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臨摹芥子園畫不出大千世界

作者:belgiumchina  於 2011-9-14 02:3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詩詞書畫|已有2評論

臨摹芥子園畫不出大千世界

(比利時   楊明)

芥子園畫傳只能作為毛筆國畫的啟蒙教科書,在初步練習梅蘭竹菊和山石人物的傳統技法。古代中國到近代中國眾多畫家一代的習畫者在臨摹上下功夫,結果是拘囿於前人指掌之中,跳不出祖先布局的點划。

但是少數走出書齋畫室俯仰於天地大自然間,從山川花木之中獲得直接感受和靈感,也就畫出了歷代相傳舉世稱頌的佳作。

西方的繪畫傳統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國人編撰芥子園畫傳的年代,全神貫注臨摹祖先紙上的梅蘭竹菊時,歐洲人早已完成解剖學透視學和油畫技法的完整教學體系,巨幅的曠世之作成為至今令人嘆為觀止的典範。其實從古希臘時期的精美雕刻就已經看得出歐洲人在造型視覺藝術方面的嚴格規範,人體的任何一個部位都比例相稱十分準確。到了文藝復興以後的繪畫,更是如此。由於面對實物的寫生,在光學適應學解剖學和其它科學原理的實際適用,使創作的靜物人物以及風景都到達無懈可擊的完美程度。除了後來傳教士帶到中國的上述方法之外,大多數的中國人還是墨守成規,守著幾本線裝的芥子園和其它木刻版教材,或者裝裱的花鳥人物畫或秘不乘人的山川行旅畫卷。

甚至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圖畫課上,也有一根線半個圓的敷衍,所謂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如此而已。

所以一代又一代的梅蘭竹菊,皆似曾相識而了無新意,甚至到了用彩色鋪陳的巨幅梅花,在嶺南依然是平面的。直到上個世紀未期才有人擺脫芥子園的巢臼,採納了透視和三維立體方法,用國畫畫出令人耳目一新,迴腸盪氣,人花怒放的塞梅鐵干新枝,甚至被張貼到了扶桑東瀛的莊嚴廳里。

至於出生在十九世紀的湘人齊白石,其最成功的作品依然不是來自芥子園的描摹和題材,而是一隻只活蹦亂跳的蝦。齊白石畫蝦到了出神入畫的境界,都全部來自對養育活蝦的細緻觀察,然後取情,躍然紙上。

到了後來在國際上揚眉吐氣使中國畫大放異彩的張大千,雖然也曾臨摹傳世的各種範本,甚至遠足到敦煌石窟描摹佛像。但是真正表現大氣磅薄藝術才華的是巨幅潑墨山水,那全然是讀萬卷書走萬里路看遍天下山川的感受。現代繪畫的潮流,逐漸擺脫了傳統的甚至學院派的教條,進入全新的境界。完全不是芥子園筆墨即可讀遍胸中塊壘一吐為快的年代,所謂一個時代的美學藝術潮流,一個大千世界更加異彩紛呈,因為這是一個開始描摹宇宙的時代。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sujie_alex 2011-9-14 13:22
愚見:沒有基本功的訓練,胸中任有丘壑,筆下終難出神;但若不跳出傳統的束縛,終日臨摹範本,到老只成畫匠。
回復 甜,不甜 2011-9-17 22:34
學習積累后,沒有被過程影響和束縛,還能出真正個性的創造,為鳳毛麟角。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09:4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