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哥大人假日經常去郊遊的目的地之一,也是旅遊熱點,就是萊華鎮(VILLA DE LEYVA)。而在去萊華鎮的路上,還有不少看點,今天先說說博亞卡戰役紀念地——博亞卡橋(El puente de Boyacá)。


波哥大出城后,路過希斯卡湖(SISGA),也就是這個大鐵橋后,有一處非常漂亮的休憩地,一家水庫邊上的餐廳——REFUGIO DEL SISGA,以前有介紹過該水庫和紅鱒魚的,可以翻看之前的視頻。
繼續往博亞卡省首府通哈(TUNJA)前行的路邊,就能看到博亞卡橋。博亞卡橋其實是坐落在小溪上一座很小的橋,因南美解放者玻利瓦爾的偉大而成了「大橋」了。年代不同,看事物的感覺也不一樣。雙方參加整場戰役的人數也就五千人多一點。
博亞卡橋是一座被列為哥倫比亞國家文化遺產的紀念碑。它位於哥倫比亞安第斯東側山脈(安第斯山脈從南部進入哥倫比亞後分成了3條山脈),離通哈市區西南8公里處,在50號國道旁邊,地處特亞蒂諾斯河(el río Teatinos)穿過的山谷中。

給大家恢復一下當年的歷史原貌吧
1819年正值新格拉納達獨立戰爭關鍵階段,西班牙殖民當局仍控制著戰略要地波哥大。西蒙·玻利瓦爾(Simón Bolívar)率領的愛國軍為突破安第斯山脈防線,實施了著名的"解放者進軍",計劃通過博亞卡河谷打通通往波哥大的道路。
博亞卡戰役發生於1819年8月7日,戰役於下午2點左右打響,持續了近兩個小時。由南美獨立運動領袖西蒙·玻利瓦爾(Simón
Bolívar)、弗朗西斯科·德·保拉·桑坦德(Francisco
de Paula Santander)和何塞·安東尼奧·安索阿特吉(José Antonio Anzoátegui)的指揮下,由2850名戰士(克里奧爾人criollos、黑白混血人mulatos、梅斯蒂索人mestizos、桑博人zambos、土著人indígenas和黑人negros)組成的愛國部隊襲擊了由何塞·瑪麗亞·巴雷羅(José
María Barreiro)上校率領的2670名保皇黨軍隊。雙方在博亞卡橋附近展開激戰。
愛國軍在此役中擊潰西班牙殖民軍防線,俘虜殖民軍指揮官何塞·馬里亞·巴雷羅。西班牙殖民軍陣亡約100人,其餘1600餘人被俘。愛國軍以傷亡13人的代價獲得全勝。此戰役結束后48小時內,波哥大被解放。

這場戰役切斷西班牙駐秘魯總督區與加勒比殖民地的聯繫,並獲取波哥大鑄幣廠的財政資源。這些成果為後續委內瑞拉在1821年的卡拉沃沃戰役(Batalla
de Carabobo)和厄瓜多在1822年的皮欽查戰役(Batalla de Pichincha)創造了有利條件。該戰役終結了西班牙對新格拉納達地區的殖民統治,加速了南美洲北部殖民體系的瓦解,直接促成1819年12月17日大哥倫比亞共和國(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巴拿馬和厄瓜多)成立。


由於戰爭期間的損毀,原橋已不復存在。一百年後,即1919年8月7日,根據時任總統馬爾科·菲德爾·蘇亞雷斯的命令,開始在原址修建我們今天所見的這座橋。

在紀念遺址的最高處有西蒙·玻利瓦爾紀念碑:玻利瓦爾的雕像胸前插著哥倫比亞國旗,由五位代表他解放的五個國家的女性支撐,每位女性的底部都帶有各自國家的國徽。紀念碑前方是歷史女神克利奧(Clio)的雕像,她手持手稿(應該是指獨立宣言——《卡塔赫納宣言》)。群像的最後是四位天使,他們向四個基本方位宣告博亞卡橋戰役的勝利和解放的壯舉。
在這個紀念公園裡還有弗朗西斯科·德·保拉·桑坦德(Francisco de Paula Santander)的雕像和佩德羅·帕斯卡西奧·馬丁內斯(Pedro
Pascasio Martínez)的雕像。位於西北方向的凱旋門,代表著哥倫比亞混血的三大主要民族——歐洲、非洲和美洲大陸;博亞卡勝利方尖碑;班德拉斯(旗幟)廣場上永恆的自由火焰;還有博亞卡省123個市鎮的旗幟。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哥倫比亞網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