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圍殲「俾斯麥」號(1)
深山蘭註:「俾斯麥」號戰列艦是二戰時,德國建造的最大軍艦。雖然它的排水量及主炮的口徑,和英國海軍的戰列艦「胡德」號基本相同,但「胡德」號建於1918年,被英國海軍部稱為「老太太」。而「俾斯麥」號建造晚,主炮射速快。是當時航速快、最大、火力最猛的戰列艦。那時,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日本的「大和」號還沒有下水。希特勒對它寄予了厚望。「俾斯麥」級的戰艦,德國共造了兩艘,另一艘是:「提爾皮茨」號。希特勒曾親自主持該艦的下水儀式。當時,發狂的德國百姓人山人海般集聚在船塢旁,興高采烈地歡迎俾斯麥號下水。那情景,在中國的文革中好像再現了。希特勒吹噓說:「俾斯麥」號打遍大西洋,無敵手。」
僅靠一、兩艘超級的戰列艦,就想打敗總噸位巨大,各種艦船齊全、火力互相配合的海軍對手,這是精神不正常的狂人才會有的思維。
「俾斯麥」號從老巢里剛溜出來,在不到十天內,就被英國皇家海軍眾多戰艦的圍追堵截,一命嗚呼了。雖然,它臨死前,抓了一個墊背的,把英國海軍的驕傲——「胡德」一舉擊沉。「俾斯麥」號立馬覆滅,說明了僅靠少數巨艦打天下思維的破產。對於保障英國海上生命線的安全,擊沉俾斯麥號起了巨大的作用。
這篇文章就是描寫了英國海軍如何擊沉「俾斯麥」號的過程。老實說,這篇文章的文筆有點乾癟,但描述的過程清晰。
「俾斯麥」號覆滅的過程很耐人尋味。在「俾斯麥」號和英軍在海上捉迷藏時,英國用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快速追上了逃跑中的「俾斯麥」號。雖然是老舊的魚雷機,但投下的魚雷炸壞了「俾斯麥」號的舵機,使它成了瘸子。最後,趕來的巨艦,用大炮將它擊沉。這預示著二戰期間,航空母艦主宰海戰模式的到來。
這篇文章選自王義山編譯的《王牌戰艦的覆滅》一書。如有時間,另貼出同書中描述英軍獵殺「提爾皮茨」號的過程。
1941年5月,在貝格霍夫舉行的一次秘密會議上,雷德爾海軍元帥又挨了希特勒的一頓臭罵。納粹裝甲部隊在歐洲大陸正橫衝直撞,所向披靡。而海軍在奪取了挪威之後,卻依舊縮手縮腳。沒有大的建樹。猖狂一時的潛艇戰反倒連受挫,鄧尼茨手頭的3張王牌,「斯卡帕灣的雄牛」——U-47 號潛艇艇長岡瑟·普里恩,亂世奸雄——U-100號潛艇艇長謝普克被雙雙擊沉,葬身大海。U-99號潛艇艇長奧托則大丟其丑,居然被英艦生擒,作了俘虜。幾天前,一艘海上襲擊艦又緊步「格拉夫·斯佩」號的後塵,遭到皇家海軍的圍殲,久負盛名的克魯德艦長以身殉職。一連串的失利使雷德爾誠惶誠恐。他卑怯地佇立一旁,忍受希特勒的斥責。直到希特勒口乾舌燥之後,他才連連解釋,說他已經有所安排,準備採取一次決定的行動。行動代號:「萊茵演習」。
「萊茵演習」的內核是派「俾斯麥」號和「歐根親王」號前往北大西洋,襲擊盟國的護航運輸隊。年初,「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戰列巡洋艦曾雙雙出馬,一下就幹掉了115600噸商船。對它們打了就跑的戰術,皇家海軍似乎一時還無良策。雷德爾細細想過,「俾斯麥」號比「沙」、「格」兩艦本事高強,讓它出戰,無疑能給英國佬以狠命打擊,為戰績不佳的納粹海軍撈回一點面子。
「俾斯麥」號是一艘超級戰列艦。它於1935年動工,1940年建成服役。在德國,曾有4艘戰艦用鐵血宰相的名字命名。第一艘是海防艦,1877年下水;第二艘是巡洋艦,1897年由基爾船廠建造;第三艘於一次大戰期間在漢堡下水,但一直沒有竣工。第四艘「俾斯麥」號長224米,寬36米,排水量42000噸。兩舷中甲板下裝甲厚度330毫米,主甲板裝甲厚度分別為101.6毫米和50.8毫米。她裝有8門381毫米主炮,12門150毫米副炮,16門105毫米高炮和40門機關炮。此外,它還裝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4架水上飛機個兩部彈射器。最高航速29節,艦員2000人。
和「俾斯麥」號同行的「歐根親王」號是一艘重巡洋艦。它的命名是為了紀念18世紀園奧地利哈普世堡王朝的一位將軍。戰時,有人說它的排水量為10000噸,實際上,它的排水量超過了14000噸。它裝有8門203毫米主炮,12門104毫米副炮,12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4架水上飛機和一部彈射器。最大航速32節。
本來,在制定「萊茵演習」方案時,雷德爾沒有打算動用「歐根親王」號,只是「沙恩·霍斯特」號主機發生故障,「格奈森瑙」號在不來梅又挨了幾顆英機投下的穿甲彈,才讓它倉促上陣。「歐根親王「號需要修理,「俾斯麥」號的行期,由此一度后推。
1,這就是希特勒吹噓的要打遍大西洋無敵手的俾斯麥號。可它連大門口都沒有出去,就進海底了。德國優秀民族的特性哪裡去了?
