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再回廣州(二)陳家祠,廣東保存最完整並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間藝術建築群

作者:格物便是致知  於 2014-2-22 21:0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原創攝影|通用分類:回國記錄|已有13評論

關鍵詞:陳家祠, 廣州, 民間藝術, 建築群

每次回到中國,每到一個城市,多會選擇一些文物級建築物參觀,這次回到廣州也不例外。這天剛好要到西門口拜會親戚,於是重遊陳家祠。


陳家祠是中國清代宗祠建築,原稱陳氏書院,在廣州市中山七路,該祠規模宏大,裝飾華麗,是廣東地區保存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間建築。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家祠始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建成於光緒二十年(1894),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主體建築為五座三進、九堂六院,建築面積6400平方米。以大門、聚賢堂和後座為中軸線,通過青雲巷、廊、廡、庭院,由大小19座建築組成建築群體,各個單體建築之間既獨立又互相聯繫。(網上搜錄)


入口,毎人收費10元。


祠前廣場排坊。


正門前石獅子。


陳家祠正面。


頭門大門上懸「陳氏書院」橫匾,的四周,全是人物雕塑,以歷史典故、戲曲人物等題材


兩邊有石砌墊台,門前兩側立一對直徑1.4米、連座高2.25米的石鼓。


門邊對聯。


兩扇大門上彩繪河神。


 屋面鋪碌灰筒瓦,正梁塑花鳥、人物灰塑紋飾,砌石灣陶塑人物瓦脊,垂脊塑壽果、蝠鼠和獅子等,歷史典故、戲曲人物等題材


屋面鋪碌灰筒瓦,正梁塑花鳥、人物灰塑紋飾,砌石灣陶塑人物瓦脊,垂脊塑壽果、蝠鼠和獅子等,歷史典故、戲曲人物等題材


屋面鋪碌灰筒瓦,正梁塑花鳥、人物灰塑紋飾,砌石灣陶塑人物瓦脊,垂脊塑壽果、蝠鼠和獅子等,歷史典故、戲曲人物等題材


主體建築正門兩邊的外牆上,6幅大型磚雕《梁山聚義》、《梧桐杏柳鳳凰群》等,其畫內建築物雕工精細、層次分明,人物神態各異、形象生動,花鳥栩栩如生,其磚雕技藝為近代罕見,可說是驚世之作。


磚雕歷史典故、戲曲人物等題材


石雕。


石雕。


大門內設四扇雙面鏤雕屏風。


聚賢堂原是陳姓族人舉行春秋祭祀和議事聚會的地方。面寬五間27​​.84米、進深三間16.7米,二十一架梁六柱出前後廊,梁架、駝峰、斗拱、雀替雕刻花紋,后外金柱明間、次間裝12扇鏤雕屏風,稍間設花罩,堂前設月台,石雕塑柱以嶺南佳果為裝飾,欄板嵌鐵花。正脊上陶塑瓦脊是1981年修復時重新燒制的。後進後堂及大廳三間原是安放陳氏祖先牌位及祭祀的廳堂。中後堂面寬五間,進深三間,二十一架梁用五柱后牆承重,后金柱間各設高7米的木鏤雕龕罩,后稍間設神龕,內設21級木階放置神位、牌位。除中軸線主體建築外,其他廳堂、廊廡、齋室、廂房等建築中廣泛採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做裝飾,梁架、斗拱、駝峰、牆壁、墀頭、踏道等均以梅蘭菊竹、花鳥蟲魚、嶺南佳果、歷史典故、戲曲人物等題材為裝飾內容。(網上搜錄)


建築中廣泛採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做裝飾,歷史典故、戲曲人物等題材


建築中廣泛採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做裝飾,歷史典故、戲曲人物等題材


架梁用四柱、梁架​​、駝峰、斗拱、雀替均刻有花卉、瓜果、人物等紋飾。


堂前設月台及高7米的木鏤雕龕罩


上為木鏤雕龕罩內香爐,下為建築內窗花和門耳。


重現廣州西關大屋內陳設。


嵌瓷展品。


建築中廣泛採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做裝飾。


建築中廣泛採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做裝飾。


建築中廣泛採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做裝飾。


建築中廣泛採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做裝飾。


建築中廣泛採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做裝飾。


建築中廣泛採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做裝飾。


大院中有棵米仔蘭,香氣芬芳。


嶺南盆景。


長長的門廊。


長長的門廊。


後花園。


故事:許多遊客參觀陳家祠,在驚嘆這座精美絕倫的傳統建築的同時,總會提出一個疑問:這座著名的歷史文化建築是如何躲過「文化大革命」破「四舊」這一劫的?導遊通常會講述這樣一個故事:1966年「文革」期間,陳家祠就停止了開放。因為古祠屬於民間祠堂舊建築,而且建築裝飾上,不少圖案內容都是祈壽納福、陞官發財的題材,被列入封建「四舊」的範疇。

1966年6月,廣州一批紅衛兵沖入陳家祠破「四舊」,他們將供奉在後堂的一萬餘個陳氏牌位搬走,並點燃大火燒掉,又把廣東民間工藝館徵集回來,存放於後院的兩條清代石灣陶塑瓦脊被毀壞。還有一些紅衛兵要爬上屋頂,搗毀古祠屋脊。

