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世界上其他國家,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美國。美國夢、美國精神、美國價值觀、美國模式……是我們很多人熟悉的字眼。而美國對內號稱自由民主、公正平等,對外則窮兵黷武、實行霸權;對中國今天巧言令色,聲稱「戰略夥伴」,明天又揮舞拳頭,大叫「中國威脅」,又讓我們看到了它的多面性。是什麼造就了今天的美國這樣一個「美麗的」帝國?認識美國,首先要了解美國的獨特性以及與此相關的文化政治。
美國的獨特性
美國不同於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它是一個具有種族多樣性的移民國家。除了本土的印第安人,所有的美國人都來自世界其他國家——歐洲國家、非洲國家、亞洲國家、拉美國家。美國的種族多樣性是從17世紀開始逐漸形成的。從17世紀到1776年宣布獨立,美國的移民主要來自歐洲北部,其中絕大多數是來自英格蘭的殖民者。1815年,美國人口840萬。100年後,移民人數達到3500萬,其中大多數來自中歐、東歐和南歐,另有4萬人來自中國,3萬人來自日本。新移民的到來形成了多元文化,但是大多數人都逐漸被美國的主流文化所同化。有一條紐帶把不同種族和膚色的人聯繫在一起,這就是身為一個美國人的國家認同。那麼,是什麼使美國人產生這種國家認同,認為自己是美國人,從而將他們凝聚在一起?這就是美國人特有的價值觀。
美國從一開始就有一個誘人的稱呼:「充滿機會的土地」(land of opportunity)。這個稱呼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們來到美國。到了美國后,很多人確實得到了在自己的國家不曾得到的發展機會,過上了好日子。在這個過程中,美國人形成了六個基本價值觀念﹐其中的三個也是吸引人們來美國尋夢的原因:第一,個人自由(individual freedom);第二,機會均等(equality of opportunity);第三,物質財富(material wealth)。而要得到個人自由、公平的機會和財富,是要付出代價的。代價就是自我依靠(self-reliance)、競爭(competition)和努力工作(hard work)。
雖然號稱世俗化國家,實行政教分離,美國卻是西方世界信教人口比例最高、教徒做禮拜最勤的國家。而且在不斷的發展中,美國人把宗教信仰與愛國主義相結合,創立了所謂的「民族宗教」(national religion)。這種民族宗教成為美國價值觀的支柱,強化了美國人的國家認同,並且賦予他們堅定的民族自信心。
民族宗教之所以被廣泛推崇,是因為它表達了一個對於大多數美國人來說至關重要的信念,那就是,美國人是「上帝的選民」,美利堅民族被上帝所關愛和佑護。最早投奔新大陸的歐洲新教徒相信,他們來到美國是為了實施上帝的計劃。這種信念給了他們智慧和力量,使他們獲得成功。今天的美國人仍然需要這種信念:他們的國家將繼續被上帝所佑護,從而繼續獲得成功。「America,become No.1,keep No.1(美國,爭第一,保第一)」,這是杜魯門在二戰後的一句名言。「爭第一,保第一」是美國精神之魂,民族宗教正是通過頌揚美國往昔的輝煌和榮耀,來滿足今天人們的心理訴求,是美國人在急劇發展的世界變局中保持民族自信的一個重要方式。
這一特定的「宗教傳統」也具有負面效應,它使得很多美國人忘乎所以,狂妄地認為美國就是世界的風範,甚至世界本身。這種狂妄自大,加之傳教士心態——希望別國接受美國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使后冷戰時期的美國在思想與外交政策層面,越來越具有十字軍東征式的聖戰特徵。西方有學者指出,美國是20世紀下半葉的大國中最具意識形態色彩的國家。美國的民族主義「具有一個強大意識形態教條的所有特質:使命意識、歷史必然性和佈道狂熱」。
美國人的這種使命感、愛國心和民族性,在國難當頭之時表現得尤為強烈。當一起國際爭端發生、危及美國利益時,絕大多數美國民眾便同仇敵愾地團結在總統的旗幟下。
美國的中國觀
來自這樣一個極其意識形態化的國家,美國人如何看中國?
