過陳寅恪,答應幫助陳寅恪出版著作卻沒有兌現諾言。陶鑄見過陳寅恪,陳毅見過陳寅恪,康生想見被拒絕。被魯迅嘲罵為四條漢子的周揚也拜見過陳寅恪。

  毛澤東對與末代皇帝溥儀見面感興趣;五六十年代多次去廣州開會或過冬,卻沒有與陳寅恪見面。陳寅恪卻談到所謂毛公劉公作擋箭牌。陳寶箴是湖南封疆大吏,毛澤東終其一生對歷史感興趣,不可能不知道。毛澤東與魯迅也沒有見過面,但是魯迅在答托洛茨基派的信中提到毛澤東,給毛澤東送過火腿,一如郭沫若送歐米加手錶,這是感情上的聯絡。紅軍到達陝北,魯迅委託在巴黎的史沫特萊發電報祝賀。

     與魯迅陳寅恪相識相關的著名人士章士釗

  一九二四年年,段祺瑞上台。邀章士釗北上為司法總長兼教育總長。章士釗受命后,即宣稱要整頓學風,宣布大學統一考試,合併北京八所大學,引起教育界進步人士及青年學生的反對。各校學生聚會請願罷免章士釗。章士釗不顧人們的反對撤換了一批反對他的大學校長,又派出武裝警察護送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楊蔭榆到校就職,后又下令解散「女師大」,鎮壓愛國學生運動。

 

魯迅明確支持學生運動,寫下「紀念劉和珍君」等著名文章。魯迅憤慨地指出:「血債必須用同物來償還,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章士釗的社交複雜而廣泛,黑白兩道皆有朋友。李大釗在北京被捕,章士釗雖已失勢,仍與楊度積極設法營救。一九三零年春,受張學良之聘,任東北大學政治學教授。「九一八」事變發生后,到上海,為杜月笙賓客,不久正式掛牌當律師。一九三二年十月,陳獨秀在上海被捕,押解到南京。次年,章士釗以老朋友身份未經陳獨秀同意為陳辯護。一九三六年秋,應宋哲元之邀北上,任東北冀察政務委員會法制委員會顧問。章士釗與毛澤東的關係,尤其引人注目。章士釗也是湖南人,曾經在北京大學任教。毛澤東在北大圖書館當管理員,以楊開慧的父親楊昌濟的關係與之相識,有時抽空也去聽他的課。

 一九二零年,赴法勤工儉學運動形成高潮,毛澤東持楊昌濟手書到上海拜見章士釗,請其資助湖南青年赴法留學。章士釗手中恰有湖南軍閥趙恆惕贈款,立即付以二萬元。毛澤東以一部資助學生赴法,一部攜歸湖南充作經費。

   章士釗晚年不斷受到毛澤東以其稿費的金錢償還和饋贈。他的養女章含之為毛澤東當翻譯。文化大革命開始,章士釗被當作殘渣餘孽受到紅衛兵的衝擊,寫信給毛澤東,當即受到特殊保護。此公黑白兩道皆有交往,因而左右逢源,得以長壽善終。文化大革命高潮中居然還可以出版一本柳文指要。

   章士釗與陳寅恪相識並時有過從。一九五六年七十五歲的章士釗去香港經廣州與陳寅恪見面。章士釗受毛澤東周恩來委託,去香港擔有統戰工作使命;拜訪寅恪留有詩作,兩人時作密談。章士釗把陳寅恪的《論再生緣》帶到香港出版。

     和魯迅陳寅恪都相關的人物還有郭沫若

郭沫若在六十年代以科學院長身份和歷史學家身份與陳寅恪見面。郭沫若留下壬水庚金龍虎鬥,郭聾陳瞽馬牛風的對聯。其時郭沫若也研究《論再生緣》,對曹操武則天翻案寫了不少文章,而陳寅恪早在幾十年前已經下了推不倒的結論。郭沫若和魯迅之間發生過論戰和激烈爭論,儘管他們從未謀面;魯迅在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一文中寫到,我和茅盾郭沫若或相識,或未嘗一面,或未衝突,或曾用筆墨相譏,但大戰鬥都為著同一目標,決不日夜記著個人恩怨。

 

郭沫若在魯迅去世后改變了態度,開始讚揚魯迅精神。郭沫若經常改變想法,在學術上對中國古代奴隸社會分期問題上。在對待文化大革命和江青態度上,等等。但是文革中郭寫《李白與杜甫》開宗明義即拿陳寅恪對李白見解開刀試問,以為陳寅恪大謬不然。彼時陳寅恪已經去世。