兩艦挺進北大西洋,這是一個好時機。4月17日,德軍攻佔南斯拉夫,正渡過瓦爾達爾河,向南推進;納粹機械化部隊長驅直入,進逼希臘,英軍殘部翻過群山,逃向了大海;一支先頭部隊跨過了科斯林地峽,矛頭直指羅奔尼撒半島;另一支攻勢凌厲,則搶先殺進了阿森斯。地中海南岸,沙漠之狐隆美爾的非洲兵團分四路,從昔蘭尼加海岸壓向英軍防線。希臘人的最後的一個立足點克里特島腹背受敵,不久便可攻克。皇家海軍疲於奔命,已將把守北大門的部分艦隻,調去增援地中海。
「萊茵演習」艦隊司令是曾經率領「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攻殺過盟國商船的岡瑟·呂特晏斯海軍上將。他詳細地研究了北大西洋的形勢。他認為,儘管地中海方向吃緊,英國人也不會從斯卡帕灣抽走大批艦隻。他提醒雷德爾,只派兩艘軍艦出擊太危險,如果皇家海軍集中大西洋上兵力,「俾斯麥」號將會遭到五、六艘戰列艦的圍攻,且不說航空母艦、巡洋艦和驅逐艦。即使和兩、三艘戰列艦交戰,「歐根親王」號也不是理想的幫手。他憂慮重重,特意趕到柏林,向雷德爾陳述了己見,希望再次推遲「萊茵演習」的,以便和「沙」、「格」兩艦結伴同行。雷德爾拉長了臉,一口回絕了呂特晏斯。他強調不可坐視戰機,英國在地中海式苟延殘喘,只有趁勢卡斷其補給線,方是上策。
呂特晏斯遵令備航。5月19日,「俾斯麥」號和「歐根親王」號由兩艘驅逐艦與幾艘掃雷艦開道,悄悄地出了格丁尼亞港。20日,呂特晏斯出波羅的海,穿卡特加特和斯卡格拉克海峽,然後轉向沿挪威海岸北上。21日黎明,他率艦溜進了卑爾根港東南濃霧遮裹的科爾斯峽灣。
呂特晏斯的對手是英國本土艦隊司令新任司令約翰·托維海軍上將。5月初,托維收到報告,在格林蘭島和揚馬延島之間發現了德國的偵察機。這是一種少見的現象。他認定,德機調查這片水域,預示著某種舉動,十之八九,是雷德爾想派艦隻殺入北大西洋。
他一直想密切監視著冰島兩側的廣闊水域,在流冰擁塞的丹麥海峽,「撒福克」號重巡洋艦正日夜巡邏。21日,他又收到倫敦海軍部發來的電報,英國特工人員發現了一支德國艦隊出海了。他當即採取行動,加派「諾福克」重巡洋艦前往丹麥海峽。同時,還派出偵察機直飛挪威海岸,去打探德艦行蹤。
大霧籠罩著科爾斯峽灣,德艦像一群惡鬼隱藏在錨地內。一架飛機勇敢俯衝,鑽出霧障,拍下了卑爾根港。幾小時后,情報官對放大的航空照片進行了判讀:敵兵力為一艘「俾斯麥」號級戰列艦和一艘「希佩爾」級巡洋艦。分析是準確的,「希佩爾」號是「歐根親王」號的姐妹艦。
2,俾斯麥出動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進海底而求索。
托維作出了決斷:如果德艦躲進挪威海峽,虎視北大西洋的護航運輸隊,他就得抽出重兵,時刻監視其動向;如果德艦想突封鎖,闖向北大西洋,他就必須傾其全力,圍殲強敵。在他辦公室的一幅大海圖上,已經繪出了11支護航運輸隊的航線。其中一支代號叫WS8B,負責運送2萬名英軍,前往地中海。運輸隊由「反擊」號戰列巡洋艦、「勝利」號航空母艦和7艘驅逐艦護航,正行駛在愛爾蘭海岸的克萊德灣。從地中海戰場的情況看,托維判斷德艦上想打擊WS8B。