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諾貝爾文學獎將再度引發爭議

作者:belgiumchina  於 2011-2-10 04:1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諾貝爾文學獎將再度引發爭議

                ·楊 明·

  每年夏季度假時從東歐到西歐,從北歐到南歐,也是書店文學暢銷熱絡的時候,熱愛讀書的人在度假前少不了到書店買一、二本文學作品,在假期翻閱欣賞。在這段時間,直至年底前諾貝爾公布時,也正是相關工作人員和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瑞典皇家學術院的院士們忙碌的進修。

  諾貝爾獎創立已有上百年歷史,是國際大獎中的著名品牌。每年公布的科學獎項包括經濟學獎的篩選公布,雖然也會有人不高興,但多數情況下是眾望所歸。

  但是文學獎的評選結果,在多數的年份,尤其是近幾十年,每次都會引發爭議。這裡供討論的原因很多。例如作為小說獎,愛爾蘭設立的英文小說獎是金額最高影響最大的。今年獲獎的是德國作家朱麗艷娜弗蘭克,她的作品被翻譯成英文,一直在暢銷。愛爾蘭文學獎規定的只是小說用英文出版即可,所有懂英文的人都可以作出評價。而諾貝爾文學獎,其評選範圍包括小說、詩歌、戲劇和一個作家全部作品。要從全世界在世作家中選出,而上述作品是用不同語言寫成,並翻譯成評選委員會能讀懂的英文、法文特別是瑞典文。

  全世界那麼多好作家、好作品,有哪些能被及時翻譯成上述文字?這和讓中國人每年或每若干年選出一本全世界最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一種出力不討好的事情,中國觀眾可以評選觀眾喜愛的電影頒布百花獎,但永遠選不出一本全世界最優秀的文學作品,因為大多數人不懂外國語,如果讓人們推選譯本,那是另外一回兒事。這個問題會同樣發生在專家委員會身上。其實,中國作家中的一半以上都可以參賽入圍,中國並不缺乏優秀詩歌或小說,但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中只有漢字家馬悅然教授懂中文,一個人的判斷不等於眾人的判斷。其他人的注意力和興趣未必投射在中國人身上。另外,每年世界各個民族各個語種創作的優秀作品也的確很多能夠獲獎必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以荷蘭語和法語創作小說、戲劇和詩歌的比利時作家雨果克勞斯,是我所熟識的,他也還是個知名畫家,荷蘭人和比利時人每年都推舉他,但一直到他去年去世,雨果克勞斯也不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圈點範圍之內。

  去年獲獎的法國作家,我和他見過若干次面。他長年在南美,非洲、亞洲國家旅行、生活,寫出過不少長篇生動作品。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然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驕傲,也是一個作家的榮譽。但是法國文學界,比利時、瑞典等講法語國度的人們,也正是有人認為其作者是否應當獲獎是可以討論的。

  日本在過去有作家川端康獲獎其作品的優美是顯而易見的,至於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在日本就有爭議。

  以德語創作的格拉斯和另一位奧地利女作家,也曾引發爭議和異議。薦通德語和漢語的波恩大學教授顧彬先生持激烈態度,他甚至認為那文學獎是垃圾,獲獎作品也是垃圾。老顧的批評直率天真,像三歲的孩子無所顧忌人。他還說某些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也是水平不高,當然不是泛指,而是有針對性的切中時弊的批評。

  奧地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沒有親自去瑞典斯德哥爾摩頒獎儀式領獎的她感到羞愧和意外。她的作品充滿大膽而露骨的色情描寫。其作品整體狀況如何,顧彬教授作為德國人可以作出更準確的判斷。

  細數起來,以法語寫作的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在少數,當年給薩特頒獎時,他斷然拒絕這份獎禮。我閱讀了薩特法文版的文學著作和哲學著作,結論是他可以做一流的記者編輯,二流的哲學家和三流的文學家,授獎和拒絕領獎很難說誰搶了誰的風頭,薩特在政治和哲學研究方面的問題是並存的,更不用說他的文學創作。從這一點看,諾貝爾文學獎歷屆評選中是存在易於取巧時尚的一面。因為不是奧林匹斯山上的神會,神尚有誤,況人乎?

  同樣引發廣泛爭議的是對以中文寫作而已加入法國籍的高行健授獎。高行健的作品曲高和寡。在台灣出版中文《靈山》時長時期無人問津,只賣出數量不多的幾本。英文譯本在歐洲、澳洲特別是美國在頒獎之前和頒獎之後都引起廣泛爭議,法文版的責任編輯和我說,他們是一家規模不大的出版社,風聞此書作者有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投資成功,因而獲利因為《靈山》第一個譯本是瑞典本。讓高行健成功首先是馬悅然的願望,其謀篇布局,在世界範圍內頗費苦心,卻最終如願以償。其實,高行健的文學創作和美術創作都可歸入現代或當代藝術,其形式和手法當然不可能是十八、十九世紀以前那樣,所謂和讀者現代或當代藝術,不管以文學形式或以視覺造型為表現手法,都不是針對所有讀者和觀者的而是只是針對一個層次,一部分欣賞者的,而首先勿寧說的作者本人的嘗試和趣味的滿足,這些苦心孤諧的嘗試和表達是一種獨白和宣洩,如詩人的自吟獨酌,先有高山流水而後有知音。馬悅然應當是高行健第一個知音。在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風行幾十年的歐美,上述作品不會引起強烈共鳴,司空見慣使然,但是對一部分漢語讀者,仍然可能是新奇的。問題在於,高行健在斯德哥爾摩頒獎儀式上的講演辭,從內容到邏輯上,都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如果作者深思熟慮,另起爐灶,或許不會那麼糟糕。

□ 寄自比利時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21:1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