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青青的歲月

作者:瀑川  於 2022-4-5 10:0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紀實|通用分類:原創文學|已有2評論

        

青青的歲月     (選自長篇紀實《秋水長天》)

 

1961831日,我和九十中的同學曹建中一起拎著臉盆兜,扛著鋪蓋卷,乘31路汽車到清華附中報到,開始新的學海生涯。安頓好后,我到清華大學郵局往玻璃廠打個電話,告訴父親我已安全到達。

 

相得益彰

 

清華附中是座老學校,然而高中部從1960年才開始招生,而且面對全市招住宿生。有不少優秀學生慕名而來,大概因為清華大學的名氣,附中又有陣容強大的師資力量。我們進校那年,教學樓已經裝修完善,但是還沒有自己的宿舍樓、食堂和操場。我們暫時住在離清華北門不遠的十三宿舍,和水利系的大學生一起在西大飯廳用膳。一個大屋子擺滿了雙層床,三四十人住在一起,熱熱鬧鬧像大車店一樣。那時候學生不大講究生活條件,有個床位就蠻好,何況住宿費一律減免。這年入學的高中生共有六個班,其中五個班都是學俄語的,只有我們高612班學英語。

 

開學后我發現高中和初中有許多不同之處。第一在於環境。九十中學地處居民區,西接天橋,北通珠市口, 南鄰天壇公園,商店、影院、娛樂場所比比皆是。不要說厭惡學習的孩子,就是愛好學習的,也難免分散精力,用心不專。而清華附中位居高等學府清華大學之北,西邊是人跡罕至業已荒廢的圓明園,周圍是一塊一塊的稻田。不要說聽戲看電影,就是想買根冰棍也不知得走出多遠。學府氣息與田園風格相得益彰,對讀書與修行而言是最理想不過的地方了。我們班後來能有那麼多人考進大學,同這種恬靜清新的環境不無關係。

 

第二個區別是師生關係。初中時,老師、教導主任、甚至校長都直接關照著學生,老師和家長也聯繫密切。老師把學生當成小樹,唯恐他們經不住風吹雨打,長偏了。他們早來晚去,甚至星期天都和學生在一起。這種火焰般的熱情把老師和孩子緊密結合,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師生間的感情也經久不衰。老師不僅傳道、授業、解惑,而且還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到了高中,似乎小樹已經長直,老師的作用更多地體現在授業與解惑。上課時來下課走,給學生留下更多的獨立空間,因而師生感情不如初中那麼深厚。

 

第三個區別則是學生與學生的關係。初中時男女同校不同班,同學之間比較隨便,開玩笑不拘小節,甚至罵罵咧咧。到了高中男女同班,因而大家比較拘束,言語謹慎。初中時不住校,下了學各回各家。上了高中同學們不僅在一起學習,而且還在一起吃飯,課後一起複習功課。大家不僅能在學習上互相幫助,生活上遇到困難也能伸出友誼的手。像初中的師生關係那樣,高中同學間的關係比較密切持久。

 

第四個區別在於學生成分。初中時學生多數來自勞動人民家庭,科級領導的孩子是我們班唯一的幹部子弟。到了高中,學生多數來自非體力勞動者家庭,有不少幹部子弟,廳、局、軍級以上的就有四五個人。相當多的同學有高級知識分子的家庭背景,如工程師、醫生、翻譯等。還有幾位同學有家庭歷史問題。工農子弟相對較少,不過七八個人。

 

由於書香門第的熏陶感染,這些學生不光自覺地努力學習,而且比九十中的學生文靜,知書達理。就學生本身素質而言,大部分在初中時就很優秀,許多人來自名校,如二中、三中、四中、女九中、女十三中、男一中等。獲金質獎章保送的有六七個人。這些學生都有明確的目標,那就是考大學。這個目標促成了他們良好的學習風氣,這種風氣也和附中的環境一樣,使那麼多同學成績優秀升入大學。另一個特點是班上幹部多。除了班長、班委 、三個團支部委員,還有四人在學生會工作,我在第一學期被指定為學生會副主席。幹部多使得班上自律性強,政治空氣活躍。

