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鄉 音

作者:belgiumchina  於 2011-2-9 03:3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1評論

鄉 音

                ·楊 明·

  人就是這樣一種特殊而又奇怪的動物,生活在大山折縐里的小村莊,沒有電,沒有方便的交通,卻想像山外的異樣生活。也許,大多數人都走不出自己生活的地理環境,世世代代重複著一樣的生活節奏,說著相同的土語,這不僅在非洲,在南美洲,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代中國,且不說深山老林的偏遠鄉村,就是大城市的周邊,也還是沒有通電,沒有自來水。那裡的人們,習慣了日復一日的生活,不是都有想往外面的世界,改變命運軌跡的想法。只有一部分人離開長久生活的窮鄉僻壤,到城市去甚至到很遠的異域,有的顛沛流離跨洋過海,去海外闖蕩,去一個完全不講家鄉話的外語世界謀生。長久生活在異域他鄉的人,是不是已經溶於當地社會生活,講家鄉話的機會都會減少,除非是和來自家鄉的人們生活在一起。很多人即使生活在國外,也拒絕學習當地語言,理由和原因是各式各樣的,只有大量聚集了同一地區的同鄉,生活才相對便利。方言畢竟是一方之言,不能和各地各國不同民族交流。

  來自東南沿海同一村莊的二家人,他們的下一代講的是不同語言,一家依然用方言帶大孩子,另一家用普通話和孩子講話,等這二家的孩子見面時,他們無法用中國方言或普通話交談,只能用外國話作簡單的溝通。會講普通話,可以和海外更多華人交流,將來回國也沒問題,但是只講一個村莊的方言,困難就增大了。儘管現在在國際文化交流方面英語主宰了世界,世界各地許多民族語言文字在加迅消失殆盡,但是一些地區的方言還是表現出頑強的存續能力,中國許多地方從南到北在許多縣境不同村莊,方言的差別使人們不得已選擇第三種語言,也就是普通話來交談。至於過去較為重要的語言文字,例如清代以後盛行的滿文滿語,現在幾乎消失。

  比利時這樣的歐洲小國,官方語言是法語、荷蘭語,以及德語。語言不僅是文化問題,也不僅是日常生活問題,也是形成這個國家政治制度的特殊原因。瓦隆人生活在南部都講法語,方言的殘餘影響依然存在,而北部的佛拉芒地區,佛拉芒各地方言也是荷蘭人所不一定能聽懂的。

  至於中國,幅圓廣闊,五十六個民族基本都有各自的語言,即使是漢族,在各地講的也是不同的方言,像上海這樣教育水平較發達的地區,居民依然不肯放棄用本地語言交流。這和八大菜系有點類似,語言特色表現出地區風味,口味不同,口音也就有異。

  北方的海外遊子,何嘗不想吃一碗炸醬麵和一盤水餃,一解思鄉之情,南方的家鄉菜和小吃,對南方人來說也是一樣重要。改變食性和改變鄉音,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兒。習俗使然,文化使然也。

  懷戀故土鄉情,是對生命成長過程,已往標識的追尋,它的記憶刻劃上童年的語言完成。古代的四面楚歌,可以渙散項羽八千子弟兵的意志,可見鄉音的力量,或許那就是對母親呼喚的記憶吧!

  老鄉遇老鄉,兩眼淚汪汪,不就是未改的鄉音將兩個人思親的感情打成一片?

  少小離家老大還, 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從來?

  千呼萬喚的鄉音,可以是一首詩,一首歌曲,也可以是一段新聞廣播。

  在國際航空航運發達的今天,地球變成村莊隨遇而安的人們還要不要問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其實,當飛船和衛星在浩渺的宇宙環行時,地球也就變成人類的故鄉。

  科學家用射電天望遠鏡瞭望太空,或者試圖記錄辨識衛星傳回記錄的聲音,都無法證實,在太多億星球億萬光年之外,還有沒有人類這樣偶然奇異的存在,人們渴望聽到鄉音,更渴望尋覓知音,永遠永遠。

□ 寄自比利時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海外憤青 2011-2-9 05:38
請問楊明是樓主本人的筆名嗎?可親評論要求發樓主原創的帖子。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05:0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