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漢語介詞淺析

作者:瀑川  於 2022-4-20 07:2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語言文字|通用分類:原創文學|已有2評論

 漢語介詞淺析    (選自作者文集《爽籟清風》)

 

「人生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是應當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這是我高中時背誦的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豪言壯語。本來也想將來英雄一回。但由於種種原因半途而廢,還是加入到養家糊口芸芸眾生的行列。我只想借用這句格言作為探討漢語介詞的開頭。這段話里用到了幾個介詞,屬於的「於」在這裡相當於英語的to;臨死的「臨」相當於英語的nearto be close to; 獻給的「給」可以理解為英語的to;為人類的「為」可以理解為英語的for

 

漢語介詞的地位

 

說漢語的介詞幹嗎要跟人家英語掛鉤呢?因為我童年學習國語的時候,老師沒刻意提過介詞。到了初中學了英語,才建立了介詞的概念。在英文里,介詞是preposition, 簡稱prep。直接的譯法是前置詞。即它總被放在名詞的前邊,完成某種意思。前置詞又稱稱介詞,即它有類似於某種中介的作用。英語介詞用法繁雜,初學者很難在短時間裡掌握。

相對來說,漢語介詞用法靈活,有時甚至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介詞是虛詞,在句子中只起輔助作用,表明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關聯。介詞后需要與名詞相連,介詞后的名詞又叫介詞賓語。比如他在教室里看書,「在」是介詞,「教室」是介詞「在」的賓語。

漢語介詞的概念不大明顯,老師也很少專門強調。第一漢語辭彙的運用十分靈活,一個字可以用作名詞,也可以用作動詞或形容詞。比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裡第一個幼是動詞,第二和第三個幼是名詞。吾是代詞,這裡的吾又是物主代詞。再如,「好」是形容詞,但「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這裡的好又是動詞,還得讀第四聲。介詞也常常如此,有時含混不清,很難把一句話里的介詞明確區分出來。

第二,中國的古漢語簡潔精練,因為漢語詞性轉換靈活,字和詞的意思和類別可以通過在句子中的位置來區分。有時候名詞可以當成動詞用,動詞又可以當成名詞,只須看他們要表達的意思。至於介詞,在可有可無的情況下常常被省略掉。故而古文里一般很少用到介詞。《滕王閣序》800多字里,只用了幾處介詞。如「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用到了於。《岳陽樓記》中「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把話說全了,應當是「在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先生謫守到巴陵郡。」把介詞「在」和「到」都給省略了。由於漢語的使用者習慣於此,他們知道範老先生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然而那些原本說英語人就會感到失落。說到了時間和地點,竟然找不到連接它們的中介?

 

漢語的靈活性

 

由於漢語的詩詞和戲曲都有字數的限制,因此被偷工減料的也往往是介詞。比如「明月出東山,蒼茫雲海間。」出的後邊省略了介詞自。蒼茫之後又略去了介詞於。完整的說法是「明月出自東山,蒼茫的景象呈現於雲海之間。」

對於熟練的漢語使用者,即使沒有介詞,他們也會駕輕就熟地明白詞與詞之間的關係。比如京劇《甘露寺》里的一句西皮流水「長坂坡救阿斗」 說全了應當是「趙雲同志在長坂坡把阿斗給救了。」可唱詞要是這麼一改,喬國老就會為難,不管胡琴拉得多溜嗖,他也唱不出來了。要是有位英國人初學漢語,或許還會把這句唱詞理解為長坂坡是位英雄,他救了阿斗。這樣的理解完全符合主語、謂語和賓語的關係。可是中國人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沒人往歪處瞎琢磨。由此可見漢語的奧妙。

七十年代初,李雙江將軍以一首男生獨唱走紅。「小小竹排江中游」,裡邊也省略了「在」字。要是加上「在」字,「小小竹排在江中游」,七言變成八語,雖然語法嚴謹,但是唱起來彆扭。此外省略介詞的情況還有草上飛,雲里走,窩裡橫,客死異鄉,該出現介詞的地方都把介詞給省略了。

