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托克維爾1835年對美俄二國的預言
 
 
托克維爾於1831-32年在美國進行了9個月的考察。回國后,於1835年出版了《論美國民主》(第一卷)。
 
在該書的結尾,他是這樣對美俄二國作出預言的:「當今世界上有兩大民族,從不同的起點出發,但好像在走向同一目標,這就是俄國人和英裔美國人。
 
這兩個民族在神不知鬼不覺之中壯大起來。當人們的視線只顧他處的時候,它們突然躋身各國之前列,而全世界也幾乎同時承認了它們的存在和強大。
 
……,唯獨這兩個民族,正沿著一條還看不到止境的道路輕鬆而神速地前進。
 
美國人在與自然為他們設置的障礙進行鬥爭,俄國人在與人進行搏鬥。一個在與荒野和野蠻戰鬥,另一個在與全副武裝的文明作戰。因此,美國人的征服是用勞動者的犁進行的,而俄國人征服則是靠士兵的劍進行的。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美國人以個人利益為動力,任憑個人去發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而不予以限制。
 
而為此目的,俄國人差不多把社會的一切權力都集中在一人之手。
 
前者以自由為主要的行動手段,後者以奴役為主要的行動手段。
 
他們的起點不同,道路各異,然而,其中的每一民族都好像受到了天意的密令指派,終有一天要各自主世界一半的命運。」
 
無論你信奉什麼樣的理論,無論你怎麼理解托克維爾的話,他描述的結局在一百多年後,大致兌現了。我並不信奉什麼歷史決定論那樣荒誕的「理論」。那是對科學一竅不通的傢伙,拙劣模仿牛頓力學——僅是微分方程在某種範圍內描述的自然現象,胡亂推出的胡話。但在一定條件下,歷史在某種階段上,在某種範圍內,大致符合某種「決定論」。這還是可以接受的。
 
俄羅斯的崛起和二戰的經歷有絕大的關係。這又和一戰後,英法殘酷對待德國人民,獲得荒謬的戰爭賠款,從而導致希特勒上台,進而德國侵略蘇聯有直接的關係。丘吉爾極力援助蘇聯,拉老美抗德,才有現在這樣的結果。托氏預言大致準確了,並不意味著托氏會預言到這些事件的細節。更不意味著希特勒的出現是什麼「事先預定的」。那是極其荒誕的思維方式。所以,我們僅能接受的是:歷史在某種條件下,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大致的走向符合某種「決定論」。其他條件下,則歷史根本不是決定論的。今天的科學理論對此點已經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托氏考察美國時,年僅25歲。持續的時間是9個月。他並沒有在美國找「枕頭詞典」。一個對社會現象敏感的天才觀察,勝過當地渾渾噩噩的殭屍億萬倍。那種認為,美國大街上的人就認清了美國社會,那是智力低下到何種程度的人才會作那樣想。
 
不要忘記了,當托克維爾作這樣的預言時,世界上許多國家正以看笑話的心情,等待著美國徹底失敗時刻的來臨。而俄國正是一個賊眉鼠眼、四處出擊的歐洲僻野的鄉巴佬。
 
托氏的著作是不朽的。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Table Normal";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in 5.4pt 0in 5.4pt;
	mso-para-margin-top:0in;
	mso-para-margin-right:0in;
	mso-para-margin-bottom:10.0pt;
	mso-para-margin-left:0in;
	line-height:115%;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