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攻擊性與人類的行為
動物學家Konrad Lorenz是現代行為學的創始人。他於1953年獲得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他曾著有」On Aggression」一書。中文翻譯成《攻擊與人性》。
他書中表達的觀點是很有意思的。我覺得對於理解人類成員的某些行為是有幫助的。
我先把他書中一段有趣的話抄來:「同樣的行為也可以在人類里觀察得到。在美好的往日,那是哈布士堡君主制度時代,仍有家僕的風氣。我常觀察我守寡舅媽的行為,這些行為常是有規律而且可預測的。她使用的女僕,沒有一個超過八個月到十個月。她總是喜歡新僕人,並且把她捧上雲霄,還發誓她終於找到一個合意的。接著幾個月,她的態度冷漠下來了。她先是發現小過失,然後是稍大的。在正式僱用期間的終了,她發現這個女孩有令人憎恨的缺點。經過一頓激烈的爭吵后,這個可憐的女孩毫無商量餘地地被解僱了。在這次爆發事件后,這位老婦人在下一次僱用時,會再一次的更加小心尋找一位完美的天使。」
至於他開頭指的是動物的什麼樣行為,我後面再扯。
他在書中的思路,經常是七拐八拐的,就是條理化不好。我必須把他在不同地方表述的觀點,加以整理,才好敘述。
該作者只研究珊瑚魚,就是生活在熱帶珊瑚叢中的體型不大的魚。他的觀察通常在魚缸中的魚類。他發現,魚類對同類遠比對異類更易有攻擊行為。珊瑚魚幾乎不攻擊其它種類的魚,而只攻擊自己的種類。「不可能同時有兩條同種類的個體存在小水族館。假若我把同類的幾條放在一個水槽內,頃刻間,只剩下最強壯的一條活著。」他在水族館中觀察到:把各種的魚放入缸中,經過一番生死決戰後,每種只留下一條。它們之間卻能和睦相處。
如果實驗中,每種魚是成對的,那麼,最後的結果是每種只剩下一對。假如沒有同類的魚可以出氣,它們就選擇那些關係親近或顏色相似的作為攻擊目標。
在海里,「同類相斥」的原則可以在不流血的情情況下被維持下去,因為敗者可以遠離勝者的領地,而且勝者也不會追得很遠。但在水族館里,就沒有足夠地方可以逃避了。勝者常打死敗者。至少,它會認定整個水槽是它的領地範圍,而常常連續地攻打弱者表示恫嚇。因此,弱者發育得比它慢多了。它的統治權就一直增高,直到某天,它強壯地足以結束了弱者的性命,而徹底結束了這個爭端。
每種魚類,都試圖最大化圈定自己的領地。在自己的領地內,它對同類——只是對同類而已——引起激烈的防衛舉動。它攻擊的激烈程度,明顯地和它離領地中央的距離相關。離自己領地中心愈近,則攻擊力愈強。距離「總部」越遠,魚應戰的速度就越慢。如果周圍的環境越陌生,魚就越膽怯。對於水槽中的魚,領地的中央總在底部。應戰的敏捷度隨著垂直上升的方向而遞減,因為魚類對於從上而降的危險最敏感。各種水禽和動物從上面攻擊的機率是很大。
當兩條魚在追逐打鬥時,一條逃跑;一條追擊。當被追擊者逃到靠近自己領地的中央附近時,它的勇氣會恢復了。此時,追擊者已深入了別人的領地。終於,逃亡者開始勇敢地攻擊追擊者。於是,輪到追擊者被趕走。這個動作重複了幾次,直到雙方達到某種均衡,於是停頓下來。在那裡,雙方互相威脅而不戰。這是戰略態勢達到了均衡。
領地的邊界並不是標明在地上的,而是決定於權力的均衡。如果某條魚懶惰一些,邊界線可能靠近懶魚的總部一些。作者曾在一個魚缸里先放了兩條同類的魚。A魚佔據較低的角落;而B魚只好佔領靠近上方的角落。在那裡,它勇敢地對抗A魚的攻擊。當雙方的實力達到均衡時,二者把水槽分成兩半。每天,兩條魚不斷地巡邏自己的邊境,保持著威脅的態勢。
後來,他把魚缸里放進來一條雌魚。A魚立即和她結成同盟,此時,雙方的邊境壓縮了B魚的領地。他又放了一條雌魚,B魚也找了一個夥伴。雙方的邊界又恢復了原狀。一星期後,A魚夫婦產卵。其中一條魚必須忙著照顧卵,只剩下一條能夠參加前線保衛戰。結果是,邊界向A魚的地方推進。當天B魚夫婦也產卵了,雙方的邊界又恢復了。
有的養魚人,通常會在一個魚缸里,把同類的魚放很多條。他認為,這樣會使許多魚結成對而生存。結果是互相鬥,最後只有一對活下來了。他認為,這次該平靜下來了。不久,那殘存的一對中的雌魚,某一天又橫屍水面啦。
為了解決這樣的悲劇,把一個水槽中放入同類的魚作替罪羊。一個魚缸,中間用玻璃板隔開。每邊各放一對同類的魚。於是,每條魚可以把怒氣發泄到同性別的鄰居——通常是雄性對雄性,雌性對雌性——沒有一條魚想到要攻擊自己的同伴。最有趣的是:每當其中的一條雄魚開始粗魯地對待其妻子時,作者就會準確地預料到:一定是中間的隔板被叢生的水草弄髒了,不透明。那雄魚看不見對方的雄魚,就把怒氣撒到自己的妻子身上。一旦把隔離板清洗乾淨后,兩邊的魚立刻就與鄰居在隔板兩邊,試圖發生狂暴而不會造成傷害的撞擊。兩個隔室中的氣氛立即爽朗起來了。
作者的舅媽虐待女僕的行為,就是這樣行為的變種。
動物的這種行為有什麼價值或者作用呢?最重要的一點是:動物驅逐同類,使得它們儘可能地分佈在可以利用的居住地上。以免同類擁擠在狹小的地域,會導致生存狀態的惡化,最後可能導致這個種類的滅絕。
毛在奪取了政權后,對自己同類的攻擊和打擊,基本就是魚類行為的翻版。不斷地尋找攻擊的對象,直到他死時為止。他的行為,只是使中國社會野獸化。中國人無論走到地球的那一部分,其行為基本就和魚類行為完全一樣。這是中國的文化向低級退化的一種表現。(此段是我加的注——深山蘭)
這位作者敘述的思路,是我見過的獲得了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中,最混亂的一位。他的稿子,在出版前被他的一位朋友閱讀過。那位的結論是:「我已經碰到兩次同樣的情形:這一章節讀來生動有趣,卻帶給我撲朔迷離之感。為什麼?因為我看不出它和這本書的整體有何真正的關聯。你必須想想辦法,使讀者更容易看懂。」他自己說:「毫無疑問的,他的評語是相當的公正。」即使有人告誡他;他書中的觀點,仍然被切割的支離破碎,雜亂無章。我不得不前後跳躍,改變敘述語言,反覆掂量,才把他的主要觀點,敘述得像上面的那樣。也許,最有條理的敘述,只有完全重寫,才有可能。那又不是我所願意乾的,太費時間了。
當然,其中可能有我誤解的地方。那有我自己負責。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Table Normal";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in 5.4pt 0in 5.4pt;
mso-para-margin-top:0in;
mso-para-margin-right:0in;
mso-para-margin-bottom:10.0pt;
mso-para-margin-left:0in;
line-height:115%;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