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篇接近尾聲,朋友可能會有疑團,為啥不見寫台北故宮博物院,身為世界上收藏中國文物最豐、最精的博物館之一 的 台北故宮博物院是台灣游中的重點,一定會去,在游台灣第二天便去參觀了。但是有點遺憾,館內不讓拍照,不能拍照國寶留下以後慢慢欣賞,不過不讓拍照反而讓我更集中精神欣賞文物,整整三個小時,每一展廳用心去看,展品令人嘆為觀止,與陝西省博物館 比較, 展品以公元前為主,而台北故宮博物院展品以公元後為主,都是國寶呀。
台北故宮博物院當天外景
當我參觀到負一樓時,忽然見到在一角落有一小櫃檯,上面售賣一本叫"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一書,打開一看,全書以文字祥盡介紹館藏精品,並以精緻圖片展示,有些國寶還以不同角度拍攝,非常精美,當即二話不說,掏錢買一本,新台幣750元,換算成澳元才28元, 得此寶貝,不虛此行, 超值!
幸好 當時 買了此書,後來出展覽廳後到禮品店,不見有此書售賣,Lucky!
書 中介紹: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主體來自清代朝廷,亦即其所承襲宋、元、明、清的宮廷典藏,可謂歷代國家府庫所藏「國寶」概念的總和;並加上民國以來捐贈、購藏的新增文物,煌煌然有六十八萬餘件之多,是八千年文化中器物、書畫、古籍的瑰寶,也涵蓋清代朝廷督導的美術、工藝與典章檔案之菁華。
下面所有照片是我翻拍此書內容,用作介紹部分寶物之用。
第一寶,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晚期玉勾雲形佩, 歷史最悠久, 公 元 前3500-3000 。
古人在打磨石料製作工具的經驗中,認識了散發春陽般光澤,又堅韌不朽的美玉,認為它蘊含豐富的「能量」,也就是「精氣」,可用來雕琢祭神的禮器。遼河之西、燕山之北的廣漠草原上,常翱翔著成群鷹鵰;因此紅山文化居民信奉這類以厚實彎喙為特徵的猛禽為神的使者「玄鳥」。勾雲形佩就是用美玉雕琢抽象的,似乎是隱藏在雲端里的神玄之鳥。是巫師佩帶以通神的禮器。
第二寶,新石器時代山東龍山文化晚期玉人面紋圭 。 , 公 元 前2200-1900 。
這件人面紋圭呈現黃灰色細膩質感,曾以拉曼光譜鑒定為閃玉( nephrite )。從形制與紋飾分析,應該是龍山時期黃河中下游的玉禮器。刃端向上時,中段器表淺浮雕一面具象、一面抽象的面紋。前者是頭戴「介」字形冠,圓眼、咧嘴、獠牙、戴圓耳環的面紋,左右耳各垂一側面人頭。後者則以大漩渦眼配「介」字形冠,左右還平展既似雙翼、又似牛角的突起。兩面均加雕乾隆御制詩與璽文。
商末周初銅亞丑方簋, 公元前1100-1000。
三件青銅器都是以獸面為主紋,以雲雷紋為地,具八道高棱脊的方形器,均有「亞丑」銘。方形器在商代晚期數量稀少,大多發現於高級貴族墓葬中。「亞丑」為氏族徽記,可能是文獻中的薄姑氏,是商王在東方的主要盟國,今山東青州一帶為其活動範圍。這三件傳世器,質地精美,紋飾雄強;方尊與方觚原藏於熱河避暑山莊,方簋藏於北京景山的壽皇殿。
西周晚期銅毛公鼎,公元827-公元前782。
器形簡樸端正的毛公鼎,以其器腹內壁的銘文而為國之重寶。銘文全長五百字,為迄今所知最長的青銅器銘文。銘文內容見證了西周「宣王中興」的歷史,其以古雅精奧的文風表達了宣王對毛公的諄諄告誡、殷切期待,任重道遠之情,今日讀來仍令人為之動容。
