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粵語與國語之爭

作者:愚人之見  於 2011-8-20 04:0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門外漢 門外看|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粵語與國語之爭

 

                                                                                   全委華人文聯 庾志堅 8/11/2010

 

粵語(泛指廣州話)與國語(普通話)的爭議早已存在。但最近的熱議則起源於今年7月初廣州市政協的一份提案。這份加強亞運會軟環境建設的提案提出,建議亞運會期間在本地廣州市電視台綜合頻道中增加普通話播報時間,以便讓外地人更好地了解廣州。

土生土長的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在微博(http://t.sina.com.cn)上的一句母語告急!嶺南文化垂危!在短短几小時內就有數千條評論和轉載。在廣州有相當影響的著名粵語主持人陳揚也在微博上振臂疾呼捍衛粵語。

從此,由廣州引發的關於粵語普通話的爭議迅速升級,激辯之風甚至波及港澳乃至海外的一些華人社區。

 「國語」也就是「普通話」,是國家的官方語言。在對外交流中是正規的語言,也是主流語言。「粵語」是指「廣州話」,是廣東方言,但流行區域卻並不限定在廣東省,廣西也有部分地區。由於廣東人擁有悠久的海外移民傳統,粵語成為海外華人及華人社區中同聲同氣、同根同源的一種文化現象。而一衣帶水的香港、澳門地區,粵語更是普通百姓的通用語言和官方語言。目前全球粵語使用人口大約有6700萬人。

而從歷史地緣上看,廣東、廣西、福建、浙江等南方沿海地區的語言受到一定的外來影響,其發音另成系統。而中原的大部分地區和人口所說的地方語言基本是同類,只是音調起伏上的區別。國語也是從這個語種的基礎上規範出來的。

記得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由《語文》老師教國語,從拼音開始。到後來讀中學時(七零年代末),國家開始推行國語教學,就是所有科目的授課老師都要用國語來講課。我們各科目的老師當中沒有幾個講國語講得標準、流利的,包括語文老師在內。

據我所知,當年的廣州人當中也有為數不少看不起北方人,不願意學習國語,甚至以學其他方言,包括本身廣東省內的方言為恥。以我的中、小學同學為例,他們當中講得好國語的鳳毛麟角。像這些事實,我們是否也該自我檢討一下呢?

就在上個星期,在VALENCIA(委內瑞拉)的一個餐館內,碰到一位來自香港的老華僑,與他談論的過程中還聽他說:「廣東人說普通話都不標準。」這也是我以前出差到北方時,經常聽到的話。我反駁說:「我不敢說我講得很標準,但至少北方的朋友沒有一個猜我是廣東的。只要看你有沒有心去學。」

我以前也寫過一篇文章,是關於《改革開放與普通話的推廣》。文章里也闡述了由於改革開放造成的人口流動,無形中給普通話也就是「國語」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由於人們經濟和生活的需要,廣東人想做北方南下打工一族的生意,而南下大軍也要在廣東這裡工作、生活。兩者之間的需求形成了語言的互相交流,廣東人學好了普通話,北方人也講得一口流利的粵語。

多少年艱難的「推普」歷程,收效甚微。而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地的時候,卻自然而然地,不費吹灰之力,水到渠成。

據我所知,現在廣州和深圳的電視台有用國語、粵語、客家話、汕頭話的節目,內蒙古的也有蒙語節目。如果是國家和中央有念頭要「消滅」地方語言,那麼也不會出現這些地方方言的節目。至少大家都知道,中國一向對宣傳媒體的控制是很嚴格的。

回過頭來。從以上的提案看,無可厚非,這對外省人和懂中文的外國人來說有更多的機會了解亞運和廣州,這無論對哪一方都有好處,有什麼不好?作為廣州人,我沒有覺得不妥。

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的一句母語告急!嶺南文化垂危!和著名粵語主持人陳揚也在微博上振臂疾呼捍衛粵語。還有,在大洋網民意圓桌會節目中韓志鵬自稱,自己接觸的很多外地定居廣州的新廣州人,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以不會說粵語、聽不懂粵語為榮,認為粵語是低俗的語言。另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標誌,廣州人擔心粵語消弱后,文化就會消退,自己的地位也就不保了。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消息傳出,引起紐約華埠傳統僑社的熱議,許多來自廣東、香港的新老移民都覺得不該取消粵語播音,地方語言直接與地方文化息息相關,語言的丟失將導致文化的滅絕。非粵籍移民也贊成保留粵語,他們的看法是地方方言就是地方特色,一個地方沒有特色,也就沒有生命力。