 

高一的課程有代數、平面幾何、三角、物理、化學、英語、語文、政治和體育。代數老師蘭榮樹兼職班主任,他是廣西人不愛講話。幾何老師曹德傑與她的丈夫孔令貽都在附中教數學,曹老師教幾何。三角老師姓裴,化學老師姓鄭,政治老師姓馮,體育老師姓潘,英語老師王蒂徵,語文老師黃淑環,物理老師張能光。代數老師後來換成清華教授胡路西和孔老師。

 

老師的教學經驗都很豐富,對學生要求嚴格。面對這麼多新老師和新知識,我都能正常接受。比如在幾何作業里,有一道題要求畫出單位長度的線段,兩倍長的線段,根號2 和根號3長的線段,我能聯想到利用直角三角型的斜邊長度來畫出無理數長度的線段。但三角課卻給我來個下馬威。第一次小測驗我用錯了公式,得了2分。初中連續三年全5分的歷史令我無法面對這個現實。我只好把它當成沉痛的教訓,以後凡遇三角公式一定自己推導一遍,並且弄明白如何使用。此外還讀了三角課外書《加法定理》。從那以後我所有的三角測驗都是5分。

 

困難時期

 

1961年經濟困難的陰霾繼續籠罩著全國,這些青年學生經常處於半飢半飽的狀態。 一天八個小饅頭(十六兩一斤)根本不夠吃。父親怕我餓影響學習,幾次騎著自行車給我送饅頭。這饅頭是父親、母親和姐姐一點一點省下來的。家裡人為了讓我念書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呀。我必須全心全意努力學習。

 

一個星期六的晚上,有幾位同學在教室里學習,不時聽到肚子咕嚕嚕的叫聲。有個同學終於熬不住了,要到食堂去買饅頭。另外幾個就說:「幫我帶一個。」把饅頭買回來后,三口兩口就咽進去了。飢餓的念頭沒有則罷,一勾上心來,就越發不好遏制。第二個又站起來去買饅頭,又是一人幾個。如此這般重複了多次,竟然出了個冠軍,有人吃了十六個饅頭,整整二斤。我估摸著如果他的糧票有富餘,會吃出更好的成績。

 

有個同學的腿部出現了浮腫,學校補助幾斤黃豆給他增加營養。有一次為了準備去頤和園的集體活動,我們到清華南門外的飯館去買火燒。推開門一看屋裡零星地有幾位顧客,每人面前放著幾塊白薯。我隨口說了句:「都是白薯 。」出來后覺著失言。如果那幾位顧客吃得飽勁頭足,說不定得揍我一頓,誰願意當白薯呀。

 

有個同學的叔叔寄給他一罐大油,每天吃飯時他都擓上幾勺,令同桌的同學羨慕不已,那時候肚子里缺的就是這點油水。春節快到了買不到大蒜,才大成同學帶了十頭大蒜來到我家雪中送炭,總算沒斷了泡臘八醋的民族傳統。由於口糧緊張,大成送完蒜就走了,連口飯都沒吃,弄得我們全家都過意不去。1961年的困難程度似乎比60年還要嚴重。中國有句古話叫窮文富武。還好我們當時算是習文,飢餓對學習成績還是一種激勵。至少除了專心學習以外不會有別的想法。

 

入學兩個月後不知是因為飢餓還是離家太久,我患上喘病。於是產生轉學的念頭。老師同意了我的請求,回家後父母也沒反對。我開始去北京二中,既而又到家門口的十一中聯繫插班,他們都沒空額。懷著惆悵的心情我拜訪了初中的陳老師,請他指點迷津。陳老師堅決反對我轉學,讓我有病治病,萬不可離開清華附中,不能臨陣脫逃。於是我留在附中。這是陳老師第二次為我人生的方向掌舵,我在附中堅持讀完三年。大概是因為我革命意志不夠堅強,高一第二學期,我從學生會副主席的位置被貶為學生會生活組長,我也沒介意。一來我的確有畏難情緒,意志上有點消沉;二來我當時把學習放到首位,對於社會工作的事不計較。看了幾次醫生后,再加上體育鍛煉,喘病好了。