西周晚期銅人足獸鋬匜, 公元877-公元前771。
「匜」與「盤」是古代行盥禮的必備禮器:受洗者雙手置於「盤」上,侍者以「匜」裝水,從上方澆於受洗者雙手。「匜」的器身大多寬廣有如水瓢,一側有流,以便倒水,另一側有把手,方便持拿。本器把手如龍,而最特殊的是器底的四足,為雙手交握的小人,似為異族僕役者,在青銅器中較為罕見。以人形作器足的風氣,大約盛行於西周晚期,延續至西漢。
西漢晚期至東漢金片包玉豬一對,公元前220。
本對玉豬是高等級的喪葬用玉,作為墓主人手握之用。青綠玉質,頭尾受沁白化,表面有附著物,身軀包覆金箔,金箔下的玉色依然瑩潔。漢人相信玉器有增強精氣的功能,以玉材作為葬具,是希望逝者肉體不朽、靈魂長存;由於豬的繁衍相當快速,會給家族帶來財富與興旺,因此玉豬握在手上,期待逝者能夠保佑後代,多子多孫、累世恆昌。
東漢玉辟邪,公元25-220。
玉辟邪昂首挺立、氣宇非凡,是漢代帶翼神獸的代表作。四足猛獸同時還長有翅膀的形象,最初可能來自於西亞地區,「如虎添翼」代表了不可限量的神性與能力。流傳至清代時,乾隆皇帝相當喜愛,特地為其製作底座,並賦詩篆刻在胸口和座底之下。玉質本為青白色,在好古的風氣下,前人將頭、頸、胸等處染色成褐紅色,更顯得古意盎然。
北魏太和元年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坐像。
北魏太武帝廢佛的浩刼之後,歷經文成帝( 453-465)大力復興佛教,至孝文帝太和年間( 477-499)北魏佛教造像風格趨於成熟,形成一種特有的風格,本作作品即為太和風格的典型樣式。同時主尊、背光和台座保存完整,作工精緻,圖像內容豐富,不論供養人的描繪、背光背面浮雕的故事,生動反映北魏的佛教信仰內容,而且又刻有造像銘文的明確紀年,實為世界罕見的珍品。
宋、遼玉鏤空龍紋盤,907-1279。
此玉盤的龍紋雄強矯健,與「北宋真宗禪地玉冊」所附玉匱上之嵌片的龍紋近似,而風格更像遼陳國公主墓出土的金花銀奩上者,故推斷玉盤應屬十一世紀上半、遼或北宋的作品。當時北方皇族用玉極盡精緻與奢華,用玉傳統似乎產生南消北長的微妙變化。然而,如此技藝成熟而又風格華美的玉器,不論南北,都是極為珍稀、罕見,估量在當時應屬皇室所有的頂級器用。
宋蘇軾端石從星硯 。
端石的評價在北宋時逐漸提高,本件展品石質瑩潤,且有石眼,硯池正下方有一眼柱,象徵明月,硯背斜面高下錯落六十餘眼柱,彷彿眾星在下,石眼色青綠、有暈,石質精良,硯型作抄手式,是北宋硯式主流,作工高雅不俗。硯身側面刻蘇軾為好友王鞏所作的硯銘,雖未必為蘇軾書跡,卻透露出文人好硯,與友人共賞的情誼。
南宋~明玉荷葉洗
形如枯槁而包闔起的荷葉,葉梗在底部彎繞一圈后順勢上揚至杯側,此安排除增加造形變化外,還具有圈足與柄把的實際功能,為兼顧視覺與使用的完美設計,傳達自宋至明精巧細緻風格之極致。搭配多層次鏤雕作一把蓮狀的紫檀木座,更添秀美清雅,堪為當代設計工作者學習的典範。
明嘉靖剔彩漆九龍圓盤
剔彩是明代晚期雕漆的代表,層層堆疊的色漆,經由剔刻,在不同層次中顯現瑰麗的色彩,兼具浮雕與彩繪之美。刻意保留的刀鋒,形成清楚的線條,斜刀的側面一條條流轉的輪廓線,增加內縮外張的空間深度錯覺。龍鳳紋樣為明代晚期宮廷用器的代表,本作品用工俐落,漆色沉穩,構圖協調,保存狀況良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