為此,他決定派皇家海軍最為珍惜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和「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前往丹麥海峽,支援「撒福克」號和「諾福克」號。「胡德」號滿載排水量42100噸,航速31節,裝有8門381毫米主炮,可與「俾斯麥」號抗衡;「威爾斯親王」號剛剛服役,它排水量38000噸,航速30節,裝有10門356毫米主炮。和兩艦一道出擊的,還有幾艘驅逐艦。托維還派出「阿里修斯」號、「伯明翰」號和「曼徹斯特」號3艘輕巡洋艦前去搜索法羅群島和冰島之間的水域;讓「勝利」號和「反擊」號脫離護航運輸隊,趕到斯卡帕斯灣和主部隊會合,以隨時策應兩支先遣部隊。
22日下午,奧克尼群島哈特斯通海軍航空兵基地派戈達德上尉起飛,觀察員是經驗豐富的G·A·羅瑟拉姆中校。飛機橫穿北海,鑽出濃霧,冒著高射炮火衝進卑爾根港。羅瑟拉姆大吃一驚:德艦不見了。
3,俾斯麥會走哪條路?
22時,托維收到了偵察機的報告。23時45分,他就率領本土艦隊駛出了斯卡帕灣。這時的兵力編成為:「勝利」號航空母艦、「加拉蒂」號、「奧羅拉」號、「肯亞」號、「赫爾米厄尼」號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23日晨,待「反擊」號戰列巡洋艦和幾艘驅逐艦如入列后,他即率隊加速西行,企圖搶佔冰島和奧尼克群島之間的中心位置,截殺德艦。
4,冤家路窄。海再闊,沒有實力的軍艦還是沒處可逃。
此時,呂特晏斯正在向西推進。距卑爾根180海里時,他命令護航艦隻返回挪威。他抿著嘴巴,鷹樣的眼睛透過艦橋的風擋玻璃,盯著海上的浮冰。按行動計劃,在突入丹麥海峽之前,兩艦應由油船加油。但是,海面近管大霧濛濛,英機的活動卻十分頻繁。這表明,英國人已經有所察覺,托維肯定在調兵遣將;他唯有搶時間,做到出其不意,才能突破封鎖。他決定兼程趕路,把補給燃油的事留待以後再說。
23日晨,德艦跨過了北極圈,沿著冰島北緣行駛。傍晚,兩艦轉向南行,進入丹麥海峽。海峽最窄處寬約180海里,格陵蘭島一側流冰擁塞,冰島一側布有雷場。海空黑沉沉的,呂特晏斯小心翼翼地向前行進,冷風刮過流冰塊,捲起來團團雪粒。當兩艦進入英國巡洋艦的巡邏水域時,厚實的夜幕漸漸鬆散,天空露出了怪異的微光。他不敢怠慢,趕忙通知「俾斯麥」號艦長林德曼和「歐根親王」號艦長布林克曼,作好戰鬥準備。兩艦警報大作,酣睡的水兵抓起救生衣直奔戰位。「俾斯麥」號關閉了所有水密門,大炮轉動,1600磅穿甲彈推進了炮膛。醫生和擔架兵跑進醫院,準備接收傷員。上層建築頂部,測距兵像獵手似的,試圖一眼就抓住目標。甲板上,艦員頂著寒風,戰戰兢兢。22時15分,瞭望透過若明若暗的天幕,發現了一團模糊的影子。呂特晏斯當即命令主炮轉向左舷,準備射擊。
22時28分,「俾斯麥」號首炮開火。甲板猛烈地顫抖起來,將3顆重磅炮彈射入寒空。一股刺鼻的火藥味鑽進了艦橋,氣浪湧上來瞭望哨位。呂特晏斯手舉雙筒望遠鏡,一動不動地死盯著遠方的英國巡洋艦。英艦近旁,升起了一道道白色水柱。突然,英艦艦尾竄起一團黑煙,如同一塊烏黑的帷幕,在天穹和地拱之間拉開來,遮裹了一切。幾分鐘后,電訊部門報告,英艦隻拍發電報。
