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換一個角度看宇宙

作者:冒煙駱駝  於 2011-1-5 14:3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原創文學|已有10評論

自從有了人類,就開始了認識宇宙。宇宙是什麼?

遠古時代,人類認識宇宙從太陽,月亮,星星,大地這些開始,有了認識宇宙的最原始的記錄。而數學的產生和發展為認識宇宙增添了翅膀。直到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的出現,用數學模型的方式總結出了宇宙的一些粗淺規律。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又總結出了更廣義的宇宙規律。然而,所有這些人類歷史中的定律和法則還都只是極其膚淺的認識,如同一個智者看一隻猴子用石頭敲打椰子一樣,人類的智慧永遠都只是一個起點,只是稍有進步而已。

我們又回到了最初的問題。宇宙是什麼?宇宙有沒有邊?時間的起點在哪裡?

遠古時代,人們認為天圓地方,大海的盡頭是瀑布。可是就有人願意冒這個險,駕船朝著大海的盡頭駛去,後來經過漫長的旅行之後驚奇地發現,自己又一次回到了原來的出發點。

現在有人說,宇宙源於一個大爆炸。理論根據就是發現宇宙三百五十億光年的邊緣,而且這個邊緣仍在膨脹。還有人說,世上所有的生命都是從一種原始的生命原形進化而來,形成了眾多的物種。還有的教徒認為,宇宙是一個白人模樣的一個叫耶穌基督的人用了七天時間創造出來的。多麼膚淺的認識。就好像當初有人認為打雷下雨是老天爺發怒一樣無奈的自圓其說,為此還居然活生生的燒死了一個偉人哥白尼。那種認為宇宙源於一次大爆炸的說法恐怕只能像是一個生命只有幾秒鐘的病毒在人的肺里看人吸氣就說宇宙在爆炸,看人呼氣就說宇宙在收縮一樣。正所謂蠅頭搏殺怎知世界之大。

如果說當初大地沒有盡頭不容易理解,那麼地球是圓的這一現在的公論可以證明,朝著地球的一個方向走,永遠沒有盡頭,因為你永遠都在一個圓圈上循環。如果說宇宙沒有邊不容易理解,那麼宇宙就是一個循環就容易理解的多。人類科學發現,從天體到原子,大都是若干的個體圍繞著一個規律中心永無止境的循環。地球在太陽系是這樣,太陽系在銀河系也是這樣,銀河系在更廣的天體中大概也是這樣。

如果說一隻猴子一口氣在打字機上打出來一部莎士比亞全集太不可思議的話,在這個地球上無處不在的鮮活生命,無法數清的生命物種是由一個原始的生命在一個死的、純粹的「物質的」地球上任其自由發展演化而成的是不是也有些痴人說夢?地球人都知道再精美先進的機器不去維護保養都會慢慢失去功能而變成一堆廢物;自己的家不去打理不去收拾慢慢的就會變成一片廢墟。那麼這些生命是誰創造的呢?為什麼這些生命就會自我更新再生而生機一片呢?

不想動腦筋怕麻煩的人簡單的得出一個結論,是上帝或者一個什麼神創造了世界和生命。那麼上帝又是誰創造的呢?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都解釋不清的人怎麼能肯定的說是上帝這樣一個人物化的神創造了這個世界?又是用什麼創造了這個世界?

我們必須承認人類認知的局限。我們可以很智慧的畫一張地球的圖就能了解廣闊天地的面貌,也可以很智慧的用高倍電子顯微鏡看到肉眼無法看到的小粒子,可是人類還是有局限,就如同人類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光譜範圍很局限一樣。我們用儀器才能看到的原子周圍高速轉圈的電子或許就有一個像地球一樣有山有水,生機盎然的星球;或許那裡還有一種高等動物正在用顯微鏡看他們「地球」上的更小的粒子,更或許我們發現的一個原子就是另一個銀河系,誰又能說不是呢?又或許我們所認知的宇宙就是另一個更大空間上一個生命身上的一個原子。邊界又在哪裡呢?