明萬曆五彩瓷百鹿尊
明代萬曆時期的五彩瓷器頗負盛名,這件五彩百鹿尊,器高 35公分,胎骨厚重,器型端整,釉彩用色繽紛絢麗,紋飾布局滿布全身,繪畫用筆直率樸拙,主題蘊涵吉祥寓意,是院藏五彩瓷器的代表作品。青花五彩瓷器在明代嘉靖、萬曆時期燒造極盛,因燒造工藝繁複,大型器皿尤其顯得珍貴,如本件之形制規模及裝飾紋樣者則更是稀罕難得,院藏亦僅此一件。
明晚期三松款雕竹窺簡圖筆筒
截竹為圓柱狀筆筒,雕刻屏風仕女人物,有「三松」二字楷體陰刻款,為晚明嘉定竹人朱三松的作品。題材脫胎於明崇禎刻本《正北西廂記秘本》版畫,為紅娘窺看崔鶯鶯讀張生書簡的故事,構景布局頗多新意。此作以毛雕、線刻、與深淺浮雕等多重技法搭配組合,營造視覺層次的變化與靜穆深遠的意境,是嘉定竹雕臻於極致之作。
清順治西藏金嵌松石珊瑚壇城順治九年達賴五世進 。
壇城,為西藏密宗修行法器,音譯為曼達,象徵供養盈滿宇宙之無上珍寶。壇面鑲嵌之松綠石代表須彌山、四大洲與鐵圍山構成之宇宙,壇城周壁則鏨刻有五妙供與八吉祥。全器細緻的金屬工藝與珊瑚、松綠石之質材與磨切,均屬上乘。由其皮盒之清代墨書可知,此器應為順治九年 ( 1653年 ),五世達賴喇嘛與順治皇帝會面時致贈之禮。
清雍正銅胎畫琺琅牡丹紋蟠龍瓶
畫琺琅是清朝才發展的新藝術形式,但在康、雍、干三朝皇帝積極贊助下,迅速燒制出獨樹一幟的精湛作品,在工藝史上極負盛名。 此件銅胎琺琅瓶雅緻豐富的用色,即是雍正朝宮中琺琅作煉製出九種新顏料、與舊有色料混合,調製出更多色彩的成果。代表清宮銅胎畫琺琅藝術之最高成就。
清雍正瓷胎畫琺琅柳燕圖碗一對
依據造辦處檔案記載, 一面畫出裝飾紋樣,一面寫有詩句的瓷胎畫琺琅,應正是雍正皇帝推廣的宮廷樣式。為了與宮外產造有所區隔,無論畫圖、寫字都須專人負責;從兩件作品紋樣具有左右對稱的特色中,亦得以理解規劃產造之際的精密考量。器表用以呼應畫意的「玉剪穿花過,霓賞帶月歸」兩句詩,取自明朝詩人申時行所作《應制》一詩。
清皇帝御用朝冠
清代為滿洲人建立的帝國,自建國之初即排斥改滿衣冠效漢服的建議,因此作為皇帝重要象徵的朝服,大部份遵循滿洲習俗,再加入草原民族的因素。以玉草編織而成的笠狀朝冠、長垂及腰的朝珠和系佩刀、火鐮石等的腰帶,都包含了多元文化的因素,展現其作為多民族統治者的政權特質。同時透過正黃旗的明黃色與滿洲東珠的使用,彰顯皇帝獨尊的地位。
清乾隆二年陳祖章雕橄欖核舟器底刻「后赤壁賦」
以烏欖核雕刻而成的小舟,具有弧形篷頂與艙底。船艙兩側各有四扇可以開闔的花窗,船上載著八人,物相刻畫細膩, 人物神態生動。船底刻有蘇東坡「后赤壁賦」全文,共三百餘字。由刻署日期與名款可知出自雍正、乾隆時期宮廷牙雕名匠陳祖章之手,為傳世果核微雕登峰造極之作。
清雕紫檀多寶格方匣附各式珍玩 32件
多寶格是貯存各式珍玩的箱匣,同時容納中外古今書畫工藝,且常是清代皇帝親自品評選件組合成。皇帝承襲文人的生活品賞,且喜愛西洋與東洋貢物,深具巧思的多寶格無疑是清代宮廷文化品味的具體呈現。本件方匣以可推開的四扇形槅屜為主,外壁窗紙分別為清代襲仿宋四書家、元四畫家的作品;匣的底座抽出,又是另一巧玩羅列的空間。全器設計精巧,作工細緻,是多寶格中的精品。
清紅木鑲寶石如意 。