 

陳寅恪是這樣評價和談論郭沫若的,他認為郭沫若最好的著述是青銅器研究。

   一九五三年,陳寅恪的學生從北京來到廣州,帶著郭沫若李四光的信,邀請陳寅恪擔任科學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長。陳寅恪的答覆中提出不宗奉馬列主義不學習政治,並請給一允許證明以作擋箭牌。他口述的信開門見山:我的思想,我的主張完全見於我所寫的王國維紀念碑中……。碑文你帶去給郭沫若看。郭沫若在日本曾看到我的王國維詩。碑是否還在,我不知道。如果做得不好,可以打掉,請郭沫若做,也許更好。郭沫若是甲骨文專家,是四堂之一,也許更懂得王國維的學說。那麼我就做韓愈,郭沫若就做段文昌,如果有人再做詩,他就做李商隱也很好。我的碑文已經流傳出去,不會淹沒。

 

一九五八年郭沫若在信件中說,在史學研究方面,我們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就在資料佔有上也要超過陳寅恪。這句話我就當對陳寅恪的面也可以說。「當仁不讓於師」。陳寅恪辦得到的,我們掌握了馬列主義的人為什麼辦不到?我才不相信。一切權威,我們都必須努力超過他!

 

郭沫若還強調就如我們今天在鋼鐵生產等方面十五年內要超過英國一樣,要超過陳寅恪。事實證明這是大躍進年代的熱昏胡話,直至後來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史學界生產的全是垃圾,連郭沫若早年自認為以馬克思主義觀點寫的十批判書也被斥為十批不是好文章,更不用說文革中寫的《李白與杜甫》這種取悅應景之作,成為笑柄。陳寅恪的學生周一良在文革中也被拉上清華北大梁效賊船,被迫參與制造現代史學垃圾為四人幫服務。

郭沫若早年在日本亡命期間得益於王國維在甲骨文研究的開山之作,結合日本出版的馬克思著作,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和甲骨文整理研究方面的著述,他因此十分推崇王國維。但是一九四九年以後,郭沫若把大部分精力用於分管文化科學行政領導工作,頻繁出國訪問,不僅在文學創作方面不再像年輕時那樣熱情洋溢,即使在甲骨文和古代史研究方面,也無成就可言,只是在編甲骨文合集方面和恢復出版考古雜誌發揮影響。

陳寅恪和魯迅都十分珍視自己的創作和各類文字作品

魯迅生前自費出版了很多著作,著述七百萬字。其它書信日記等各種文字近三百萬字。魯迅全集立即著手編輯出版,一九三八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以後從未停止大量印行。許廣平功不可沒,貢獻極大。魯迅研究後來成為顯學,魯迅成為聖之時者,革命聖人。在文化大革命中還編輯出版魯迅語錄。這和魯迅關心政治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

陳寅恪的學術著作一九四九年以前出版了一些,因為十分專深,發行量有限。學術論文也是在大學學報出版,陳寅恪專業學問太大太深,十分自信,近乎一言九鼎。陳寅恪的學術著作在國外也備受推崇。日本刊行的《中國研究史人門》已將陳寅恪所著《魏晉南北朝史略論稿》和《隋唐制度淵源論略稿》列入必讀課;《亞細亞歷史研究大門》也有類似說明,可見其普及之廣與受重視程度之深。其平生著作,經過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蔣天樞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萬字的《陳寅恪集》已於一九七九年編纂成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在2000年由三聯出版社出版《陳寅恪集》十三種十四冊。

 

陳寅恪與魯迅晚年的境遇都相當不幸,倍受病痛折磨

 

魯迅因勞累過度,因肺病不治而於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在上海逝世,終年五十六歲。陳寅恪因眼疾而失明,後來晚年又因臏足之疾不能行走。抗戰勝利后,陳寅恪再次應聘去牛津大學任教,並順便到倫敦治療眼睛,經英醫診治開刀,不僅無效,目疾反而加劇,最後下了雙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診斷書。陳寅恪懷著失望的心情,辭去聘約,於是一九四九年回國。

 

十年動亂期間,陳寅恪遭到殘酷折磨。使他最傷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書籍、詩文稿,多被洗劫。一九六九年十月七日在廣州含恨離開人世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5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5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金竹陶器 2015-1-3 09:40
容不下這些漢子了,魯迅已經被趕出中學教材了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7 10:4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