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國朋友,中文學得倍兒棒,甚至能用成都或重慶的方言和人交流,也算是大半個中國通了。不久前,在一次茶聚上,他說:「你們中國人,為什麼只把笑臉留給熟人?」
他通過觀察,發現許多中國人走在大街上,神情是緊張而肅然的,不會輕易送給陌生人一個笑臉。大多數人,都對突如其來的微笑感覺突兀與不適應。要麼會認為對方認錯了人,要麼會覺得「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而本能地加強了警惕,甚至讓微笑者本人,也開始反思自己的心理和神經的健康問題。
這並不是說中國人已經失去了微笑的機能,其實中國人是善笑和愛笑的,只是這種笑容,多數是留給熟人的。
他舉了例子——在大街上,兩個陌生人相遇,彼此木然地擦肩而過,而這時,他們的同伴突然發現對方是熟人,然後停下來寒暄並介紹,於是幾個人的臉,突然冰雪消融地綻滿了桃花般的笑容。不獨如此,就是買東西也一樣,以前我到一家水果店買水果,老闆見我是老外,總是給我最高價,而且秤也不老實,而有一天,他發現我是他女兒的老師之後,局面一下子變了,價格不僅不高了,買幾個還強要送上幾個。另外一家豆腐店老闆也一樣,不認識之前,什麼都要賣給我,而我們混熟之後,他就會悄悄告訴我哪種豆腐有石膏,哪種豆芽里加了催長素而不賣給我。而對別的陌生人,卻照樣賣。他把善意和笑臉,只留給熟人,這種行為方式,讓我很奇怪。難道在你們的社會裡,沒有一個恆定不變,放之於所有人身上都一樣的價值標準嗎?
老外滿臉通紅地說完他的困惑,在座的諸位聽完之後表情各異,有說他鑽牛角尖的,也有說他不了解中國國情的。而我,卻從他閃著疑惑亮光的眼中,感到了一絲從背脊到發梢一路冷過的寒氣。
作為一個外來旁觀者,他以第三隻眼的角度,看到我們早已熟視無睹的細節,而困擾我們的社會問題的病根,也許就潛藏在那一個個小小的細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