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隆中對》分析

作者:深山蘭  於 2012-3-20 04:2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談天說地|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關鍵詞:


《隆中對》分析

 

 

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第一次發表自己對當時天下形勢的分析和估計。那一段話被稱為《隆中對》。

 

劉備問諸葛亮他想匡扶漢室,應如何辦?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他首先對曹操的勢力作出判斷:「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諸葛亮說曹操「擁百萬之眾」,通常意思是指擁有百萬的軍隊。但諸葛亮在這裡是誇大其辭。曹操在那時還沒有控制荊州。曹操後來在奪取了荊州后,把荊州的大部分軍隊和他自己的部分軍隊合在一起,南下長江,在赤壁大戰時也不過有二十幾萬軍隊。曹操自己虛張聲勢說:他有八十萬軍隊,也沒敢吹說有百萬軍隊。若這句話是說曹操控制的地區的人口有百萬,那還是可能的。但這不符合這句漢語的含義。

 

諸葛亮說曹操是「挾天子而令諸侯」,這倒是很準確的。當時的漢獻帝完全是個傀儡,曹操自己就代表了當時的中央政府。所以,在官渡之戰時,就是地方的勢力袁紹武裝發動叛亂;而曹操就是執行平叛的任務。至少在表面是這樣的。所以,諸葛亮很明智地告誡劉備:你沒有能力和曹操直接交鋒,只能躲避其鋒芒。

 

諸葛亮接著說,孫權的家族控制江東已有三代,其實指孫權的父輩孫堅和其兄孫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是指江東被長江和眾多的湖泊圍繞,這是險阻。人心傾斜於孫權。各種賢能之人都得到重用。所以,劉備也沒有實力和孫權較量。

 

諸葛亮對荊州的地理優勢和軍事上的輕重的判斷是很準確的。劉表又軟弱無力控制。他勸劉備必奪取荊州。

 

接著,諸葛亮分析四川盆地的形勢。民眾和國家很富有。但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諸葛亮這是說,國家和百姓都很富足,劉璋不知愛惜百姓,刻薄對待其百姓。所以,諸葛亮得出結論是:四川的百姓「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這裡,要麼是諸葛亮對四川劉璋治理下的形勢完全不了解;要麼是故意欺騙劉備,讓他滿心高興。劉璋經營四川二十多年,國庫豐滿;百姓很富有。至少對當時地獄一般的中原而言是這樣的。百姓對劉璋是很擁護的。真正刻薄對待四川百姓的恰好是後來入川的劉備和諸葛亮自己!這樣看來,他說的四川中有多少人渴望換主人的想法,那只是一種想當然。

 

諸葛亮假設劉備奪取了四川和荊州后,要做的幾條大部分都是外交上的努力,就是盡量減少外部的敵對。這些措施應當是無可指責的。

 

諸葛亮對於治理國家最重要的部分僅說了一句輕飄飄的話:「內修政理。」這像是一個頭腦簡單的詩人說了一句沒有用的廢話。至於該採取什麼具體的措施,諸葛亮半句都沒有說。

 

諸葛亮設想將來的形勢僅有四個字「天下有變」。什麼叫「天下有變」?這是完全寄希望於外部的變化。我們推測:諸葛亮大概是指曹操及後代篡奪漢;或者是曹操控制的地區民眾大規模造反。若這樣的外部條件發生時,劉備就命四川兵分兩路:一路經荊州北上。另一路出秦嶺。這是戰略出擊。

 

那麼結果會怎樣呢?諸葛亮設想是「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諸葛亮這裡用了一個反問句:「誰敢不如何如何」。可能是諸葛亮想:非劉姓的人慾篡權,一定沒有好下場。大概諸葛亮只記得王莽篡漢的結果。百姓,這裡自然是曹操控制區內的百姓,更是對非劉姓人的統治深惡痛絕。所以,百姓才會都到大街上歡迎劉氏代表劉備的歸來。若曹操控制區內的軍隊來了,百姓會怎麼辦?諸葛亮一點都不關心。

