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忙中抽空帶我們參觀哥倫比亞港的巴蘭基亞中華總會館的前會長溥哥和現任會長梅錫康也給我們介紹了他們的祖先如何來到哥倫比亞創業的艱苦歷程。而中國人踏足哥倫比亞土地也是從這裡開始。當然,如果說哥倫比亞的華僑華人歷史,其實應該從巴拿馬開始,因為巴拿馬和哥倫比亞同屬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回過頭來說說,哥倫比亞港Puerto Colombia是位於哥倫比亞大西洋省東北部的一個小鎮。 面向加勒比海,東部與巴蘭基亞市(Barranquilla)接壤。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它充當巴蘭基亞的海運碼頭,並通過鐵路與巴蘭基亞相連。它的碼頭當年由古巴工程師弗朗西斯科·哈維爾·西斯內羅斯 (Francisco Javier Cisneros) 設計,於 1888年底開工,1893 年落成。它在 20 世紀前40年成為巴蘭基亞的港口,也是哥倫比亞第一個港口和最重要的海運碼頭。該碼頭長 4千英尺,是當時世界上第二長的碼頭,也是第三深的碼頭。
關於這個碼頭的名字還有一段有趣的歷史。1893 年 8 月
15 日碼頭落成之日,碼頭的設計和建造者Cisneros西斯內羅斯向當時的共和國總統拉斐爾·努涅斯
(Rafael Núñez卡塔赫納人) 提議,將該港口命名為努涅斯港「Puerto
Núñez」。總統沒有接受,而且回應說「它應該被稱為Puerto Cisneros西斯內羅斯港」。互相推讓之下,商人最終決定就稱它為「哥倫比亞港」吧。
直至1936年,巴蘭基亞的博卡斯德塞尼扎 (Bocas de Ceniza) 港建成,海運碼頭轉至巴蘭基亞市內。1943年哥倫比亞政府決定停止哥倫比亞港的所有運作,導致該小鎮開始沒落。2009年3月7日,碼頭最後的200米倒塌,最終被迫關閉。
這個碼頭的關閉,最受影響的就是以旅遊業為主的當地小鎮的經濟。
2020年,在前總統杜克(Duque)的橙色經濟的呼喚下,大西洋省也趁機把該碼頭重建,一個是提醒國人不要忘掉這段重要的歷史,另外也是重新提振當地旅遊業的契機,人文加休閑旅遊不但吸引了附近的巴蘭基亞和卡塔赫納兩市的居民,同時也為來往兩市進行商務和旅遊的國內外遊客提供了一個休閑的好去處。
當時的省長諾格拉(Noguera)解釋道,隨著碼頭的恢復和連接廣場的改建,哥倫比亞港的居民和遊客將能夠體會1920年時的經歷。在享受面向大海的公共空間的同時,重溫當年國家第一個碼頭的歷史故事和輝煌。
這三萬多平方人文度假區域的恢復,使得國際美食中心和紅樹林環境保護以及各種海灘休閑活動相互結合,增加其吸引力,使這裡成為卡塔赫納和巴蘭基亞兩市之間的必停之站。
前總統杜克還說,這是哥倫比亞的金門(puerta de oro)。成千上萬的移民從這個港口來到哥倫比亞。如今他們已經經過了三、四代人建設了這個國家(當然也包括了中國人),其中許多人經商並創造了就業機會。這向我們證明,重建基礎設施,讓哥倫比亞港恢復其旅遊及其在該國歷史上的印記,是帶來旅遊業和產生歸屬感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