「蕭何月下追韓信」要是翻成英語的話很難省掉介詞,Mister Xiao He is chasing Han Xin under the moon。中文的月下已經表示了時間和場所。如果非要說成「肖何在月下追韓信哪,」文理上也說得過去,只是顯得羅嗦。尤其是用於一齣戲的名字的時候,不大利落。漢語把「月下」置前突出了事情發生在夜晚,襯托出蕭丞相急切的心情。

姑蘇城外寒山寺要是譯成英語的話的得加上好幾個介詞,不妨嘗試如下,From the temple of Chilly Hill outside the city of Gusu。由此可見漢語的自由簡約,而英語的用戶則必須遵循既定的格式。

 

介詞「在」的應用

 

漢語里用的最多的介詞就是「在」了。以至於我的腦中產生過一個印象,漢語的介詞就是以不變應萬變的一個「在」字。華字典里,「在」字有五種解釋。其中之一是「介詞,表示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情形、範圍等。」為了意思明確,「在」還需和前、后、上、下、左、右等搭配起來,標明具體位置。比如「他在山上跑步」,「魚在水中游泳」,「他在文革前死去」,「她在國外讀書」等。「在」不像英語里的inonataboveunderbeforeafterbetween等,這些英文介詞本身已經具備了位置里、外、上、下或先後次序的含義。「在」的使用體現了漢語的靈巧以及詞與詞間的有機組成的集體效果,從而做到「以一當十」。 

除了介詞,「在」還有其他的用法。比如存在,「他老人家一百歲了,依然健在。」比如在於,「一年之計在於春」,「山不在高,水不在深」,「事在人為」和「駑馬十駕,功在不失。」。「在」用於動詞前邊時表示正在進行的時態,例如「我正在城樓觀山景。」和「風在吼,馬在嘯。」「在」可以和其他的字搭配完成某種意思,比如在乎,「他裝聽不見,滿不在乎。」;在意,「這東西很珍貴,你要在意。」;實在,「他這個人不滑頭滑腦,挺實在的。」

「在」在古文里用得不多,古人似乎更偏愛於「於」。如「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瀉出於兩峰之間」,「訪風景於崇阿」,「游於赤壁之下」等。直接用「在」的例子有「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

 

漢語和英語的介詞比較

 

其實除了「在」和「於」,漢語還有許多介詞分別對應著英語里的counter part。唯一的例外是of, 在漢語里很難找到與of直接對應的介詞。但相當於of的有歸屬助詞「的」。比如,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把人民共和國強調在前,故而需要介詞of表示所屬。漢語則喜歡直去直來,不拐彎抹角,按順序說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上這裡的中華是物主代詞,表示中國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漢語中修飾名詞的定語一般只能在名詞的前邊。而英語可以通過of把修飾放到後邊,使句子的前後更加平衡,並且突出被修飾的名詞。

漢語介詞的用法很靈活,甚至在一句話里就有不同的解釋。首先就說這介詞「於」字吧,「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第一個於是介詞從的意思,第二個於則是「比什麼還」的意思。「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於」有從或在的意思。「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裡的「於」也有連接詞比的意思。「苛政猛於虎也」是說苛政比老虎還兇猛。「永州之野產異蛇  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這裡的於又有由於的意思,相當於英語的due to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先和后本來可當副詞或名詞用,但是這裡卻可以理解為介詞,相當於英文里的beforeafter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這裡的「自」也是介詞,有從的意思。類似用法還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然而馬宏亮先生唱的「自從退休離海港」里的「自從」則相當於英文的since

「臨」字也可作介詞用,如「臨死的時候」、「臨走、鄰別」,臨相當於during near。再如例句「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也。」,「飛閣翔丹,下臨無地。」