長柄如意,紅木為底,雕為三曲弓型,造型屬清代中晚期頗為風行的三鑲式如意。紋飾具有富貴壽考,瓜瓞綿綿,子孫萬代,鴻福齊天之祥瑞寓意。製作繁複工細,結合硬木、玉石雕刻,珠寶鑲嵌與金工多重工藝技術,是象徵吉祥喜慶、納福增壽,陳設用的宮廷瑞器。清代常以如意祝壽、慶賀、頌吉祥,使精巧華麗及眾多吉祥意涵於一器的如意,成為一項特殊的工藝類別。
清翠玉白菜
這白菜名揚天下 ,但實際在故宮寶物排不上名次 ,另外一件" 五花肉" 石 ,也是名聲大噪 ,但實際上不入此書目錄
本作品是以半綠、半白的翠玉為材,運用巧雕手法,琢碾成一株葉綠梗白、葉上還停著兩隻昆蟲的白菜。其原本為陳設在永和宮內之「寶石盆景」的一部分。清末光緒皇帝的瑾妃曾住過此處,故有推測,翠玉白菜可能是其嫁妝。青葉白梗的白菜寓 意清白;象徵人品純潔,葉尖昆蟲寓意多產;祝福子孫綿延 。自然色澤、人為形制、象徵意念,三者和諧而圓滿,遂成眾人最深刻且共有的美感經驗。
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冊
王羲之(約 303- 361),祖籍山東,出身仕族世家,西晉末隨父南渡,作過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東晉永和年間( 345- 356)去職,與東土名士盡山水之游。熱衷詩歌,音樂與書法。他學書歷程是由近而古,轉益多師,取資廣博,尤其精研體勢,將秦篆漢隸各種不同的筆法,融於真行草體中,形成最佳體勢,所以唐朝人稱頌他「兼撮眾法,備成一家,為萬世宗師」。 這是一件行楷書短簡,內容是大雪之後向友人問候。明代鑒賞家詹景鳳指出 ,此跡筆法圓勁古雅,意態閑 逸,對趙孟俯的行書有很深的影響。從用筆來看,此帖多圓鈍的用筆,點畫勾挑都不露鋒,結體平穩勻稱,在優美的姿態之中,流露出質樸內斂的意韻。乾隆皇帝極珍愛此跡,譽之為「天下無雙,古今鮮對」。乾隆十一年,他將此跡與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寶藏在「三希堂」中。此帖一般認為是唐代精摹本。
釋文: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唐顏真卿祭姪文稿卷
顏真卿( 709- 785),後世尊稱顏魯公、顏平原。祖籍山東臨沂。李西烈叛亂,魯公奉命前往諭降,貞元元年( 785)八月三日,以不屈殉節。安史之亂,魯公堂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賊兵進逼,太原節度使擁兵不救,以至城破,顏杲卿與子顏季明罹難。所以文中說,「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事後魯公派長姪泉明前往善後,僅得杲卿一足、季明頭骨,乃有〈祭姪文稿〉之作,時年魯公五十歲。評論書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說。魯公一門忠烈,生平大節凜然,精神氣節之反應於翰墨,本卷最為論書者所樂舉。通篇使用一管微禿之筆,以圓健筆法,有若流轉之篆書,自首至尾,雖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頓起始,黑灰濃枯,多所變化,然前後一氣呵成。
本卷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刪改塗抹,正可見魯公為文構思,始末情懷起伏,胸臆了無掩飾,當是存世魯公手書第一名 墨跡。
