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外科醫生的選擇

作者:belgiumchina  於 2011-8-17 02:5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外科醫生的選擇

(比利時  楊明)

外科在醫學界是一個頗為特殊的分工,不僅在大大小小醫院的手術室,而且在硝煙瀰漫的戰場和驚濤駭浪的舟楫。當然,偶爾在廚房裡也會鋒芒初試露上一手。

中國人幾乎人人皆知家喻戶曉的故事是,一位抗日戰爭時期來自加拿大的外科醫生,為中國前線士兵傷員動手術。可惜他沒有見到日本天皇在八月十五日下詔書投降那天。加拿大外科醫生因手術感染去逝。從當年國際紅十字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時,以人道主義為本的許多外科醫生就奔赴發生在大大小小戰場的第一線,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他們選擇了白衣天使的職業。

同樣在法國也有一位外科醫生,那就是法國政治家,國際無國界醫師組織創始人之一的外科醫生庫什內。他的勇敢無畏在印度支那戰爭結束時駕舟在海上救助逃難的大批越南難民的故事,成為可歌可泣的傳說,後來,在非洲大陸內戰動亂和歐洲本土發生的種族滅絕的衝突之中,他都奮不顧身和同行一道救苦救難並且臨危受命,成為國際組織在難民區國度立任行政管理之職。斯人之運行其必有命乎?

當然更多的外科醫生在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個醫生的手術台,都在用手術刀為病患醫治。或許他是名醫,或許他們默默無聞,但是從事外科手術的醫生們,都有一段兒精力旺盛飽滿的年齡要求,與鬚髮皆白的老中醫依然悠然行醫則不同。傳統的中國醫術也有麻沸散和刮首療青的傳說,大約和外科有關。但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外科醫生,卻是按照西方的教育方式或培養起來的,雖然課時的長短和歐美不同。年輕的外科醫生或許也對歐美遙遠的國度感興趣。但是現在進進出出的局面和國門開啟的初期迵然不同。

那時,有一位外科醫生,受相關子女的委託邀請來到比利時,雖然已帶來了漢語大辭典和日用語手冊,但是在大學醫學院進修或研究,不跨越語言障礙這一關是不行的。來自上海的這位年輕的外科醫生來到比利時之後,就面臨著抉擇。要麼靜下心來,半工半讀,要麼另謀生在國外度日。這種抉擇僅僅牽涉個人利益,全然和大義凜然奔赴前線的那一代人不同,輾轉反側的思復,不是在手術台,也不在鍋台樽俎之間,而是床上。

外科醫生法語不行懂得矣語也派不上用場,他的朋友們在餐館打工建議他來賺錢。這雙外科醫生的手用來洗碗切菜扒蝦多少有些可惜,最不能忍受的是還要和沒怎麼讀過書的飯館兒老闆爭吵,一怒之下,外科醫生拂袖而去。中餐館打工不戴外國廚師那種高高的白帽子,當然也不戴外科醫生的綠帽子。於是外科醫生立即買機票啟程回國,這大約是二十年前的事情。

當然回到中國的大醫院,又回到雙手熟悉的手術台,二十年來的外科醫生職業生涯,可想而知。外科醫生留下一本漢法大辭典,閑睱戈夢中大概不會記得這本辭典的下落,上面蓋著工整楷體的印章。這本辭典後來被贈送給一個叫約翰的希臘學者手中。在查閱中文的法語辭典時,希臘人約翰會不會想到赫然有名的書主是誰嗎?

字裡行間的選擇好像還是有那麼一點兒猶豫。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7:5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