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看電影《古寧頭大戰》有感
台灣1980年拍攝了一部電影《古寧頭大戰》。古寧頭是金門島上的一個地名。這個電影描寫了1949年秋天,共軍以近一萬人的兵力,試圖攻佔金門,而被全殲的經過。
凡是對渡海進行兩棲登陸作戰陌生的人,總是把欲渡的海峽想像成一道河流。二戰時,希特勒欲發動侵英的戰爭,首要條件是擊敗英國的空軍(實際還有英國的海軍,不過,德國要擊敗英國的海軍,那基本就是做夢罷了)。這個目標沒有達到,希特勒無限期地推遲了侵英戰爭。為此,德國的許多將軍對希特勒非常不滿,認為應當侵略英國,這些人中,包括了納粹所謂的三大軍事天才之一的曼施坦因。他們把英吉利海峽想像成了一道河溝。看來,軍事上天才和白痴有時是非常困難分清楚的。
當德國侵略了蘇聯后,蘇聯急切地要求英國發動在法國登陸作戰。丘吉爾明確告訴斯大林:英吉利海峽不是一道河溝。就軍事技術上講,斯大林完全沒有能力理解這一概念的。
迫於斯大林的壓力,丘吉爾為了顯示英國對德作戰的決心,還是在1942年8月19日派出以加拿大軍隊為主力的7、8千人的軍隊,襲擊了德國防守嚴密的港口。結果是被趕回了大海。即使是曾任過海軍大臣的丘吉爾還是低估了渡海作戰的困難。從另一種意義上講,沒有這次慘敗,就沒有後來諾曼底登陸的成功。
共軍在打敗了國民黨的軍隊后,視金門島與陸地之間的海峽就是長江的一段嘛,他們想靠魚船和舢板,要登上金門。當國民黨的軍艦把困在沙灘上的共軍登陸用的魚船徹底砸爛后,登陸的共軍只有死的份了。
這部電影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它的總體設計,到具體細節的描述,其思維方式和手法,和大陸描述共軍作戰的電影完全一致的。唯一的差別是把對方互相顛倒了一下。
我隨便舉幾個例子。對方的人員一般都是歪帶帽子,斜瞪眼,動輒大罵「他媽的!」凡是被打死的人員,死前一定要說完一番話,才肯死去的,否則,就是不死。被打傷的己方人員,一定是說:「別管我!往前沖!」
中國古代和西方社會都是在打了勝仗后,一般是把對方描寫成很強悍、很能打的。這樣的話,戰勝了強大的對手,方顯示自己更強大。而現代,則改變成,把對方描寫成近乎白痴加傻瓜。這是兩岸共同採用的標準思維方式。
雙方的官名好像大部分是一樣(不是指團長、營長和連長一類官名)的,雙方都稱自己人是「同志」。雙方描述對方,使用的思維方式和手法,完全一樣的。
這個電影就告訴了我這些東西的。
當然,還有一點:土包子想明白跨海兩棲登陸作戰的技術,那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Table Normal";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in 5.4pt 0in 5.4pt;
mso-para-margin-top:0in;
mso-para-margin-right:0in;
mso-para-margin-bottom:10.0pt;
mso-para-margin-left:0in;
line-height:115%;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