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魚,我所欲也

作者:belgiumchina  於 2011-2-11 03:0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魚,我所欲也

                ·楊 明·

魚字的形象在中國古代文字中就是魚的圖畫形象,在甲骨文里,就是這樣。這一形象自然是一個很美的,而美字本身,已經有很多文字學的解釋和美學的理解,但其實美字更象直立的魚刺,所以鮮美二字在一起就是合乎邏輯的並列了。

一尾鮮美的魚經過烹調放在潔白的磁碟里,令人垂涎欲滴,食之欲也。同樣如果是一個客廳里燒制於窯的掛盤,上面的形象是一尾魚,那也是很美的,這種形象在不同顏色的盤子上,或者以不同顏色繪製魚的形象都非常具有裝飾性。

畢加索吃魚很講究,他出生於馬拉戛,在西班牙南部,面對浩瀚大海,後來他又生活在巴塞羅那,那裡的西班牙式烹調,也以魚類為主。現在西班牙大餐,已經有取代法國大餐的趨勢,在競爭方面呈並駕齊驅的態勢。講究造型藝術的西班牙人如畢加索者,吃魚時可以把魚吃得乾乾淨淨,留下一具完整的魚的內部骨鯁也就是魚刺的完整組合,陳列起來,相當美觀。

哪裡有海,哪裡就有魚;哪裡有湖泊,哪裡就有魚;哪裡有河流,哪裡就有魚;哪裡有溪水,哪裡就有魚。

莊子定然生活在大海之濱,所以有北溟巨魚之嘆和豐富的相象。莊子用魚為比喻,講述了很多娓娓動聽的故事,例如相濡以沫就是講二條沙灘上的魚互相幫助以供生命延長之需,那時人們看到的是魚鰓在一張一合地動著,節奏分明,但那一定是一種缺水痛苦的緊張狀態。所以哲人說,與其相濡以沫,何如相忘於江湖,在水中自由自在地遊動生活。

莊子還從思辨的角度,談論兩個人在觀魚時的對話。一個問,你在看什麼?答曰:看魚交談。問者又問,你怎麼知道魚在交談?答曰:你怎麼知道魚不是在交談呢?

其實人的交談,沿不可知,況魚乎?在一次國際會議上,一位來自上海的教授為了節約發言時間,用古文背下上述故事,且不說在場的外國人聽不懂,同聲傳譯跟不上,就是在場的中國人沒有讀過這段關於魚之對話的文章,也一概沒有聽懂。我在會後對這位教授說,這種講演中的古代文字,要用白話說出,不然的話,講演者一個人明白自己說的是什麼,而大多數聽眾則根本聽不懂或不甚了了。人之言對,成了魚之交流了。在法語里習慣的說法是聾子之間的爭辯。

像莊子一樣,古往今來海邊長大的人都喜歡食魚。魚的種類繁多,製作的方法不同。像黃花魚,刀魚,鮁魚等都是家常菜的選擇,還有偏口魚,章魚等等,種類很多。油炸魚,清蒸魚,糖醋魚都是美味。

日本人喜歡吃生魚片,世界各地也都有日本餐館,而且日本人有捕鯨魚的文化傳統,喜歡吃鯨魚肉。在世界引起爭論。而北歐的挪威則是盛產三文魚的養殖大國,所以在歐洲,這種魚的價格便宜。

魚的價格,隨行就市,四季不同,在荒誕動亂的年代,中國的海濱城市都吃不到鮮魚也吃不到好魚,只能吃到臭氣熏天的臭魚小雜魚。像樣的魚只有過年過節憑票購買。但是現在市場經濟創造了奇迹,魚多到過江之魚卿的程度,不僅是種類,還是數量都是如此,真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至於美國,不公有海明威的文學名著《老人與海》,也有加利福尼亞浩瀚的海洋風景,那裡盛產各種豐盛的海鮮,大蝦大蟹,大魚,不僅鮮美,而且價廉,所謂價廉是一個相對概念,按照西方經濟學的黑格爾定律的說法,越是經濟發達,人們的收入越高,用於食用消費品支出的比例越低,所以到了加利福尼亞,酒保問我選什麼,答曰:美國魚!不僅吃肉,還留下美型刺鯁骨。真是不亦快哉!

現在,中國有魚,美國也有魚。美國有市場,中國也有市場,而且世界市場在接軌。其實,社會規律是自然規律的延伸,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份,人的社會行為有共同性。國外行之有效的辦法,包括管理國家的辦法,也可以用先賢魯迅說的拿來主義實施之,學習世界先進發達的國家,不僅要學如何致富,而且要學會如何管理。這樣才能保證人人都可以有魚吃,吃好魚,吃出長壽,吃出健康,吃出愉快的好心情。所以全民心情愉快,是最高境界,而不是朱門酒肉臭,臭的二極分化。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所以老子也說,治大國如烹小蝦要能亂折騰,干預恰當。

至於漁業的管理,在同樣實行市場經濟的歐盟國家,是有統一管理的,那是要經過專家充分論證,制定漁業政策。

說到漁字,這個和魚息息相關的字,有很奧妙的趣味。魚只有在水裡才能存活。有水在才有活魚在,此之為漁也。漁業,養殖捕魚者謂也。然而,捕撈打漁,也須用一個漁字,這就是錢鍾書在諷刺黑格爾不懂中文,卻說只有德文有而中文沒有這種相反相承的字,而漁字就是一個例子,當然也包括錢氏指出的周易的易字。

總之欲魚之欲的原因很多,有形而上的,也有形而下的。至於藝術,由鯉魚人工培育成金魚,名貴的觀賞魚,再由畫家繪製出栩栩如生的金魚圖,那就更是賞心悅目的事了。

□ 寄自比利時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22:4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