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握手

作者:暗夜行路  於 2013-1-15 12:4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2評論

         關於「贈答」和「握手」這種日常行為,所蘊含的深遠的歷史背景常常被我們忽略,由此產生的延續也讓我們百思不得其解。比方說由贈答到賄賂,如果贈答源於對神的祭祀,好讓神來免除自己的罪惡的話,我們可以把祭祀看作是對神的賄賂。那麼一個有著興盛的贈答文化的國家,可以說是有著傳統賄賂文化。而我們都認為贈答文化是文明的象徵,有贈有答,是禮儀之國民行為。當我們想要摒棄賄賂時,我們是否想好了如何規範贈答的尺度。說到這裡讓我想到了中日之間贈答的不同,你去日本人家做客,禮物都是象徵性的,一小盒點心、一小籃水果等等,你對主人說只是一點心意;如果你帶了太貴重的禮物,反而會讓主人不知所措。我有個日本朋友,她的兒子娶了一位中國女孩,女孩的父母來玩,給我的朋友帶來了一個玉枕,在反覆說明了玉枕的好處之外,也說到了玉枕的價格不菲。朋友惶惶不安地來問我,她該怎麼辦?不知如何還這個情,為了這個她並不喜歡的貴重東西。我告訴她,在中國,貴重的禮物是為了表明我們對對方的重視,並不用立即就還。不過作為日本人,哪怕你送給她一根針,必定還你兩條線的她。終究不能釋懷,按著玉枕的大約價格,請女孩父母在日本旅行了,才算安心。我想這樣的贈答應該是脫離了贈答本意的行為,那麼日本學者多田道太郎是如何論述這個問題的呢?

「說幾句我自己的事,因翻譯勞傑思的《玩和人》,原作者為此寫了[日本版的序],使我吃驚的是,文章中把插花和茶共作為[贈答]的形式,稱讚它是日本的美風。日本人自身沒有想到現代的贈答是什麼美風,會讓異國人注目也感到意外。但仔細想來我曾經有過這樣的事,與一位法國女性相邀著一起去拜訪我的朋友,順手提了一升米去,這是少有的江州米,非常好吃,我得到後轉贈一點兒給朋友。在回來的路上,雖說是異國的女性,正因女性實際是欲言又止,最後嘆口氣對我說:『如果我的話損傷了你,請你原諒,你今天為什麼,出於什麼心理習慣,帶著禮物去的?我們不可思議的其中之一,是你們日本人送禮的習慣』。我被問得目瞪口呆,實在是無意識的行為,主要是,無法用法語恰如其分地表達日語中[轉贈]的微妙處。

當然,在國外,比方說美國的聖誕,贈答是地球上最熱鬧的,只是他們僅在聖誕和生日才如此,是掛歷上規定了的贈答習慣,沒有我們[轉贈]的色彩。根據人類學家萊微-思濤老思的說法,聖誕的贈答能夠放棄掉年間[獲得]的心理,這正是古代人[贈答]的心理,是通過一年一度的節日行為進行賠償,也就是說,西洋人在一年中只獲得,為了剷除罪惡,僅一次無償地送東西給別人。

剛才我用了[剷除罪惡]的日語意思,用精神分析學家布朗的分析來說,事實上,贈答和罪惡關係緊密,他認為古代文化是[贈答]文化,近代的文化是[獲得]文化,其中的聯繫是罪惡這條線。也就是說,古代人為了分擔罪惡而送禮,犧牲自己的所有,獲得一種力量,感到超俗的快樂。贈送:究其根源,是向神獻禮物,是奉獻。可以說,是通過把奉獻給神的,分出一部分贈給人來減輕負罪和負債感。到近代,以物為媒介的贖罪感失去了,財富被認為是罪惡的純粹化、凝縮化、結晶化的產物。「金錢是凝縮了的財富;凝縮的財富是凝縮的罪惡」(NO。布朗)

我們很難理解西方人所說的罪惡[布朗出生在墨西哥],但這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必須以此為問題點,現在暫且放在一邊。從有罪開始分出對神的奉獻、向他人贈物、進一步是交易。有了財富,出現了近代的[獲得]心理,我認為這個推理既有趣又是妥當的。