    博物館工作人員極力阻止,勸說要保留國家的文物保護單位,最終讓陳家祠闖過這一關。然而,破「四舊」高潮一浪接一浪。當時,市文化局屬下的廣州新華印刷廠獲知陳家祠已經閉館不開放,就立刻以趕印「紅寶書」《毛澤東語錄》為由,寫大字報要求文化局將陳家祠撥給他們使用。

    還沒等文化局同意,工人們便把印刷機器搬進了祠堂,把廳室變成了車間……正是因為古老的陳家祠成了印刷「文革」刊物的重要紅色宣傳基地,紅衛兵們也沒有膽量進入古祠破「四舊」。

    然而,陳家祠這座文物建​​築長期處於工廠開工的狀態,到了「文革」後期,經歷近十年破壞性使用和風雨侵蝕,給其主體建築留下許多隱患:地基下沉、屋頂漏水、排水渠道堵塞、牆體出現裂紋。更糟糕的是,1975年的夏天,一場強颱風把聚賢堂屋頂上,一條清代燒制的26.7米長的陶塑人物脊飾摧毀。

    1980年12月31日,廣州市新華印刷廠終於從陳家祠遷出,將主體建築交還廣東民間工藝館。(網上搜錄)


在陳家祠前廣場草地,居然有洋娃娃.........

下一輯繼續介紹廣州之旅。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10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3 個評論)

回復 秋收冬藏 2014-2-22 23:01
好看,能聯想到許多古代的故事。建築雖然沒有皇宮裡的恢弘大氣,但有民間的閑趣。
回復 徐福男兒 2014-2-22 23:12
保護得非常好,10元門票也不算貴。可惜對聯是新撰的,恐怕老的已經被掃四舊了吧。
回復 rosejyy2000 2014-2-22 23:34
很有特色,保護得也挺好,呵呵,我老爸單位就在它的旁邊。
回復 峻山 2014-2-23 02:54
拍得真好,太有特色了!
回復 ChinaGate 2014-2-23 07:52
這帖我要是不頂我就不是鄉吾寧了
回復 格物便是致知 2014-2-23 17:42
秋收冬藏: 好看,能聯想到許多古代的故事。建築雖然沒有皇宮裡的恢弘大氣,但有民間的閑趣。
是非常不錯的民間古建築。

謝謝欣賞!
回復 格物便是致知 2014-2-23 17:44
徐福男兒: 保護得非常好,10元門票也不算貴。可惜對聯是新撰的,恐怕老的已經被掃四舊了吧。
保護得好,要謝謝毛選四卷 ,請看故事:

故事:許多遊客參觀陳家祠,在驚嘆這座精美絕倫的傳統建築的同時,總會提出一個疑問:這座著名的歷史文化建築是如何躲過「文化大革命」破「四舊」這一劫的?導遊通常會講述這樣一個故事:1966年「文革」期間,陳家祠就停止了開放。因為古祠屬於民間祠堂舊建築,而且建築裝飾上,不少圖案內容都是祈壽納福、陞官發財的題材,被列入封建「四舊」的範疇。
1966年6月,廣州一批紅衛兵沖入陳家祠破「四舊」,他們將供奉在後堂的一萬餘個陳氏牌位搬走,並點燃大火燒掉,又把廣東民間工藝館徵集回來,存放於後院的兩條清代石灣陶塑瓦脊被毀壞。還有一些紅衛兵要爬上屋頂,搗毀古祠屋脊。
    博物館工作人員極力阻止,勸說要保留國家的文物保護單位,最終讓陳家祠闖過這一關。然而,破「四舊」高潮一浪接一浪。當時,市文化局屬下的廣州新華印刷廠獲知陳家祠已經閉館不開放,就立刻以趕印「紅寶書」《毛澤東語錄》為由,寫大字報要求文化局將陳家祠撥給他們使用。
    還沒等文化局同意,工人們便把印刷機器搬進了祠堂,把廳室變成了車間……正是因為古老的陳家祠成了印刷「文革」刊物的重要紅色宣傳基地,紅衛兵們也沒有膽量進入古祠破「四舊」。
    然而,陳家祠這座文物建​​築長期處於工廠開工的狀態,到了「文革」後期,經歷近十年破壞性使用和風雨侵蝕,給其主體建築留下許多隱患:地基下沉、屋頂漏水、排水渠道堵塞、牆體出現裂紋。更糟糕的是,1975年的夏天,一場強颱風把聚賢堂屋頂上,一條清代燒制的26.7米長的陶塑人物脊飾摧毀。
    1980年12月31日,廣州市新華印刷廠終於從陳家祠遷出,將主體建築交還廣東民間工藝館。(網上搜錄)
回復 格物便是致知 2014-2-23 17:45
rosejyy2000: 很有特色,保護得也挺好,呵呵,我老爸單位就在它的旁邊。
哇,廣州好多地方關你樹
回復 格物便是致知 2014-2-23 17:45
峻山: 拍得真好,太有特色了!
謝謝欣賞!
回復 格物便是致知 2014-2-23 17:46
ChinaGate: 這帖我要是不頂我就不是鄉吾寧了
多謝大頂
回復 rosejyy2000 2014-2-23 22:36
格物便是致知: 哇,廣州好多地方關你樹
唔知系幾代前,在廣州系大家族,不過依家系風吹雞蛋殼,財散人安樂,上兩三輩的事了。
回復 w2y4 2014-2-24 19:58
真漂亮。
回復 格物便是致知 2014-2-26 19:28
w2y4: 真漂亮。
謝謝欣賞!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18:1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