 

良好的學習風氣

 

附中的學習風氣很濃。每天清晨,一個個在宿舍里或在小路旁抱著英語書讀課文,記單詞。朗朗的讀書聲和清脆的鳥鳴交相成趣,富有生氣。早飯後大家回到教室,上交完成的作業,等著老師上課。上課鈴聲一響教室鴨雀無聲。老師講課時大家一邊凝神注視,一邊做筆記,不想漏過任何細節。那時的講課方式以老師講話和板書為主,很少有師生間的互動。上課時除非老師發問,學生不會打斷老師講話。老師偶爾也會開個玩笑,活躍一下氣氛。

 

下午下課後大家先在教室里寫作業,然後到樓外鍛煉身體。晚飯後又回到教室上自習。有一回不知哪位同學吃了什麼好東西,出了個虛恭。一股臭裡帶酸的氣味由后至前,很快擴散到整個空間。大家不約而同地回頭一看,只見一個同學忍俊不禁,心不在焉地看書,引起一陣騷動。但事件很快就平息下來,大家繼續學習。一直學到十點多鐘再回宿舍洗漱入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簡單的模式重複了九百多天,終於歷盡寒窗之苦考進大學。

 

童心未泯

 

高中是人生的特殊階段。學生的年齡在十多歲上(Teenager),說懂事又不全懂,說成人又未成人。在美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容易出問題。高612 班的孩子雖然好學向上,不會招惹麻煩,但還有點童心未泯。他們喜歡相互起外號,叫起來格外親切。比如把一個瘦得可以見到肋骨的同學叫搓板 ,有位姓劉的同學腿受過傷叫劉拐子。老劉為人厚道,隨遇而安,也不在乎這樣的稱呼。被窩裡打電棒的名字送給了一個叫趙玉柱的同學。有位同學在念英語單詞Prepare時,讀成pia pia,於是獲得了老pia 這個稱號。 有個同學長得象美國總統,獲得肯尼迪的外號。搓板送外號給一個能寫會畫的同學, 二巧, 二巧當仁不讓,立馬回贈給搓板一個日本綽號,三板癟搓,別饒風趣。有個同學說話愛誇張,炫耀過輕工業部的蘋果流油,於是獲得了雅號「蘋果流油」。

 

幾十個人住在一間大屋裡,經常開些玩笑。入睡前有人穿著褲衩踩著凳子,把一盆水放到微開門沿上,期待著晚回來的人猛一推門澆一頭水。另一個人隨手抄起一把牙刷,去刷踩在凳子上的人的屁股。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團支部書記叫黃胖子,有一次他回來晚了,脫了衣服剛進被窩。忽然大叫一聲跳下床來。原來有人事先放進一隻冷冰冰的大蛤蟆 。一天早晨剛剛起床,一個同學拿著5塊錢問大家誰借給他的。另一個忽然想起,半夜有人向他借錢,他拿出5塊借給了那個夢遊的同學。

 

到了高二,附中的食堂和宿舍都已建成,我們的生活局限於院子里的小三角中,即教學樓、宿舍和食堂。很快我們就投入到修建操場的任務中,墊爐渣、平地,經常幹得汗流浹背。 勞動休息時,有人提議湊點錢去買西紅柿。兩個同學騎著三輪從照瀾院買來一筐。大家圍在一起邊說話邊吃西紅柿。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操場建成了。清華大學教務處總支書記邢家鯉同志專門來附中作報告,他一不談國際,二不講形勢,只號召共青團員上跑道煉好身體,將來為祖國服務。他的報告卓有成效,每天下午課後,同學們都三五成群地到操場跑步、打球。鍛煉身體蔚為風氣。 那年冬天的運動會上,萬沒想到我還拿了名次,400米第四名(137),800米第六名(236)

 

附中的老師

 