如果說國家和中央要消滅「廣州話」這個方言的話,那麼其他的「台灣話、閩南話」、「浙江話」、「內蒙話」、「朝鮮話」、「新疆話」、「西藏話」……是否也應該消滅呢?那麼他們的文化是否又隨之而退消呢?這豈不是又要來一次「文化大革命」?

看似有點小題大做的嫌疑,但要是再深究其原因,則反映出社會急速發展中人們對傳統文化如何傳承的擔憂,同時折射出社會變遷下多元文化衝突與交融的矛盾。一則尚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建議案卻引來如此反應,背後的原因是人們對近年來粵語文化式微的擔憂。

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說,廣州正在大規模進行舊城區改建和整飾工程,然而隨著城市越來越新,越來越時尚,一些代表嶺南文化的舊街老巷卻漸次消失:騎樓、西關大屋被高樓大廈取代,粵式茶樓改建成了現代酒樓,一批百年老字號關門停業,嶺南畫派、嶺南工藝、嶺南盆景等也漸漸失去了傳承,而現在連電視台的粵語時段也要被擠占,這成了人們保護本土文化的導火索

暨南大學漢語方言研究中心名譽主任詹伯慧認為,粵語和普通話並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問題,只是近二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造成了人員的流動,改變了語言環境。粵語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開放和兼容是粵語文化的一大特徵,粵語不僅遍播海外,還給普通話貢獻了打的埋單搞定等鮮活辭彙,是中華語言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不會因為推廣普通話動搖粵語存在的基礎。

  廣州市委副書記蘇志佳近日也作出回應,稱推普廢粵的情況並不存在,廣州市一直致力於弘揚嶺南文化,現在外地人積極學說粵語,本地人用普通話對外交流,已成為廣州這座都會城市的生活常態。他呼籲市民熱愛粵語,熱愛普通話

  隨即,廣州電視台也對政協的提案作出答覆,表示該台自辦的各頻道節目普通話和粵語兼容,是由廣州這座城市歷史形成以及現實發展的需要而定的,並沒有變動的考慮。

  專家指出,圍繞粵普之爭的討論有著重要的文化意義,這些爭議將引領人們對傳統文化保護、文化多樣性進行深入思考。詹伯慧認為,中國是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國,而在市場一體化、社會現代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交融、衝突在所難免,如何保持文化多元化,尊重和保護區域文化、民俗文化,需要引起社會和政府的高度重視。

其實,再往深處發掘,又何止粵語及其文化的問題,又何止尊重和保護區域文化、民俗文化,整個中華文化及其優良傳統都在改革開放后都受到嚴重的衝擊。

在經歷完「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之後,人們的思維、價值觀已經錯亂。在驚魂未定的狀態下,還沒有恢復元氣。緊接著又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浪潮,這千奇百怪的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浪頭,一下就把人們的道德防線徹底摧毀。

君不見現在的人們只向「錢」看,而做出違背良心違背道德的行為,此類新聞不絕於耳。假酒、假藥、假廣告;問題奶粉、有害色素、用敵敵畏泡鹹魚;買官賣官、血腥強拆、貪贓枉法……醫無醫德、商無商德、官無官德。

中國在經濟飛速向前發展,國民經濟不斷提高,科學技術日益精進,國際地位不斷攀升的情況下,也面臨著「信仰危機」、「道德危機」、「文化危機」,「80后」、「90后」的人才和教育問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中國不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力度,深化教育的改革,加強道德思想的教育,前景堪憂。

 

 

                                                                                   ——完——

 

附:內容中引用了「新華網」、「 信息時報」、「中新網」部分新聞報道,在此特別鳴謝。

語錄:盡量接近事實是我對自己寫作的要求,誇張的形容只能用於無關緊要的地方。

互動交流聯繫:  franciscoyuzj@yahoo.com.cn  QQ858869728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2:1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