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第二天,前去明十三陵遊覽,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築群令第一次到中國旅遊的洋老師洋家長大開眼界,反而洋小朋友們好象沒有特別的意外表現,反正小朋友們去那旅遊都開心。
十三陵入口紀念品店鋪吸引洋小孩們的眼球。
這輛路邊三輪摩托車引起老師學生們興趣。
游園圖。
碑亭門外的華表。
亭內豎有龍首龜趺石碑一塊,高6米多。上題"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文長達 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熾撰文,明初著名書法家程南雲所書。
碑文詳細記錄了長陵、永陵、定陵、思陵諸陵的殘破情況。碑東側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是嘉慶帝論述明代滅亡的原因。
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華表,其頂部均蹲有一隻異獸,名為望天吼。華表和碑亭相互映襯,顯得十分莊重渾厚。
大紅門后的大道,叫神道,也稱陵道。起於石牌坊,穿過大紅門,一直通向長陵,原為長陵而築,但後來便成了全陵區的主陵道了。該道縱貫陵園南北,全長7公里,沿線設有一系列建築物,錯落有致,蔚為壯觀。
洋小孩邊走邊不忘用手機拍照留念。
石獸共分6種,每種4隻,均呈兩立兩跪狀。將它們陳列於此,賦有一定含義。雄獅威武,而且善戰;獬豸為傳說中的神獸,善辨忠奸,慣用頭上的獨角去頂觸邪惡之人。獅子和獬豸均是象徵守陵的衛士。麒麟為傳說中的"仁獸",表示吉祥之意。
駱駝和大象,忠實善良,並能負重遠行。
洋小孩也調皮,爬上石像照相。
有點創意。
駿馬善於奔跑,可為坐騎。
石人分勛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為拱手執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誠。
在皇陵中設置這種石像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有了。主要起裝飾點綴作用,以象徵皇帝生前的儀威,表示皇帝死後在陰間也擁有文武百官及各種牲畜可供驅使,仍可主宰一切。
洋女孩與韓裔女孩石人前合照。
校長也不甘落後,留影一張。
龍鳳門由四根石柱構成三個門洞,門柱類似華表,柱上有雲板、異獸。在三個門額枋上的中央部分,還分別飾有一顆石雕火珠,因而該門又稱「火焰牌坊」。
明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內最主要的旅遊景點之一。
發現旁邊有一座三星級廁所。
陵門為單檐歇山頂的宮門式建築,面闊顯五間,檐下額枋、飛子、檐椽及單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構件;其下辟有三個紅券門。
石雕以龍為主體。
第二進院落,前面設殿門一座,名為祾恩門。
殿內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坐像。遊客在像前扔了一堆紙幣,莫非將古皇帝當乞丐。
殿內還陳列永樂大典複印件等展品。
明朝皇冠。
金冠。
后冠。
長陵陵寢。
長陵的陵宮建築,佔地約12萬平方米。
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以上資料捜自百度)
離開十三陵,下午前往長城參觀。圖為途經一家鴿子餐館。
友好小使者:應中國江蘇省教育廳邀請,經過半年籌備,墨爾本布萊克羅本小學組成了中國訪問團,包括10位四到六年級學生丶4位校長老師及8位家長代表共22人,於去年九月十五日離開墨爾本飛往中國,首站北京。
說明:為能顯示照片景觀的真實性,本輯照片未經PS處理,亦沒時間剪裁,只將75%像素縮減后,留25%Data直接上傳。
秋收冬藏: 相片照得很有童心。 武官石像肩上的鎧甲是一張橫眉怒目的臉,文官頭上戴個倒了的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