最初的印象是,「中國人無法與我們同化」。19世紀中葉,當美國商人和傳教士漂洋過海來到中國時,展現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陌生而奇異的世界:男人的長辮子、女人的小腳,人人留著長指甲、抽大煙……「這個新鮮、奇特的社會喚起我們同樣多的好奇與貪婪,乃至最終的同情」。100多年後,美國最權威的中國近代史學家費正清這樣寫道。
美國人話語和行動之間的溝壑,反映出中美之間難以逾越的文化差異。這種文化差異,使得那些主張改革的美國人對中國產生了幻滅印象。在中國,農家出身的美國傳教士發現,19世紀的中國在衰敗,陷入貧窮、污穢、疾病、腐敗、賊贓和混亂,而中國人不願意做任何事情去改變這種現狀。尤其令他們不解的是,他們基督式的忍耐和寬容屢屢遭到中國貴族的抵制和民眾的冷漠。而在美國,中國人抽大煙、賣淫、裹小腳的照片隨處可見,中國勞工在反華風潮中被屠殺。1882年,美國制定了歷史上第一個,也是惟一一個對一個種族實行排外的法案《排華法案》。當時在美國的華人不過十萬餘,他們勤勞、善良、堅忍、智慧。華人受到排斥有政治、勞工等幾方面的原因,其中最為不可思議的是文化原因,是他們不同於白人社會的特徵和習俗。1876年,舊金山市政府發言人在國會聽證時這樣評價中國人:「他們永遠不能與我們同化。他們是一群永遠不變的外國人,永遠不可能成為我們的同類」。
近年來,「中國威脅論」在美國再度興起。2005年4月一項民調顯示,31%的美國人認為,「中國很快會支配世界」。美國國際問題專家戴維.蘭普頓認為,美國人對中國的認識,已經從「虛弱中國範式」變為「強大中國範式」。前者視中國為虛弱的發展中國家,後者視中國為正在崛起的大國。
未來,美國人會如何看待中國?如果中國現有的政治體制不變,卻一步步強大起來,美國人會怎麼看?怎麼做?如果中國的體制改變,美國人的看法和做法會如何變化?如果中國獲取世界自然資源越來越多,中美之間會不會發生衝突?這種衝突與中國的政治體制是否相關?
一種回答是:只要中國仍然是共產黨領導的非西方化民主制國家,美國人就會尤為感到不安。「一個強大的非民主制中國將會幹什麼?」美國人質疑,並將中國與二戰時的德國和冷戰時的蘇聯相提並論。可以做某種邏輯推斷:一個西方式自由民主的中國能夠消除美國人對中國崛起的疑慮。至少是在未來中國與美國或與其他西方國家發生利益爭端時,避免美國聯合西方各國以道義的名義排斥和制裁中國。
然而,這種邏輯推演似乎是一廂情願的。美國對外政策由現實主義主導,一個強大的中國,不論是否自由民主,美國人都會心存疑慮。在美國人乃至西方人眼裡,中國是個異類,體現在四個層面:第一,中國是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和西方是不同的政治制度;第二,中國在經濟上已經成為一個競爭者,為了維護西方的利益,要想方設法限制中國發展;第三是宗教意識,13億人的大國,不在基督教的脈絡里;第四,種族。
中美之間,過去是合作多於衝突,未來仍將是合作多於衝突。2009年奧巴馬上台後,將華盛頓和北京的關係提上新階段,表示:「美中關係將造就21世紀,從而使美中關係列入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中。」西方媒體解讀,這表明21世紀的兩個超級大國越來越相互依賴——中國是美國國債的主要持有者,美國需要中國繼續為它的赤字買單;美國是中國廉價商品最重要的市場,中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這個全球最大消費國。而在此前,美國同其西方盟友的關係遠比同中國的關係重要得多。奧巴馬還表示:「美國不謀求遏制中國」,「一個強大而繁榮的中國的崛起,將是國際社會力量的源泉」。
儘管華盛頓聲稱,美國對中國日益崛起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表示歡迎,然而,問題是,在美國人內心,究竟中國崛起到多大程度,美國能夠容忍?雖然中國目前在各方面都還沒有足夠的實力與美國競爭,美國人卻已經在擔心,中國的發展速度太快,很快將會強大得難以對付。對於美國來說,與中國的合作,只能限定在幫助美國應對當前挑戰和維護它所主導的國際秩序範圍之內。一旦超限,中國將被視為「不負責」或「秩序破壞者」,美國對中國的遏制還會冷風勁吹。事實上,美國對中國崛起從未放鬆警惕。在2009年9月發布的《2009年國家情報戰略》報告中,美國延續了對「中國威脅」的一貫指控,將中國視為伊朗、朝鮮和俄羅斯之外,可能對其構成挑戰的國家。就在奧巴馬2009年11月訪問中國的同時,CNN民調顯示,絕大多數美國人視中國為威脅—— 71%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對美國構成經濟威脅;51%認為,中國對美國構成軍事威脅。
我們今天所處的世界﹐主權國家仍然是最基本的政治單位。每個國家不論大小,都要維護自己的主權獨立和國家利益。維護國家利益靠的是什麼?是實力。所以,即使是在全球化時代,利益和實力仍然是國際政治的根本。而且在美國眼裡,中國是惟一可能挑戰其世界霸主地位的國家,如果沒有所謂「邪惡國家」與之抗衡,牽扯它的精力,美國勢必加大對中國的懲治力度。回顧剛剛過去的2010年,從年初開始,中美關係就連降陰雨,先後在貿易、對台軍售、達賴喇嘛、谷歌、人民幣匯率、環境保護等一系列問題上衝突不斷。7月以後,白宮和五角大樓雨勢加大,相繼發生了美韓聯合軍演、美國航母訪問越南、中日釣魚島爭端,國務卿希拉里公開表示,南海問題是美國的國家利益所在。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事情都不是孤立偶然的現象,都與針對中國強大的地區大國地位密切相關。11月,美國國會再度呼風喚雨,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年度報告大肆渲染中國導彈對美國的威脅,鼓噪對華全面施壓。與此同時,借朝韓延坪島交火、朝鮮半島對抗之機,「喬治.華盛頓」號航母駛入黃海……