高中的老師們雖然很少課後來到學生中間,但每個人都認真負責。教語文的黃淑環老師五十多歲,戴副度數較深的眼鏡。面帶憂容,眼裡似乎總含著淚花,可又流不出來。在聯歡會上偶爾也能見到她的一絲微笑。黃老師大概沒什麼親人,和這些年紀輕輕富有朝氣的學生在一起或許是她的唯一的樂趣。黃老師通曉音律,每遇到古典詩詞她都會俯仰吟哦,平平仄仄。她很注重個別字的發音,如「諸」有時要讀作「居」。有位同學名叫郝逕,她總叫他「喝」逕。 她喜歡明快流暢的文風,不反對用詞,但須確切 。遇到詞不達意她會批上「牽強附會」;用詞過多時她便稱之為 「詞藻堆砌,矯揉造作。」

 

有一次為了形容老人走路我借用了「步履維艱」一詞 ,被老師批為 「文白參用」 ,老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可見一斑。還有一次她拿班上一篇《雨後》的作文為例,讓大家討論。文中寫到喜鵲「唧唧」的叫聲。有人站起來說,喜鵲叫聲應是「喳喳」。 老師細心地引導學生體物入微, 在生活中認真觀察,這樣才能寫出好文章。她時常隨機地叫起幾個學生分不同角色朗讀課文。有一回讀一篇葉聖陶的文章,我扮演旁觀者,只有一句話五個字:「哼,板還不錯。」沒想到她老人家說我語氣恰當,還拿了個「最佳配角獎」。跟黃老師學了兩年語文,增加了我對古漢語和詩詞的興趣,打下了一定的文學基礎。

 

王蒂徵老師是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先生的夫人,五十歲左右。她每天從北京大學騎著自行車風塵僕僕來附中教書。王老師在美國居住過,說一口流利的美國音。我初中的林老師講的是英國音。原來管鳥叫「博的」, 現在得叫「博兒的」,好在區別不大, 改起來也不難。王老師對學生耐心友善,從未見她對任何人發過火。她對工作一絲不苟,經常做些單詞聽寫和翻譯的練習。她喜歡用成語,每遇成語,就會說idiomatic。為了增進學生的興趣,她教唱英文歌曲,比如《Old black joe (老黑奴),《Row your boat》。 為了加強口語訓練,她借來一台錄音機,把一位廣播員的朗讀錄音放給我們聽。然後她把同學分批叫到錄音室,每人自選一段課文朗讀。錄好之後再回放出來,使每個人都能聽到自己的發音,尋找差距。

 

王老師幾次邀請我們到燕南園的家中去玩,拿出許多她自費買的書借給大家看,大多是英語小說的縮寫本。我從她那裡借過好幾次書,先後讀過《哈姆雷德》《大衛 科波菲爾》《雙城記》 ,還有《青青的歲月》等。王老師還組織過一次單詞聽寫比賽,一次翻譯比賽。那篇原文的作者是英國共產黨人湯姆—麥恩,他參加過一次共產國際的代表大會。這篇文章描述了他見到列寧同志的激動心情。裡邊有許多長句和生詞,篇幅也不算短。儘管可以查字典,但時間來不及。我做事喜歡一個快字,比別人多翻譯了幾行,於是以量取勝,撿了個冠軍。獎品是鄭易里編的英華大辭典。上面的題字是「外語是人生鬥爭的工具—馬克思」。

 

有時王老師也介紹點禮儀常識。比如上車時要讓女同學在先,同學有些不大理解。現在才知道這乃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我們東方古國遵奉孔夫子的教導,「唯小人與女子為難養也。」我們老家每逢家宴,那些嫂子和姐姐們都得在屋裡忙前忙后,做飯上菜。老爺們兒則坐在炕上推杯換盞,喝上一個時辰。 然後才輪得上女眷們入席。那個年代,如果讓婦女們先用餐,老爺們兒在下邊伺候著,非得炸鍋不可。

 

