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詩人筆下的黃菊

作者:belgiumchina  於 2011-5-21 04:3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詩詞書畫

詩人筆下的黃菊

                ·楊 明· 昔看黃菊與君別 今聽玄蟬我卻回 五夜颼颼枕前覺 一年顏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 雕眄青雲睡眼開 天地肅清堪四望 為君扶病上高台

這首詩歌的作者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題目為《始聞秋風》。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出生在浙江嘉興,史書上多提及他是洛陽人,因為其父劉緒避安史之亂,舉族東遷,寓居嘉興。(舊唐書卷一六○《劉禹錫傳》。新唐書卷九三《劉禹錫傳》。)

劉禹錫的祖上是匈奴人,北魏時改稱漢姓,七世祖劉亮隨魏孝文帝遷居洛陽,自稱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

劉禹錫十九歲左右遊學長安。貞元九年與柳宗元同榜登進士第,接著又登宏詞科。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開始踏上仕途。曾任京兆府渭南縣主簿、監察御史等職。

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書記,參與討伐徐州亂軍。十八年調任渭南縣主簿。次年任監察御史。后參與王叔文革新集團,革新只進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鎮的強烈反對。順宗被迫退位,憲宗即位。革新失敗,王叔文被賜死。

劉禹錫初貶為廣東連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同時被貶共八人,史稱「八司馬」。晚年任太子賓客,加儉校禮部尚書,

劉禹錫生前與白居易齊名,人稱「劉白」,《新唐書·藝文志》載《劉禹錫集》四十卷。宋初亡佚十卷。現存詩八百餘首,名篇佳句流傳者不下百首。

劉禹錫詩境優美,精練含蓄,韻律自然富於音樂美。其律詩、絕句、古詩俱佳。七言樂府小詩吸取民歌曲調優點,音調瀏亮,節奏鮮明,適於入樂,其學習民歌寫成的《竹枝詞》等詩具有新鮮活潑,健康開朗的顯著特色,情調上獨具一格。語言簡樸生動,情致纏綿。

詩歌始聞秋風,開頭兩句「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別出心裁地創造了一個有知有情的形象即詩題中的「秋風」,亦即「秋」的象徵。回憶起去年觀賞黃菊的時刻與詩人分別,而今一聽到秋蟬的鳴叫,便又回到詩人的身邊共話別情。

在這裡詩人採取擬人手法,從對方著墨,生動地創造了一個奇妙的而又情韻濃郁的意境。據《禮記。月令》,菊黃當在季秋,即秋去冬來之際;蟬鳴當在孟秋,即暑盡秋來之時。「看黃菊」、「聽玄蟬」,形象而準確地點明了秋風去而復還的時令。

頷聯「五夜颼飀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是詩人從自己的角度來寫,頗為悲觀;而頸聯「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用力一轉,精神頓作。駿馬思念邊塞秋草,昂起頭,抖動拳曲的毛;鷙雕睜開睡眼,顧盼著萬里青雲,這一「動」一「開」,極為傳神地刻畫出駿馬、鷙雕那種「聆朔風而心動、眄天籟而神驚」的形象,有力地從側面渲染了秋風秋色的魅力。

最後一句,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台,是抱著這衰病之軀,也要登上高台。由於上聯有「馬思邊草」、「雕眄青雲」為比興,這裡的迎秋風上高台,翹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參考:劉禹錫詩詞鑒賞)

詩人喜歡秋天勝於春天,《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劉禹錫和白居易是朋友,為當代中國人最為熟悉的詩歌是《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 寄自比利時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0:2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