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杜甫在四川的遭遇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很不太平。安史之亂時,他四處逃難。
後來,肅宗即位。他前去投靠。得一小官。後來被貶。
他棄官逃難。自己去采橡子一類東西作食物。文人的生存能力又低,他的幾個兒女餓死了。
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杜甫前去投靠他。嚴武和杜家是世交,對杜甫待遇甚好。杜甫在成都過來一段穩定的生活。他寫下了許多清麗的詩篇。
嚴武時常去杜甫家。杜甫有時見之,穿戴不合體,那是對人很不禮貌的舉動。更糟的是:「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為忤,中銜之。」杜甫性格上急躁,小心眼,又有幾分狂傲的成份。喝醉了酒後,登上嚴武的床。這已經是極其粗魯的舉止了。他還瞪著嚴武,說:「嚴挺怎麼生了這樣一個兒子!」嚴武表明上沒在乎,但他是個很狂暴的人,內心很忌恨杜甫。
四川很富足。嚴武是地方的行政和軍事大權集於一身。他賞賜無度。他一定給了杜甫很豐厚的待遇。杜甫在醉酒的情況下,文人的狂傲氣又冒出來了。竟然去侮辱對他有大恩的人。文人自己掙不來工資,卻對供養他的人大不敬,那還有好果子吃嗎?
嚴武終於憋不住了:「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於門。武將出,冠鉤於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一天他要把杜甫和另一地方官一起殺了。把百官都召集來,顯然是要在百官面前公開處死他們二人。就像中國搞什麼公審大會。嚴武往外走的時候,帽子上的帶子幾次掛在了門簾上。這樣耽誤了許多時間。周圍的人飛速跑去找嚴武的老母。他的老母連忙趕來搭救杜甫。嚴武只把那個刺史殺了。
杜甫在刀口下被人救了出來。如果古人不帶什麼「冠」,杜甫大概早被殺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呢?
在唐代(其他正常的朝代也是同樣的),要處決犯人,必須有皇帝的硃批才行。安史之亂后,唐帝國奄奄一息了。一個地方官就有權殺人。在這樣可怕的形勢下,杜甫竟然還去侮辱對他有功的人。文人的不識時務,可見一斑。
嚴武本來對杜甫是很看重的,後來竟然要當著百官的面殺他。所以,嚴武一死,杜甫在四川根本呆不下了。沒有人會再去資助他。這就是杜甫在年老多病的時候,不得不離開四川。在逃難的路上,在肅殺的秋天氣氛中,他寫下了悲壯的《登高》。
杜甫在他的詩中絲毫沒有提及他幾乎被殺的經歷,大概是對他而言,那是太恐怖了,只好深藏內心中。
一個社會中,通常是皇帝獨攬一切大權。而天下一變,這樣的獨裁權力竟然落入了一個小地方官的手中。安史之亂后,各地的土軍閥橫行。唐帝國的權力大為縮小。要麼皇帝實行獨裁;要麼大臣實行獨裁,就是所謂「一管就死;一放就亂」,這是獨裁社會的典型癥狀。
幾千年,這個問題也沒有解決。而這樣的怪狀,竟然沒有人害怕,而他們整天叫囂的是:害怕民主!他們為什麼不害怕獨裁?獨裁早已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這是生物上演化進了死胡同里的分子們的眼光。他們是註定要被文明社會淘汰,即將消失的一個群體。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Table Normal";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in 5.4pt 0in 5.4pt;
mso-para-margin-top:0in;
mso-para-margin-right:0in;
mso-para-margin-bottom:10.0pt;
mso-para-margin-left:0in;
line-height:115%;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