「跟你動手」,「你跟領導講話要客氣點」和「我跟你一起去」里的跟可以理解為介詞 with。「我跟你一起去」也可說成「我同你一起去」,同又成了介詞。「你跟領導講話要客氣點」也可以說成「你和領導講話要客氣點」,這裡的和又可理解為介詞。由此可見漢語介詞像萬花筒一樣悠忽變換。只要說慣了口,大家認同,就約定俗成了。不像英語介詞那麼呆板教條,說一不二。

「沒他這事還真辦不成」,這裡的沒可以理解為沒有,也可以理解為介詞without 。這第二種解釋似乎有點牽強,完全是為了適合英國人的口味。對中國人來說,說沒有他,離開他,缺了他就足夠了,沒必要非扯上介詞。我管你介詞不介詞,把話說明白就行了。俗話說,那叫「脫褲子放屁」,多費一道手。

 

「成」也可起到介詞的作用,「他怎麼把你打成這樣」,「成」在這裡相當於to,到某種狀態。類似的用法還有「你怎麼落成這般光景?」 然而「我把他當成廠長了」,「當成」則有以為或看作的意思,相當於as。 

「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是清華大學在文革前喊了多年的口號,「為」是介詞,相當於for

沿著、朝著、順著、向著、迎和背等都可用作表示方向的介詞。比如「沿著一條小路走下去」,「順著鐵道走到西直門火車站」,「朝著正確的方向」,「向著太陽,向著自由」,「暖風迎面吹來」。分別相當於英文的alongtowardagainst。 

趁和乘有時也也可以理解為介詞,他趁亂跑了出去。「何不乘此機會殺進城去。」 還有乘勢、乘人之危。相當於英語的to take advantage of.

「開」用作介詞有off的意思,比如挪開汽車、把手放開、離開家。「就」用作介詞時有aton的意思,比如就事論事,就地處理。

「起」也可用於介詞,說起那次運動,我的氣兒就不打一處來。「起」相當於 about 。類似的用法還有「提起宋老三,兩口子賣大煙」。打也能當介詞用,相當於從,from,「打今兒起,我戒煙了。」

依照、按照有介詞by的意思,比如「按照常理他不會這樣。」,「按照」則相當於in the light of,或according to。「我看就按照你的方案干吧。」。根據、依據有介詞onaccording to的意思,依據馬克思主義理論,資本主義必然會腐朽沒落。「照貓畫虎」里的「照」有介詞after的意思。

靠和近有near against的意思,諸葛亮命令馬謖將軍「靠山近水」安營紮寨。還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然而「他靠老爹當了廠長」里的「靠」則有動詞依賴(rely)的意思。倚天劍里的「倚」也有靠的意思。

處和處於用作介詞使用時相當於在,「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處於他的地位,不可能理解百姓的苦痛。」這裡的「處」相當於英語里的at

「諸」在漢語里有「之於」的意思,如「見諸人民日報」、「訴諸法律」、「付諸實施」。

把青春獻給祖國,把四個現代化搞上去。「把」在這裡當介詞用,相當於英語的with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隨」在用法上也可以被看作介詞alongwith,再如隨波逐流。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依相當於along相當於toward。「離天三尺三」的「離」字翻成英語可以是介詞againstfromIt is only 3.3 feet from the sky.

「給」字有時也用作介詞,「你給我進來」類似命令句,這裡的「給」相當於英文的for,而且有加強語氣的作用。「把一切獻給黨」和「說給他聽」里的「給」又相當於to

「由他起草的這個文件被大家選中。」「由」在此是介詞,相當於英語的by。有趣的是中文的介詞短語有時會放到整句話的前邊,突出了這個文件是他起草的。類似的用法還有「這個問題應當由你來處理。」學英雄的時候人們常說:「由我做起。」由又相當於from

他途經上海來到北京」, 經有經過,via的意思。「風從東方來」,「從」的用法相當於from。類似用法還有,「經他這麼一解釋,我就明白了。」「經」相當於after

 