過去,世界上有一種叫[沉默的交易]的交易,在交換物時必須想到掌管此事的神的存在。在我國也有把東西放到山界,無言交換的記載。據民俗學者的報告,比方說在大菩薩山頂有塊自然石被看作掌管下面城市神的化身。就是說,本來是有神存在的,沒有神就沒有交易,再往交易之前探,說贈答是習慣就不能讓人心悅誠服。

西方的聖誕禮物相當於我國的壓歲錢,這本是人向神奉獻的免除災難的年玉(壓歲錢),是新的一年,神賜與我們的具有生命力的玉{在日語中和魂靈的發音一致},這就是年玉(壓歲錢)。即使是人類做的東西,一旦獻給神,就是神的東西,我們再從神那裡接受過來,又有了新的愉快和感動。民俗家瀨川清子對食品的[接來送往],就其中的[理由]曾經問過一個地方的人,回答是「過去傳下來的。」或者是「不得感冒,不牙疼」。(《日本人的衣食住》)習慣和現實利益正是它的[理由]

現在,都市的人可能會把這種習慣本身作為舊習俗,即使那些懷有「過去傳下來」的想法的人,也不會有一點兒無論何時何地作為對神的信仰對老規矩堅守不移的心。我們這些在都市生活的人有,接到禮物后,回禮或寫一頁信的習慣,這也是[接來送往]的痕迹,是由神所連接的,令人懷念的[結合]

對神奉獻的行為已經成了習慣、痕迹、現實利益、交易、最後是財富,古代時重要的是[奉獻的姿勢],伴隨行為表面的是人類創造的財富,今天與此相反,以財富或是擴大生產為中心,它的表面伴隨著贈物的痕迹,可以說只是痕迹,[贈物]實際上轉成另一個名字叫回扣,恐怕連痕迹都不是。重要的是,假如這樣下去贈物的文化絕滅,那麼[奉獻的姿勢]也會消失,當這種姿勢消失時,我們是不是已經準備好了[結合]的下一個姿勢,如果說不可能再回到歷史上的沉默交易,那麼我們在痛斥贈答墮落,要廢除虛禮之前就必須先摸索出將來社會[結合]的姿勢。

說了一大通贈物的事,在我的腦海里不時地浮現出[握手]的姿勢,握手在人們的交往、身體動作中佔有重要的位置,至今,這種重要性沒有被認識。最近,K保路地古在[處理紛爭技巧的重要部分]明確了握手的重要性(《二十世紀的意味》)。奧路地尕也嘆息在百科字典中關於握手起源的解釋是沒有責任的,他認為握手是服從、臣下之禮的發展形態(《人和人們》)。我卻認為握手不屬於[禮儀]系統,它可能是附屬於通商而產生的習慣。從掠奪和掠奪的東西獻給神的文化形態,進到不是與[]而是與[]通商的習慣產生時,也就有了人和人[相連結]的禮儀。[連結]正象額田嚴指出的那樣:是與發明火和語言不相上下的文明的啟動力(《連結》)。人類應該是懷著驚異的心情,注視著物與物相結合時產生的新動力,於是,在我們的禮儀中留下了結繩的習慣,這不是物與物,是人與人的[連結]——就是說轉化、轉生為握手是一個大的進步。

人為什麼要做這種無意義的握手呢?奧路地尕認為它是種習慣,無意識——被習慣所束縛,一個人和別人握手,通過握手,這個人將自己放在不把對方作為敵人的文化中。

無論在世界的哪一個地方,年輕人都認為習慣是無意義的,比方說福老柏路曾描寫他對在新年有特殊的習慣感到憤慨的樣子。但是在反對習慣的同時,人又製造出新的習慣來,人會依靠法和暴力,我想起希特勒那一隻手斜面向上的[打招呼],這不是和平和溫和的打招呼,而是力量和威嚇的表現。

從習慣中抽身,這種抽身方式與將來社會的[結合]相連,代替握手和禮儀的或是沒有贈答后,人們該用什麼方式進行聯繫呢?還是人們拒絕這種大眾式的聯繫。」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5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5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病枕軛 2013-1-15 23:54
好文~學習了!
回復 賭博客 2013-1-16 08:37
有趣。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暗夜行路最受歡迎的博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1 06:3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