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從「姑娘」一詞扯起

作者:深山蘭  於 2015-8-1 02:1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談天說地|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2評論

關鍵詞:姑娘

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從「姑娘」一詞扯起

 

 

俺曾經扯過,老外學漢語,當他學到「姑娘」一詞時,很是困惑:是「姑」還是「娘」?答案是:既不是「姑」,更不是「娘」,而是和她們差了兩輩的關係:女兒。當然,「姑娘」一詞還有年輕女性統稱的意思。

 

這二個字「姑」和「娘」都是形聲字。「姑」字出現的較早,本意是父親的姐妹。這個意思,今天通常用疊音字「姑姑」來稱呼,當然,也簡稱為「姑」。這個詞義的一個變種是:稱丈夫的姐妹分別是「大姑」、「小姑」,有時在「大姑」前面加個「姐」字,這是表明同輩的標識符。但好像沒有叫「小姑妹」的(犄角旮旯的方言不算)。也用「大姑子」、「小姑子」。在這個用法時,「姑」字發音要稍有變化。其變化的幅度,各個的方言中都有所不同的。「姑」字還有一個意思是「婆婆」,這和今天許多地方的用法不同。

 

「娘」是後起字,主要指年輕的婦女。「娘」有「母親」的意思,那是在唐宋時代才出現的。把年輕女人的通稱「娘」字變成了自己母親的稱呼,也許有想把母親說成是年青之意,讓她老人家聽著舒服的感覺。

 

把「姑」和「娘」連綴在一起,表示女兒的意思,那更晚了。單獨的「娘」字在漢語中,從來沒有「女兒」的意思。當然,你如果在某處找到一個孤例,那也是可能的。你到各種方言中去尋找各種稱呼,那一定是豐富多彩的,只是我對方言的辭彙了解太少,無法去扯。日本人把漢字學去后,演變成「娘」是女兒的意思。日語教材中,為了強調這個用法,造的一個句子就是「我娘今年7歲了。」中國人看后,下意識的反應是:什麼?你娘今年才7歲?

 

看日本的漢字,有時很有趣的。日文的tsunami 一詞,日文漢字表示成「津波」。這個有點意思。「津」字本意是渡口。「天津」的本意是天河上的渡口。武則天的兩個面首: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二人,靠床上伺候武老太婆而紅得發紫。張氏二人住的地方就叫迎仙院,武老太婆把她面首想象會像仙人一樣紅顏永住,他們好逍遙快活。可惜,這樣的日子不長。後來,以張柬之為首的人發動軍事政變,將張氏二人逮捕,就在「天津橋」上被斬首。「張易之」對「張柬之」。一個要易之;那個就柬之。看來,武老太婆要把自己和面首和牛郎織女相類比,「天津橋」就是天河上的一座橋,可那座橋最後變成了張氏兄弟二人的奈何橋!

 

日本人把這個漢字的字意還是把握的很准。發生海嘯時,靠近海灣的河流附近的渡口,河口附近及港口最容易被海嘯的波浪侵害。所以,他們把海嘯產生的有害波浪叫作是「津波」。

 

漢語的片語並不永遠是統一及趨向合流的。比方說:父母親把自己兒子的老婆稱為「媳婦」。有時丈夫也把自己的老婆稱為「媳婦」。這樣就很容易產生誤會。解決的辦法是:某些地方的方言里,丈夫把自己的老婆稱為「媳婦兒」,發音兒化,並且把「婦」字的發音作了變調。當然,父母親可以把兒子的老婆可以稱為「兒媳婦」。

 

我小時候看什麼古書小說,有一張插圖,旁邊注有:秦叔寶見姑娘圖。我當時奇怪:這是那個姑娘?後來,才猛然發現:那是他姑姑的意思。不過,民間的口語里,在稱姑姑的「姑娘」時,一般把「娘」字作變音處理,把它發成很重的音;而通常的「姑娘」一詞中的「娘」字發輕音,不會重讀。這就是試圖在發音上有所區別,以免誤解的。

 

如果你觀察一下,相距很遠的方言里,某些字的發音有繼承關係。例子可以找出很多的。像「葯」(yao)在某些地方發yue;「學」(xue)發xiao。它們之間一定有某種繼承關係。王力先生的《漢語音韻學》和《漢語史稿》中專門談漢語中韻母和聲母是如何演化的。我可沒有興趣搞懂。他用的是語言學上的國際音標。俺看那玩意兒,比數學還難啃。

 

中國現在研究那類東西的人,水平太爛。許多方言中,許多的發音和辭彙都有交集,或者繼承關係。但他們好像根本沒有注意到。只是經常扯各種方言之間的差異。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Table Normal";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in 5.4pt 0in 5.4pt; mso-para-margin-top:0in; mso-para-margin-right:0in; mso-para-margin-bottom:10.0pt; mso-para-margin-left:0in; line-height:115%;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6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6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kzhoulife 2015-8-1 02:48
扯的有意思! 現代漢語中沒有kei這個音, 但我老家"克" 和"客"這兩個字, 都說成kei這個音。
回復 lanlimin 2015-8-2 09:48
"秦叔寶見姑娘"的姑娘,的確就是他的姑媽,也就是他的表弟羅成的媽媽。後來這個字眼的含義也並沒有改變,奴隸們稱呼未婚的青年女主人為"姑娘"亦即"姑媽",﹣﹣意思是自動把自己的奴隸輩份降低一輩。以此類推,已婚的青年男主人是"爺",如紅樓夢裡的賈鏈,已婚的青年女主人是"奶奶",如王熙鳳。至此,奴隸們自動低了兩輩,連未婚的青年男主人如寶玉和賈環也都是"爺"(少爺)。這也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小女主人還居然能從姑娘降格為"小姐",雖然是"姐",也不過與奴隸們同輩。但這裡大概也有其它因素:女孩子們喜歡"萌",當"姑娘"嫌太大,怎麼辦?給奴才們當個姐姐吧!然而一旦結婚,立刻躍進兩輩而成為"少奶奶"。作為家長的男主人稱為"老爺",其配偶稱作"太太",﹣ ﹣奴僕們低了三輩。再往上,當然是"老太爺"和"老太太"了。久而久之,客人上門時問看門的奴僕:"你家老爺在家嗎?"或乾脆說:"老爺在家嗎?" 問及朋友的孩子們,說:"姑娘多大了?""少爺上學了嗎?"等等,都是模仿奴僕口吻的客氣話,變成了習俗,就好像問一個孩子:"爸爸在家嗎?"指的是他爸爸,不是問話人把自己降低成了朋友兒子一輩。更到了後來,人們不知就裡,隨口說"我太太","我姑娘",意指我的妻子和女兒,決不會被人誤解為我的曾祖母和我姑媽(即秦叔寶的姑娘)。有意思的是,小姐和姑娘兩個詞向來是混用的,比如紅樓夢裡的林小姐和林姑娘是一個人,可惜小姐這個乾淨字眼被當代中國人玷污毒化了,自此沒人喜歡被稱作小姐了,有點可惜。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0:1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