呂特晏斯心緒不寧,他走到駕駛台前告訴林德曼:敵艦釋放煙幕,企圖尾隨,由於對手忙著護航,這片水域沒有重兵把守,戰列艦應繼續南下。他完全沒有料到本土艦隊已經傾巢出動,霍蘭德準備前往丹麥海峽佔取陣位。一收到「諾福克」號和「薩福克」號巡洋艦的電報,航海官就在海圖上繪出了德艦的位置。他下令「胡德」號和「威爾斯親王」號加速至27節,取295度航向,直奔冰島雷克雅未克西南300海里水域,打算在天亮前截住呂特晏斯。夜海風雨交加,雪雹相間。24日3時,晨空微亮,兩個小時后雨住天晴,能見度大約為15海里。
這是一個陰冷的早晨。5時50分,作戰的雙方几乎同時發現目標。呂特晏斯下令開火,「俾斯麥」號炮塔塔頂上的凍冰被震破,像碎玻璃片似四下亂飛。英艦「胡德」號在前,「威爾斯親王」號殿後,巨大的暗影上冒出了點點桔紅色的閃光。穿甲彈撕破寒空,在「俾斯麥」號周圍炸起了無數褐色的水柱。5時52分,呂特晏斯向柏林報告:我艦正與兩艘敵艦交戰。
霍蘭德擁有8門381毫米炮和10門356毫米炮,火力上佔有明顯優勢。但是,臨戰態勢對呂特晏斯有利。德艦由北向南,可用全舷火炮齊射;英艦由東向西,頭對德艦,只能用首炮還擊。這差不多減少了一半火力。戰鬥激烈異常,「胡德」號又調出首炮轟擊「歐根親王」號,結果使火力更加分散。
5時57分,霍蘭德命令艦隊轉向,以便尾炮開火。這時,「俾斯麥」號進行了第二次齊射,一顆重磅穿甲彈發出凄厲的尖叫聲,擊中了「胡德」號舯部的高炮彈藥箱,使甲板上頓時成了一片火海。「威爾斯親王」號趕緊轉向,躲開了「胡德」號的航跡。
雙方距離12海里,「俾斯麥」號進行第三次齊射。一顆炸彈竟撕開了「胡德」號的厚裝甲,穿透6層甲板,沿著沒有防護的狹窄通道,一直落到炮塔底下彈藥艙里,300噸高爆炸藥被引爆,「胡德」號舯部被扯開,巨大的爆炸力像狂風戲弄落葉似,把一座炮塔拋向灰濛濛的空中。海水瘋狂地衝進艙內,撲滅了艦內的大火。戰艦迅速下沉。主甲板濃煙滾滾,烈焰吞噬著上層建築。「胡德」號成了一個燒焦的空殼,當黑里透黃的硝煙剛剛散開的時候,這艘名冠一時的戰列巡洋艦已經傾覆沉沒。全艦1419名官兵,除3人外全部殉難,其中包括先遣艦隊司令霍蘭德海軍中將。
「胡德」號爆炸后,「俾斯麥」號立即調轉炮口,用全部主副炮轟擊「威爾斯親王」號。「威爾斯親王」號的一座4聯裝大炮被彈鏈堵塞,火力大減。這時,距離已縮小到9海里,它又連續挨了4顆重磅炸彈和幾顆小炸彈。一顆擊中艦橋,艦橋內的人員非死即傷;一顆炸中了火控指揮室,將它的後壁戳了一個大洞。利奇艦長盲目還擊,只有少數幾次瞄準了目標。6時13分,他下令施放煙幕,避開強大的對手,撤離了戰場。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Table Normal";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in 5.4pt 0in 5.4pt;
mso-para-margin-top:0in;
mso-para-margin-right:0in;
mso-para-margin-bottom:10.0pt;
mso-para-margin-left:0in;
line-height:115%;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