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挽面」又稱「開臉」,是廣東城鄉尤其是潮汕地區風行的民間傳統美容術,即經擅長「挽面」的婦女用線將女子額前、鬢角的汗毛拔掉,修出彎彎的月牙眉。隨著美容院的增多,這些擅長「挽面」的婦女越來越少,如今在廣州,只有北京路商業圈上下九步行街,及一些鮮為人知的小巷裡才會出現專門給人「挽面」的婦女。
俺在網上找到一篇中國新聞網的報道中寫到:年近六旬的蔡姨坐在一張小板凳上,熟練地用手和牙齒擺弄一條紗線,然後在她面前的年輕女子臉上交錯絞動,隨著紗線的「走動」,年輕女子的臉慢慢變得白皙。蔡姨說,這種美容技藝叫「挽面」,如今在廣州並不多見,因此吸引了不少年輕顧客前來「嘗鮮」,當中還不乏外籍顧客。十年前,蔡姨退休后便在人流密集的北京路商業圈附近做起了「挽面」生意。一卷細棉線、一塊「挽麵粉」、兩張木凳子,這就是蔡姨的美容工具。蔡姨說,她剛在廣州擺攤時,來「挽面」的大多是中年婦女,而現在她的顧客卻以年輕人為主,而且每個星期都會有外國人來光顧。 「我幾乎每天都坐在這裡,從早上十點到晚上六點,我的熟客大多是這一帶的街坊鄰居,路過的行人也會因好奇坐下來讓我'挽面'。」蔡姨說。和蔡姨並排做著「挽面」生意的,還有粱姨,她也在此經營了近十年。記者與粱姨閑談間,一名皮膚黝黑的非洲女孩走過,熱情地與梁姨打起了招呼。梁姨告訴記者,這位外國女孩住在附近,每隔一段時間都會來找她「挽面」,有時還會帶朋友過來。粱姨說,很多外國人經過的時候都會好奇,因為語言不通,他們經常比劃手勢詢問粱姨在做什麼,粱姨便一邊示範一邊告訴他們,這樣可以令他們皮膚光滑,於是一些外籍女孩子們便開始嘗試,並逐漸喜歡上「挽面」。「有時候會有一些馬來西亞或者印度尼西亞的華人留學生路過用粵語詢問,我會用粵語跟他們介紹'挽面'的歷史與功效,而給這些語言相通的顧客'挽面'時,我還會跟他們閑聊中國與海外生活的差異,」粱姨回憶道。採訪中,蔡姨和粱姨還從腰包里掏出很多名片,及一個小記事本,上面寫滿了顧客的名字和聯繫方式,其中還有一些英文名字。蔡姨說,這些都是客人們特意留下來的,為了以後方便聯繫,預約「挽面」。蔡姨和粱姨都來自廣東江門,二十年前便離開家鄉到廣州謀生,退休后才在路邊做「挽面」的小本生意。她們每次挽面的價格大約在5元到10元之間,而每天最多能有十餘個顧客,有時候一個也沒有。雖然收入不穩定,但她們對這份工作充滿了熱情。粱姨說,坐在這裡可以和很多年輕人打交道,還能偶爾跟外國人聊聊國外的生活,這種日子很充實,如果有一天老得做不動了,希望能有人繼續坐在這裡,向大家展示中國傳統的美容術。
(以上一段摘自中國新聞網的報道:"羊城百態,廣州街頭的民間傳統美容術")
當時俺見兩位大嬸正忙著給顧客挽面,俺就沒有打擾她們,與女兒們在旁觀了一會,拍了幾張照片便離開了,而俺在這裡遇上的這兩位大嬸,極可能是報道里蔡姨和粱姨。
兩位大嬸聚精會神,認真工作。
從客人臉上,看到一層白色爽身粉,作潤滑作用。
右手食指與中指長期纏繞著膠布,保護手指。
「挽面」是一種無化學品,純手工的美容術,而這種古老美容術「挽面」,不知還能承傳多久?
離開挽面大嬸,繼續往北京路南端走,路過高第街,因有有下一場約會,沒時間重遊高第街,只在街口拍了幾張照片。
高第街是廣州著名商業街之一,這裡建築具有歷史氣息,這裡商家主要經營布匹、服裝、鞋帽、百貨等。
關於高第街名稱的由來,傳說以前這條街上有個財主的女兒與一個叫高弟的小夥子相愛,被財主家的傭人揭發,兩人私奔出走。後來高弟夫妻在外發達回到這裡,見到財主已家道中落,於是買下整條街。街名於是就叫高弟街,後來有一個秀才路經此地,認為高第街名太俗,於是改一字,取高中科舉、高家府第之意,「高第街」一名流傳至今。(網上搜錄)
1980年10月,高第街作為廣州市第一個工業品市場正式開設,也成為了全國第一條經營服裝的個體戶集貿市場,靈活的經營方式以及新潮的服裝款式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旅客和商販,主要經營布匹、服裝、鞋帽、百貨等, 1983-1992年是高第街的鼎盛時期,前來買衫褲的,除了廣州本地市民外,更多地是從全國各地湧來的服裝批發商。(網上搜錄)
今天的高第街已經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內衣一條街」,幾乎所有店鋪在賣的都是形形色色的內衣褲、泳衣、皮帶等小配飾。
今天的高第街已經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內衣一條街」,幾乎所有店鋪在賣的都是形形色色的內衣褲、泳衣、皮帶等小配飾。
高第街位於廣州越秀區,連接北京路和起義路,是廣州著名的古老商業街之一。圖片拍攝於北京路高第街口。
下一輯繼續介紹廣州之旅。
小雨點0514: 看那個女人的神態,好像不疼啊!?
rosejyy2000: 好象也叫開臉,結婚前有些地方要做,茶說得對,不過現在的人也不拘那麼多,但看過些文章,說開臉不好,灰塵微粒直接會走入毛孔,如果臉上有少許絨毛,會把灰塵微
格物便是致知: 住正市中心,你好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