宋蘇東坡書黃州寒食詩卷
蘇軾( 1037— 1101),四川眉山人,字子瞻,號東坡。兼善詩文、繪畫、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北宋四大書家。元豐二年( 1079)蘇軾謫居黃州(湖北黃岡),第三年四月寒食日,有感於季節更替,生活睏乏和仕途挫折,作〈寒食雨二首〉,其後書成此卷。蘇軾詩中波瀾起伏的情緒已然轉化成筆下縱橫流轉的墨沈,攲側錯落、跌宕生姿。此卷由宋至今,流傳九百餘年,後人譽為蘇軾存世最好的書跡。
黃庭堅( 1045- 1105)於 1100年陰曆九月前為此卷作跋,黃庭堅作跋,字形體之大,超過東坡本文寒食詩,雖自謙無佛處稱尊,然實百代爭勝,雙美並具。
元吳鎮墨竹譜冊
此作是至正十年( 1350)吳氏七十一歲時,為佛奴所作的畫譜,費時一個半月完成。共計二十二開,前兩開書蘇軾文,后二十幀畫竹,每幅又以草書題寫畫墨竹的要訣、心得與詩句等。全冊畫竹不但諸態悉備,法度嚴謹,同時吳氏又運用草書筆法入畫,行筆縱橫生動,與他款識草書跌宕的筆勢互相輝映,二者相得益彰,誠為一件書畫合壁的佳作。
明 唐伯虎 畫山路松聲 。
明成祖敕纂永樂大典 ,明嘉靖隆慶間內府重寫本
《永樂大典》修成於永樂五年( 1407),總 11095冊,是為中國史上規模最大的類書。原貯於南京的明宮文淵閣, 13年後( 1421)隨成祖遷都北京,明嘉靖 36年( 1557),宮中大火,為防止遭遇不測,皇帝下令按原書的冊式、行款重新摹寫一部,至是《永樂大典》遂有正、副本兩部,由於歷史因素,正本不知所蹤,現今存世之三百餘冊率皆副本。
清高宗敕纂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乾隆間寫本
《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最盛大的文化工程。乾隆皇帝匯聚當時頂尖學者,歷經十五寒暑,最終修成這部世上最大的叢書,收錄先秦至清初傳世典籍三千餘種,堪稱古代智慧文化之淵藪。從選書、提要、備料、鈔繕、裝潢到庋藏,《四庫全書》無不臻及當時學術暨工藝的巔峰,盡現磅礡壯闊的帝國氣象。本院所藏文淵閣本,在七閣當中最屬精善,而摛藻堂《薈要》更是天壤孤帙,備極珍罕貴重 。
故宮博物院寶物太多,抽出以上十幾樣與朋友分享
格物便是致知的多餘話 :
今次回中國旅遊探親 , 從去年 12 月聖誕節前到今年春節后的 1 月底 , 度過了出國以來最長的私人假期 , 私人假期與出差公幹有著完全不同的心情 , 沒有工作壓力 , 再加上所帶的澳幣 , 匯率一路上揚 , 經濟壓力也相對減少 , 呵呵 …… 所到之處 , 都慢慢看、慢慢賞以及慢慢吃 ,12 月中旬回國與早在 11 月中先行回國的妻女會合 , 在廣州探親訪友 , 除盡情享受中國美食外 , 還到廣東境內的開平、中山等地遊玩 , 更誇過 台灣海峽領略寶島風情 , 而剛從中學畢業的大女兒 , 在我回國前 , 巳到華東自由行十多天 , 故今次全家帶回不少數量的照片和見聞 , 在今後的一段時間內 , 將把照片和見聞組織分類 , 陸續上傳到網頁與朋友分享 ! 希望朋友們喜歡 , 最後祝大家龍年龍馬精神 ! 萬事如意 !
得此寶貝,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