「劉冰同志傳達了關於林副主席叛逃的中央文件」,「關於」的用法似為介詞,相當於About。「跨過鴨綠江」里的「過」相當於over

「以」用於介詞的例句如「問征夫以前路」,這裡的「以」相當於for;「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里的以又相當於with或者用。

「你別多心,他這是沖我來的。」 「沖」在此相當於介詞toward

「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乎」在此處的用法相當於「於」或「在」。

「這事對我來說不大好辦。」「對」相當於to。把「對」當成介詞的用法還有「對天發誓」,這裡「對」又相當於介詞短語in front of

 

帶介詞的成語

 

順藤摸瓜、隨叫隨到、隨遇而安、自上而下、從小到大、漫山遍野、乘人之危、乘虛而入、付諸東流、以一當十、以身作則、就事論事、迎面而來、背道而馳、自始至終、長纓在手、勝利在望、何以解憂、何去何從、倚老賣老、倚馬可待、婦以子貴、依法治國、以糧為綱、在所不惜、隨機應變、臨危不懼、言不由衷、由表及裡、設身處地、異乎尋常、四通八達、付諸行動、付諸實施、 逢傻必奸、以暴易暴、從早到晚、在商言商等等。

 

漢語介詞的特點

 

漢語介詞有時還帶有主觀或程度的含義。比如「你別沖著孩子撒氣」的「沖」就有惱怒的主觀成分,比「你別對著孩子撒氣」要強烈一寫。同時這「沖」字也體現了事件發生時間的短暫。

漢語里趁機的「趁」字隱含著兩個獨立事件偶然符合的出現幾率,俗話說來早不如來巧,這來巧就是兩個事件不約而同地發生,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趁似乎比英語的詞作to take advantage of要巧妙,前者更加突出了事件的巧合。

漢英兩種語言的不對稱性體現於英語用介詞表達的事物在漢語里可以不用介詞,比如without,漢語則愛說「沒有」,或者如「捨我其誰也」用個舍。再如英語里的opposite,漢語則喜歡用對著。

英語用介詞的地方在漢語里會被動詞代替。比如 one by one 翻譯成漢語可以是一個接著一個,動詞「接」取代了介詞by,還加了個「著」表示持續的過程,似乎寓意又比英語豐富。類似的用法還有「明日復明日」,day after day

漢語的靈活性還體現在隱性介詞的情況。比如「殉國」由動詞「殉」和名詞「國」構成。但他們不是通常的動詞和賓語的簡單關係,它的意思是「為國捐軀」。裡邊有介詞的成分,只不過介詞「為」已經被吸收到動詞「殉」里了。動詞含有了介詞的意思,在英語中似乎很難找到對應的用法。隱性介詞還體現於「間」的用法,頃刻之間,中日之間,學生間。每個「間」都對應著不同的英語介詞,如inbetweenamong

本來我一直以為漢語里的介詞是用「在」字以一當十,可是隨便這麼一翻,居然找出50多個可以被理解為介詞的字或詞。當然數目一多,就難免魚龍混雜牽強附會。尤其是漢字一詞多義和一詞多類,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然而經過認真的思考,至少明白了漢語的靈活和特點。只不過說慣了漢語,從來沒有仔細地咀嚼過。英語發展到今天讓人覺得它是先設計后施工,語法相對來說比漢語嚴謹;而漢語則更像實踐出真知,千變萬化,豐富多彩,像眾手澆開的幸福之花。

不管怎麼說,現在世界上講漢語的人口到目前為止還是第一,占15.22%。而講英語的population僅占4.68%,屈居第三。我們當然可以謙虛,但也別忘記驕傲。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NO_meansNO 2022-4-24 09:23
有趣!
回復 瀑川 2022-4-24 21:43
NO_meansNO: 有趣!
謝謝您的興趣。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7:3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