張能光老師不滿三十歲,是老師中的少壯派。他穿一條藍褲和白襯衫,外面罩著一件灰色雞心領毛衣,乾淨利落,風度翩翩。他是為數不多的晚間能到教室答疑的老師。他講課注重基本概念和實例,時常帶些實物來幫助大家觀察物理現象。他用復擺演示全同鋼球的對心碰撞和動量傳遞;用一個鬆弛的螺線管形的大彈簧來演示縱波。他把初中引進的平均速提高到即時速度。另外對加速度和矢量這些新的概念,也介紹得清清楚楚。加速度不僅會改變速度的大小,也會改變速度的方向。

 

高三時,物理老師換上了清華大學物理教研組的張三慧先生。他說話有點河南口音,年近四十, 短褲短衫,半長的洋襪,精神抖擻,平易近人。一眼看去就知道他是一位生性活潑閑不住的人。他不光物理課上得好,還在大學校運會上得過跳高冠軍。在高612班的聯歡會上,他唱過《誰不說俺家鄉好》。除了概念嚴謹,他還喜歡用口訣協助記憶。比如,「phi(磁通量)變, 右手旋, 請楞茨。」在講反電動勢時,他詼諧地用迴光返照來比喻,活躍氣氛。兩位張老師對我的物理知識很有幫助,以致後來把物理選作職業。

 

關鍵的高三

 

高一和高二的班主任蘭、鄭二位老師,很少在課外光臨,與學生接觸不多。到了高三,班主任換成教語文的高添惠老師。與前任不同,她不光與學生和班幹部聯繫密切,而且開展了許多活動。一來高三是關鍵的一年,二來19631964年也是多事之秋。從1963年全國興起了學習雷鋒、學大慶、學大寨的熱潮。高老師教導學生艱苦樸素,學雷鋒,做好事。我就是在那一年第一次步行回家的,從附中到我家要走三個多小時的路,既節約了車票又鍛煉了身體。

 

為了效仿大慶的政治工作經驗,高老師組織了評功擺好的活動。大家一起對班上的某位同學列舉他的優點及做過的好事。一下子見到這麼多人如此熱情的表揚,有人竟然承受不住,嗚嗚地哭了起來。應當說評功擺好對加強團結鼓勵上進起了推動作用。為了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我們請來同學的父親,軍事科學院的一位將軍,做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報告。老紅軍一席話對同學教育很深。

 

在農村勞動期間,公社知青典型宋曉禾給我們講心得體會,樹立為貧下中農服務的觀念。高老師說上一屆畢業班有個姓陳的同學,聽了曉禾報告后不想回去了,老師做了不少思想工作才把她帶回學校。

 

       

那年中蘇關係破裂,紅旗雜誌連續累牘發表評蘇共中央公開信。我們經常學習討論,還聽過清華黨委副書記胡健的報告和中央台廣播。這些評論措辭犀利,播音員夏青老師的聲音又咄咄逼人,好像每個字元都是從定音鼓上敲出來的,鏗鏘有力。聆聽這樣的廣播不僅是一次政治教育,而且還是一種藝術享受。

 

為了讓大家努力學習堅持到底,高老師常告誡我們行百里者半九十,凡事不能半途而廢。為了克服希望高考題容易的僥倖心理,高老師用水漲船高來告誡我們,考題容易不見得就容易考上。

 

          

 SEQ \* ARABIC 16612班上團員在農村勞動時留影。坐在地上的由左至右,邢雁玲、祁凝一、安連生、宮一棣、張國彬、吳則憐、鮑嘉林、姚寶綸、黃欣、佟裕功;后立者由左至右,蔣靜宜、劉延東、黃永嫻、高老師、王克斌、王之鐸、石謀斌、任長春、趙成銘、劉序明。

 