美國擔心和防範中國崛起不無原因。一方面,美國如此迫切地維護它一強獨大的地位,任何,哪怕是微小的中國同美國在實力上縮小差距,美國人都不情願看到。另一方面,中國具有極強的獨立自主性,美國不相信中國能真正成為它在國際領域中靠得住的支持者。由此可以推斷,不論中國的政治體制是否改變,不論中國崛起的速度快慢,中美關係的未來將充滿利益博弈。正如美國學者南希.塔可也爾所言:「中美關係是一段多事的歷史,也將有一個多事的未來。」
中國不可能複製美國模式
很多人都覺得,美國的自由民主具有吸引力,但是另一方面,當對美國的民主經歷多了,我們發現,民主在他們那裡長得好,移植到我們這兒來卻不靈,美國的獨特性決定了美國模式是不可複製的。北京大學潘維教授說過一句很形象也切中要害的話:世界上只有一個白宮,中國要照樣建的話,那一定是假的。「假白宮」就不是自由的標誌了,只能是被真白宮奴役的標誌。為什麼這麼說?美國講人權,總是批評中國的人權,可是我們想一想,它3億人情願與中國13億人分享一片藍天嗎?它不到5%的世界人口,消耗超過30%的世界資源,它情願讓中國20%的世界人口分享那麼多的世界資源嗎?戈爾巴喬夫推行民主政治改革,「拆了克宮建白宮」,結果怎麼樣?他個人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可是蘇聯解體了,經濟政治陷入混亂,GDP下降50%,寡頭壟斷了資源,老百姓遭殃,最後由普京這樣的鐵腕人物以威權的手段來收拾敗局。北京有個基輔餐廳,烏克蘭的國家功勛演員在裡面演唱。國家功勛演員啊,淪落到餐館賣唱的地步!
很多人對自由民主的想法太過理想化。我們應該尊重民主,但是不能迷信西方民主,不是把西方的大選拿過來就民主了,西方選舉民主在很多發展中國家都遭到失敗。中國應該找尋自己的民主發展道路,發展民主要考慮中國的國情和發展階段,更不能為了實現少數精英的所謂普世價值觀,不顧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追求自由民主,一定要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空談普世價值觀,解決不了中國目前的問題。
應該看到,美國有它的獨特性,普通人夢想成真的機會要大得多。美國地大物博,不光是自由的土地(land of freedom),而且是富庶的土地(land of plenty)。歐洲人剛到新大陸的時候,那片肥沃的土地真的是撒一把種子就長。肯吃苦的人拓荒種地,很快就能成為農場主。發展工業后,聰明勤勞的人開個小作坊,沒幾年就能做成一個大工廠。再加上美國早年發展時期對外擴張,積累了大量財富,這些都是后發國家望塵莫及的。中國人實現夢想沒有美國人那麼好的先決條件,美國獨特的發展道路決定了美國模式不適用於中國今天的發展。中國人口眾多,十分稠密,人均資源非常有限,發展空間也受到限制,不像美國夢形成和展開的年代,有廣大的中西部和整個世界作為其發展空間。怎麼能在有限的資源和空間下,讓13億人有比較體面的生活?怎麼共富?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提出了「和諧發展」的理念,決心進一步改善民生,政策的著力點轉到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縮小收入差距、富裕人民群眾,將追求國強民富的發展策略轉為追求民富國強的發展策略。
美國模式不適用於中國,也不適用於其他發展中國家,而中國正在找尋的出路,對其他發展中國家卻有積極的借鑒作用。2009年世界人口達到67億,2010年達到69億,如果不能解決共富的問題,世界遲早會崩潰。如果中國13億人能夠做到和諧發展,就能給世界樹立一個好的樣板。所以,走和諧發展的道路,與自己的同胞,與世界其他國家共存,或許,這才是中國模式,或者說是中國最適合的模式。
近年來,一些學者在討論中國模式。關於中國模式,有還是沒有,好還是不好,大家可以討論,見仁見智。但是,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過去30年間,中國以接近兩位數的持續增長,解決了3億以上人口的脫貧和近3億人的城鎮化問題,並且沒產生大規模的內部動亂,也沒發生對外部的殖民、侵略和戰爭,這在人類歷史上是沒有過的,而且經濟發展至今沒有停下來的勢頭。毫無疑問,中國是有自己獨特性的,我們應該研究建國60多年來的成功所在,以及改革開放30多年的成功所在,同時發現問題所在。我們對外部世界要有一個開放的態度,要學習別人的長處,學習美國的長處,有海納百川的氣概。但是,中國有自己的特色,也應該走自己的路,那就是堅持中國本位,探索中國模式,以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作者:《鳳凰周刊》執行主編)
筆者按:本文摘自中評網
http://www.zhgpl.com/原文網址:
http://www.zhgpl.com/doc/1016/2/2/6/101622670.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622670&mdate=031000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