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帶大家來看看哥倫比亞最美十大小鎮之一的彩色小鎮「瓜達佩」。這條就是網紅打卡街。
瓜塔佩(Guatapé)是哥倫比亞的一個市鎮,位於安蒂奧基亞省東部,距離省府麥德林市79公里。該市面積為76平方公里。
在西班牙殖民者到來之前,這片土地上居住著原住民群體,由一位名叫瓜塔佩的酋長領導。為了紀念他,該鎮以此命名。該鎮過去的另一個名字是「La
Ceja de Guatapé」瓜達佩的眉毛。

瓜塔佩在歷史上經歷了不同的變化,從主要以畜牧業、農業和採礦業為主,到 20 世紀 70 年代,為防止山洪衝擊麥德林,同時也是麥德林供水和發電的需要,在其領土上修建了一座巨大的水庫,並建造了一座大型水力發電站。水庫淹沒了
2,262 公頃的土地。這一大型項目對該鎮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政治、環境和文化影響,迫使人們將其經濟轉向旅遊業。
瓜達佩在成就今天安蒂奧基亞旅遊勝地之前,也是經歷過不少艱辛和陣痛。內戰時期,這裡是毒販和游擊隊出沒的地方,著名的八十年代大毒梟保羅·埃斯科娃的別墅、大本營之一就在附近的湖邊。蓄水淹沒了農田,沒有生計的當地居民被迫出走至哥倫比亞全國各地。

然而,一個歷史遺留的對房子的保護的踢腳線把這個小鎮「起死回生」,它就叫索卡洛 「el
zócalo」。現在,我們就來解讀一下這個踢腳線的前世今生。
這個為了保護房子地基的踢腳線很多是在20世紀初建造的,至今仍保留在該鎮房屋的外牆上。在成為藝術品之前,踢腳線有一個目的,就是保護房屋牆壁的底部免受雞的嘴和爪的破壞。同時也是避免潮濕的影響。
按照以前印第安人的傳統,牧場的牆壁是用巴哈雷克(木棒加榨乾汁的甘蔗)和夯土製成的,上面覆蓋著由馬糞和粘土製成的糊狀物(印第安人的建房模式)。將這種糊狀物塗在牆的底部,使牆壁略微好看一點。由於降雨和潮濕的影響,地基容易受到侵害。而在水泥到達前只能靠不斷修補來解決。
到了1919年,第一批水泥被騾子馱到了瓜達佩。何塞·瑪麗亞·帕拉·希門尼斯(José
María
Parra Jiménez),更廣為人知的他的昵稱是切佩·帕拉(Chepe Parra),他是瓜塔佩踢腳線——索卡洛的發起者,他用水泥做踢腳線,並轉化為藝術品。

就像上世紀初的所有事物一樣,它的起源都帶有宗教色彩。羊作為「除去世人的罪孽」的象徵被切佩·帕拉描繪在他家裡的牆壁上,而不是在外面。後來,在這個保守的天主教小鎮流行起來。很快,他的作品就被富有的女士們要求,在自己的房子上複製這個形象。羔羊的身影像野火一樣在一座新興小鎮的街道上蔓延。就如這個。
水力發電項目的建設一直持續到 70 年代末。該項目是 Hidroituango 之前哥倫比亞歷史上最大的項目。田地被洪水淹沒后,外逃於
1980 年結束。瓜塔佩人並沒有屈服於生活在一個醜陋且被遺忘的小鎮,而是尋思如何突破困境。
大部分業主開始修葺自己的門前房后,從切佩·帕拉那裡得到靈感,並開始了用水泥為房子的踢腳線裝修,從羔羊到風景,再到表現房東的職業等等,用踢腳線講出每個家庭的故事,用各種圖案和鮮艷的顏色表現當地的經濟、工作、文化、宗教、信仰、家庭和品味等生活形態。

直到 2000 年後,游擊隊和准軍事組織撤離了整個東安蒂奧基亞,該市政府才開始認真考慮靠旅遊業謀生。從那時起,該鎮擁有成為優越的旅遊目的地的一切條件:宜人的氣候、巨石山、水庫遊覽、索卡洛的景觀以及進行水上運動等等。
這座小鎮最代表性地方,也可以說小鎮的縮影就在這條被稱為「回憶」的街道。

2010年,這裡是第九屆南美運動會的分會場之一,乘著體育運動之風宣傳該市的旅遊。2018年,瓜塔佩向世界推出其旅遊品牌, 「瓜塔佩,一個色彩繽紛的目的地」,從而展現這個充滿踢腳線、歷史和色彩的神奇地方。
如今,瓜塔佩在開發宗教旅遊、農業旅遊、生態旅遊、文化和探險方面表現出巨大潛力。這裡有酒店、餐館、遊船和旅遊景點,供人們享受、沉思和休息。

該鎮工作日平均接待約 2萬人,周末最多接待 5萬人。 在復活節、12 月或 1 月初,這一數字可能達到
6萬或
7萬人,是該市近
8千名居民人數的
10 倍以上。
中國有個千島湖,而瓜達佩水庫我戲稱之為哥倫比亞的千島湖。希望哪一天能看到兩個千島湖能結成友好之地,相互傳授可持續發展之道,攜手共創輝煌。

旅遊推廣公司經理埃爾金·加西亞·吉拉爾多表示,「瓜塔佩可以成為一個包容陌生人的城市。索卡洛能讓我們作為一個擁有自己文化認同的民族得以生存。」
這裡是魔幻現實主義的發源地,奇迹經常在不經意中發生,但少不了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