高老師對班上每個人的家庭狀況都了如指掌,對學生也很熱情。高考後她還堅持家訪,關心學生的去向。決定高考志願的前幾天,高老師發現第一志願填寫清華的寥寥無幾,大部分都想報考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於是她請大學教務處的邢家鯉同志來座談。聽完大家的想法后,邢家鯉像拉家常一樣一一作答。他說哈軍工有的專業清華有;哈軍工沒有的清華也有。清華畢業后也會有許多人分配到解放軍去,一樣穿軍裝,一樣為人民服務。他還講了許多清華優於其他院校的長處。座談會後同學們一下子像像磁針一樣,紛紛指向了清華。最後,有十一人被清華錄取,在六個班裡是考進清華的人數較多的。

 

高中的我

 

高中三年我對自己的基本要求還是初中那樣,全面發展爭取5 分。在班上學習成績算比較好。但由於大家都很優秀,很難分出名次。這三年我讀過《新生代》、綏拉菲莫維之的《鐵流》高爾基的《母親》、托爾斯泰的《復活》。還讀過《古文觀止》《新唐詩三百首》《宋詞選》《三曹詩選》,散文集等。看過《均齊對稱》《楊暉三角》等數學類小書。我喜歡《英語學習》《人民文學》和《知識就是力量》等期刊 。我還經常參加一些課外講座 ,如段學復先生的群倫,趙仿熊先生的計算數學, 及江澤涵先生的拓撲學。 由於基礎不高,很難聽懂這些高檔次的知識。我最喜歡的科目是化學,讀過課外書《氧化還原反應》,做過格林卡《普通化學習題》。定氧化還原反應式是化學里的難點。我在課下學會了用原子的外層電子數來平衡反應式 ,在一次測驗中做到全部正確。

          

 SEQ \* ARABIC 17高三時全班在教室里的合影。第二排左五是王蒂徵老師,左四 黃淑環老師,左三是班主任高添惠,二排右一是孔令貽老師,右二張三慧老師,右三是食堂大師傅劉文友同志。

  

高二暑假為了準備高考,我留在學校集中時間複習功課。在一起生活的有同班的才大成,高614班的蔡同學和一個初中生曾涵貴。那年北京發了洪水,附中周圍的稻田全部被淹。我們找了一塊大門板當船,一直劃到清華的北牆。從水裡出來后,一個小蟲叮在我的腿上,淌著血。這就是我聽說過的螞蟥, 按照聽說過的辦法,我用鞋底在傷口邊上,用力拍打,螞蟥終於脫落下來。

 

一個多月的假期,我做完了所有的高考複習資料,為高考做了先期的準備。到了高三, 我從學生會回到班裡當了團支部宣傳委員,書記是黃欣,組織委員是劉延東,班長還是安連生。那年由於高老師抓得緊活動多,社會工作佔去了不少時間。我還幫助過班上的文藝活動,指揮合唱,參加歌詠比賽。

 

在填寫高考志願時,我原想走出北京,到外地去磨練。 第一類的10個院校都選在外地,父親和母親反對也沒辦法。我又到初中的陳老師家去徵求意見,陳老師堅持要我把第一志願放在清華,這是他第三次為我的前程掌舵。於是我把清華列為首選,填寫的三個系是工程物理、自動控制和工程數學力學系。可能是精神過於緊張,高考前的那個晚上,我徹夜未眠。仗著年輕,居然沒受到影響, 第一天順利地完成了數學和語文的試卷。我穿著帶補丁的短衫和帶補丁的短褲進入考場,一來,那時沒有新的衣服,二來不忘自己來自貧困家庭。親身體驗窮家的孩子只要努力也能考上大學。

 

                

 SEQ \* ARABIC 18 全班在清華合影留念。我在前排右五。 

 

錄取通知

 

1964年八月的一個下午,我們全家還有初中的陳老師一起坐在屋裡,等待著郵遞員帶來的消息。急切的心情令人覺得時間過於緩慢。突然院門口有人喊著我的名字。我連竄帶蹦跑了出去,用顫抖的雙手接過了重似千斤的信封,「清華大學」。我激動地告訴父母、姐姐和老師。然後打開信封,取出了上面印著紅字的錄取通知。我被第一志願工程物理系錄取了。全家含著熱淚,沉醉於難得的喜悅之中。是啊我們這個祖祖輩輩非農即工的王氏家族,終於有了第一個大學生,而且還在一個最好的大學之一。