 

東漢末年,中原的混戰,百姓幾乎死光。曹操後來搜羅來的都是四處逃竄而倖存下來的百姓。對他們來說,經過那樣地獄般磨練,劉氏王朝留給他們的只有噩夢。就算劉備對百姓比較和善,那些百姓還會觀察劉備如何對待四川的百姓的。這些重要的條件都是隨時間而變化的。諸葛亮根本沒有興趣去注意。

 

諸葛亮接著說:若能是這樣,則劉備奪取中原,易如反掌。

 

他的這一番話說得劉備心花怒放,感嘆真正遇到了知己。

 

後來的結果呢?劉備和諸葛亮一起進了川。他們的軍隊遇到了頑強的抵抗。劉備的人馬幾乎損失過半。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劉備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如何了(諸葛亮此時和劉備在一起,再說這次戰爭和他無關是無論如何都講不通的)。就是最後劉備兵臨成都城下,劉璋還有相當的勢力。若劉璋下狠心作戰,結果如何還未可知也。劉璋是個心腸比較軟的人,他不想讓百姓遭受更大的痛苦,下令投降。

 

這樣的結果和諸葛亮最初的判斷是有很大距離的。

 

控制了四川后,劉備對待四川的當地勢力還是盡量重用的。對待百姓不是太好,但還是可以的。劉備死後,諸葛亮自己則是把四川的當地勢力幾乎都收拾了,僅留下唯唯諾諾的幾個人物。並且苛刻對待其百姓。嚴酷法律。

 

在劉備把四川的多少萬的子弟都送了死後,自己羞愧地無臉回成都,賴在白帝城死去。

 

諸葛亮不但沒有看到形勢的險惡,而是變本加厲,把四川勢力極有代表的都予以打擊。李儼和廖立都被諸葛亮收拾了。當初和諸葛亮一起制定法律的四川人幾乎都丟官的丟官;被殺的被殺。「蜀中無大將」就不奇怪了。說四川人少,無人才,那更是奇談怪論了。

 

他自己經過多年的努力,決定北伐。可第一次出擊就沒有什麼聲響地溜回來了。一次重大的戰役沒有任何結果,按照諸葛亮自己制定的軍法,其統帥應當被殺,至少不能再率領軍隊了。可諸葛亮僅把自己的官位削幾級,繼續控制軍隊。

 

諸葛亮是怎樣治國的呢?他自己親自突擊檢查低級官員的工作場所。這樣的管理方式是大將風度的人所不取的。他的軍隊在行軍過程中,造的營地中規中矩。這樣的措施無法補救他的戰略眼光的短淺。

 

諸葛亮手下的大臣僅為了活命而造反。百姓逃亡藏匿,拒絕當兵。他要求地方官增兵,人家設法不和他合作。到最後,諸葛亮感嘆:「今民貧國虛,決戰之資,惟仰錦耳。」劉璋統治下的四川是「民殷國富」;而諸葛亮統治了多年後,四川是「今民貧國虛」。這樣的變化是誰導致的?諸葛亮要負全部的責任。

 

那些為諸葛亮辯護的人說是阿斗扶不起來。阿斗被諸葛亮像訓斥小孩子一樣訓斥。對於諸葛亮的窮兵黷武,阿斗根本不敢吭一聲。這還要怪罪阿斗。天下有這樣的理嗎?這還被說成是「君臣不疑」,阿斗疑諸葛亮又能怎麼辦?

 

這就是諸葛亮的能治國的表現?

 

諸葛亮《隆中對》中根本忽略了統治者對待百姓的態度和做法對國家勢力強弱的影響這一點。他本人又苛刻對待百姓,這是他北伐幾乎成為鬧劇的根本原因。

 

說諸葛亮是戰略家,那是很勉強的。說他是個不高明的戰略家大概不為過。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23:5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