地球上這麼多生命多種多樣,無以數計,並且各具特色,截然不同,放眼在宇宙的大環境下來看,簡直就是一個完全不可能自然形成、巧合中的巧合的無限小概率現象。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地球本身就是一個生命,不停的在循環,不停的在更新自己,不停的生病然後痊癒,也在進行著如同一個地球上的生命一樣的生老病死,眾多的物種只不過是地球這一生命的一部分恐怕就容易理解些。水從大海蒸發到空中,然後降雨到地上,匯成河流再流入大海;地球上每種動物的垃圾都能成為另一些動物或者植物的食物;植物從土中汲取長大,衰敗后回歸黃土;污水沉澱到地下轉了一圈就能形成泉水從某個地方冒出來;大海雖然只是一片水,然而卻在某個時段有著若干固定方向循環的洋流;動物界食物鏈最底端的繁殖力驚人,高端的動物則繁殖力差;一個種群的動物雖然沒有像人一樣的語言和社會模式,但也有他們固定的組織和生存法則。不管是地球本身還是地球上的動植物,都在以一種自然的方式運動著、循環著,並且維持著一種近乎完美的平衡,這是任何一種地球人所無法理解的力量所能實現的。這本身就是一個生命跡象。所有這一切用一種死的、機械的理論來理解一定到處碰壁不能自圓其說。物理學家創造的「熵」理論說,任何物質總是趨於混亂無序,總是趨於平靜和均衡。你如果撒一把沙子確實是這樣,然而又怎麼能解釋地球上的高山大海、風起雲湧?或許有人說,這是太陽月亮的引力能量造成的。那又怎麼解釋地球上無以數計的生命的完美的平衡而且經過那麼長時間依然生機盎然美輪美奐,這又是什麼能量趨勢的呢?按照這樣的理論,地球應該只是一個脆弱的平衡,一旦平衡在數量上被打破就會死寂不動,如同鋼球震蕩的衰竭,可事實卻是恰恰相反。所以說,科學是有局限的,如同人有局限一樣。宇宙是無限的,宇宙的神奇是無限的。科學永遠無法達到宇宙的智慧,就如同人只能造遠遠沒有人複雜的機器人卻永遠無法徹底的認識人並用純粹科學的機械加工手段「製造」出一個人一樣。《道德經》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地球是個生命。同樣,太陽也是個生命(只不過人無法更深入的了解這種生命),銀河系以至於宇宙也是生命,換句話說宇宙以及其中任何一部分都是活的。宇宙中發生的所有的災難巧合和規律現象,都是宇宙這一大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們能看到的人是個有體積的實體,一塊石頭是個有體積的實體,可仔細的分析卻能發現,其實這個實體是「空」的。如同宇宙絕大部分是「空」的一樣,這個實體只是一個規律,一些無限小的粒子按照規律運動所形成的一個表象。唯物論說世界是物質,唯心論說世界是意識。如同有黑就有白,有陰就有陽,有善就有惡,有美就有丑一樣,只不過是宇宙的兩種不同的表象,其實是一回事,就如同一個中性的存在總是可以分解出兩個完全相反的東西來。

老祖宗伏羲氏(或者說伏羲氏們)足夠聰明,留下來讓人充滿遐想的宇宙理論「易經」。「易經」涵蓋了幾乎所有人類認知的宇宙的全部,如果說人類的認知是一顆茂密的參天大樹的話,易經可以說是這個樹的樹榦,是一個人類認知的無法超越的總綱。

宇宙沒邊,那是恐怕因為宇宙是某種循環,自然也就沒有最初的宇宙,也就沒有宇宙的終點。時間沒盡頭,那是因為時間也是某種循環,自然也就沒有起點。設想一下,如果一個人的命足夠長,運動的速度足夠快,朝著宇宙的一個方向永遠走下去,或許會發現他又回到了原來的起點,就如同哥倫布朝著地球的一端勇敢的走下去最終回到原來的起點一樣。怎麼能到邊兒呢?

所以說,宇宙的空間、時間、生命以及所有的東西都處於循環狀態,無邊無沿,無窮無盡。有的部分在成長,有的部分在衰敗,有的獲得了新生,生命中套著生命,循環中套著循環,周而復始,循環往複。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7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7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0 個評論)

回復 點點星河 2011-1-5 14:40
好文章,明天再來仔細拜讀一遍。
回復 華東26 2011-1-5 23:24
這個問題一般是想著想著就暈了。
回復 homepeace 2011-1-6 02:06
   關於宇宙的難題已被本人解決了,見:
http://my.backchin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50668&highlight=%D3%EE%D6%E6%CA%C7%D5%E2%D1%F9
回復 在美一方 2011-1-6 02:12
「人類科學發現,從分子、原子,到中子、夸克,都是若干的個體圍繞著一個中心永無止境的循環。」

really?
回復 美廚娘 2011-1-6 10:30
剛看完「Inception」(盜夢空間),又看著這篇。偶好暈。科盲啊。不過,有一點偶知道,就是科學越發達,物質的分解越細。就那納米什麼的。好處嘛就是護膚品會越來越好用了。
回復 xkx 2011-1-22 03:22
無窮無盡啊~~
回復 fanlaifuqu 2011-1-25 18:07
我們必須承認人類認知的局限。我們可以很智慧的畫一張地球的圖就能了解廣闊天地的面貌,也可以很智慧的用高倍電子顯微鏡看到肉眼無法看到的小粒子,可是我們還是有局限,就如同人類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光譜範圍很局限一樣。我們用儀器才能看到的原子周圍高速轉圈的電子或許就有一個像地球一樣有山有水,更或許還有一種高等動物正在用顯微鏡看他們「地球」上的更小的粒子,誰又能說不是呢?又或許我們所認知的宇宙就是另一個更大空間上一個動物身上的一個原子。邊界又在哪裡呢?
年輕時一直有這樣的「狂想」。
回復 堂姐的手鏈 2011-3-2 23:41
很有見地!
回復 566 2011-3-3 01:27
感人類之渺小,嘆宇宙之無垠!
回復 惡貫滿穎 2011-4-2 14:00
明心見性,破迷開悟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冒煙駱駝最受歡迎的博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8 19:0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