 

正當我們高高興興地談過去想未來的時候,父親終於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哭出聲來。我母親感慨地說:「得了,你爸爸沒有白白地吃苦受累,總算熬到了這一天。」正在我感到詫異時,姐姐向我解釋,我上高二時,父親已經被迫退休。為了讓我安心讀書,一直沒讓我知道。退休后收入一下子減少一半。為了支撐著這個家,為了讓我繼續學業,父親夏天去給人家當小工,冬天幫人家拉白菜。我當時住在學校,很少回家。於是我想起有一次看到父親褲腿上的泥點。我問過母親, 哪兒來的那麽多白灰,母親推說工廠在蓋房。原來六十多歲的父親那時在做苦工。看著我發愣的表情,母親接著說你爸爸在冬天拉白菜時,常常累得上不了炕。但一想到兒子要進大學,他咬著牙挺了過來。今天他覺得自己沒白受苦,兒子要強,總算把他的願望實現了。

 

聽到這裡我再也忍不住了,哇地一聲衝出門外,伏在對門鄰居的炕邊,開始了我有生以來的第一次放聲哭泣,直到我感到眼皮發腫,眼底發澀,嘴唇發抖。那滾滾的珠淚讓我終生難忘。怎麼說呢別人被錄取時,留下的是歡快和喜慶,而我留下的卻是淚水和傷慟。

 

高考結果

 

我們高612班有十一人考到清華,二人到北大,五人到醫學院校,三人到電力學院,兩人在鐵道院校,四人到北工大,石油、鋼鐵、和地質學院各有一人,師範學院一人, 三個人去軍事院校,一個人去語言學院。四十三人里有三十五人升入高等院校。萬邦儒校長治校有道,高添惠老師理班有方。在未能考取的學生中,有五個人是因為家庭出身不好或社會關係不清,佔全班10%。還有一人因家庭經濟狀況,放棄高考參加工作。

 

如同長跑一樣,雖然大家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但由於多種原因,在似水的流年裡,差距逐漸拉大。後來地位最高的成了黨和國家的領導人。混得最慘的莫過於鮑嘉林,因出身不好失去上學的機會。返回原籍后,生性耿直的他經受不住反覆的批鬥和折磨,兩次自殺。還沒跑出多遠就過早地了結束了生命。每當我在612班的合影里見到他青春年少的身形時,總不免一陣哀嘆和惋惜。願嘉林在九泉之下遠離是非安詳寧靜。其他的同學有的當了區長,有的當了野戰軍師長,有的當了廠長,有的當了總管,有的當了教授,有的當了工程師,有的當了主治醫,有的當了教師,安居樂業各得其所。我後來有幸赴美留學,加入到實驗核物理的行列。 

 

如果說初中三年誘發了我求知的慾望,並裝上風帆馳向海洋。那麼高中三年則讓我找到目標,並且登上一塊陸地。在人的一生中,能成為清華的學生不能不說是一種榮幸。感謝清華附中,感謝老師,感謝高612班同學的友誼。沒有這張跳板我未必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實現父親的願望。

 

那年暑假我期盼著早日跨進工程師的搖籃,苦學六年,然後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沒想到兩年後,一場史無前例的風暴,讓這些羽翼未豐的學子們衝出搖籃,到大風大浪里成長。

        

 


 SEQ \* ARABIC 19612班部分同學2007年在豐澤園的合影。前排由左至右,趙立容、姚寶綸、金昭美、肖平、王克斌、王鳳珠、吳順義、呂富修、胡培莉;後排自左,趙成銘、董志洪、劉序明、才大成、安連生、黃欣。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successful 2022-4-5 17:01
值得羨慕的青春歲月. 留下來這麼好的同學照片真是不簡單.
回復 瀑川 2022-4-5 22:01
successful: 值得羨慕的青春歲月. 留下來這麼好的同學照片真是不簡單.
謝謝,高中是人成長的特殊時期,由童年向成年的過度。
從學習的角度,為進大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3:3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