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維納的兩次遭遇
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1894-1964)是美國數學家,控制論的創始人。你還可以給他加許多頭銜的,如果你願意的話。
據說他是神童。他的父親,一位哈佛的教授,刻意要訓練他的兒子成為神童。他利用自己的教授之便,引薦維納多去拜訪名師。
1914年,維納剛獲得博士學位不久,他父親領著他去拜見羅素。維納的博士論文的題目是《胥德和懷特海、羅素關於關係代數研究的比較》。他父親首先把他和自己的品德作了頌揚性介紹。
羅素後來在談到這次拜見時,寫道:「(父親)一股腦兒地作著這些介紹,他的兒子經過一陣沉默,突然醒來,像他父親那樣滔滔不絕地談論他的學位論文。他從我書架上抽出一些書籍,指出其關鍵章節,禮貌而堅決地指出我哪些的地方是片面的,需要他淵博的學識來糾正。他們像孩子一樣,不停地喊著『看我建造的城堡』,『不,看我的』。我相信這個年輕人很好,很實在,但他的父親和他的老師已使他自高自大。我問他在哲學方讀過什麼,他立刻列出所有大哲學家的名字,雖然他連他們著作的名字都不記得。他對他的專業——數學非常了解,雖然他承認他還有更多的東西也要知道。」
維納拿出初生牛犢不畏虎的架勢,班門弄斧,想靠耍幾下花架子來嚇唬住羅素。羅素立即讓他就地出了大丑。
本來,在二次世界大戰前,歐洲的學人對老美的學術水平是不屑一顧的,更別說一戰前的歲月了。作為貴族的羅素,對老美歷來不太感冒的。而維納的舉止更是加深了羅素此類的觀念。
羅素私下對他的情人奧托琳說:「是的,這個幼稚的天才要在這裡呆到我去美國之前。我已經讀過他的博士論文,認為他比天才更幼稚。美國人沒有標準。」他對另一個女人說:「這個年輕人被奉承慣了,認為自己是全能的上帝。他不停地和我爭論教育問題。」
維納不但沒有獲得羅素的好感,和他秉性有幾分相同的維特根斯坦是這樣挖苦維納的:「維納擅長數學嗎?那麼,數學一定沒有好處。」老實說,維特根斯坦的這段話,既缺乏邏輯一致性,也沒有打中要害。但說明了他對維納的厭惡程度。
維納在回憶錄中對和羅素的會見,竟然被描寫成了是羅素對他的嫉妒而導致的不愉快。誰說只有文人才相輕?在維納和羅素相互蔑視的描述中,我本人是站在羅素一邊的。維納對哲學的理解,顯然是處於東一榔頭,西一鎚子的水準上的。
二戰前,哥廷根可以說是世界數學的中心。想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維納,自然不會放過去哥廷根一露頭角的機會。維納去作了一次演講。多年後,維納在自傳中用了十幾頁的篇幅來描述自己的這次演講,可見他本人對這次演講的重視程度(這是我轉述別人的話,我沒有讀過維納自傳的)。
演講結束后,大家照例一起徒步去德·羅恩士餐廳共進晚餐。在晚餐后,希爾伯特開始議論最近幾年在哥廷根聽到的演講。
「現在的演講比過去差遠了。在我年青的時候,人們都很講究演講藝術。演講人對於自己究竟要講些什麼以及怎樣才能講好,考慮是很多的。現在的年青人卻不這麼干,在哥廷根尤其如此。我想世界上最差的演講恐怕就是在哥廷根做的。今年情況更壞,我壓根就沒有聽到一次好講演。最近尤其糟糕。不過,今天下午有個例外……。」
這時,那位年青的「神童」以為希爾伯特要誇獎他了。
「今天下午的這個講演嘛,」希爾伯特最後說道:「是最近所有這些講演中最糟糕的一次!」
希爾伯特的評論大概有幾分老年人常見的「今不如昔」的論調,但也可能反映了幾分真實。狂傲的美國學人,在歐洲學人面前,被打了一頓悶棍。
讀一讀維納的《人有人的用處》一書,我直覺的猜測是:維納天馬行空式的思維,到處跳躍。而希爾伯特的思維像理順織布機經緯線一樣精細,大概不會喜歡維納的思維方式。當然,我們不知道維納那次演講的具體內容,更不知道他演講的方式。但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很少會改變的。所以,我的推測是:二人思維方式的巨大差異導致希爾伯特對維納產生那樣刻薄的評論。
維納在自傳中沒有提到此事。儘管希爾伯特對他的評價很刻薄,他仍然稱讚希爾伯特,而沒有敢說這是希氏嫉妒他才那樣評論的。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Table Normal";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in 5.4pt 0in 5.4pt;
mso-para-margin-top:0in;
mso-para-margin-right:0in;
mso-para-margin-bottom:10.0pt;
mso-para-margin-left:0in;
line-height:115%;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