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無時不有和無處不在的內鬥

作者:瀑川  於 2022-4-1 22:4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雜文|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4評論

無時不有和無處不在的內鬥                

(7-12-2011,《雁陣驚寒》)

按:「這是一篇10年前從維象角度寫的論文。如今應該提高到理性的水平。那就是中國的鬥爭哲學只許一山一虎,有了分歧就勢不兩立,他死你活。而西方崇尚的是民主協商、契約精神、必要的妥協,和完善的法律程序。像奧運會一樣,他們有一個標尺和裁判去衡量對錯、輸贏。此外他們有一個趨於完善的民主選舉的制度,給涉事的雙方或多方提供空間和機會。他們對勝者也制定了約束條款,贏了也不許胡來。勝者非王,敗者亦非賊寇。今天失敗,也許下次就會勝利。政客們的命運掌握在人民手中,而不是那位靠權勢和殺戮維持的皇帝。此外西方在政治生活里採用多言堂,人人有講話的權利。意見不同時,可以明爭。而中國則習慣於一言堂,即使你有理,也不許你把異見空開說出來。輿論的控制權屬於獨裁者,因此從政府到民間,只能暗鬥。

近十年中國政壇的表演告訴我們,在這個古老的國家,即使有人制定了某種制度,也會被一位挑200斤不換肩膀的「偉人」推翻,而那些道貌岸然的權勢之徒居然聽之任之,甚至為虎作倀。在世界上多數國家加入民主化的行列,中國的強人卻還緊握獨裁的權柄不放。」                                                                                               

作為炎黃子孫,喜歡談古論今。我一直琢磨著,中國人為什麼好鬥? 而且好內鬥。古文觀止收錄的第一篇文章,《左傳》「鄭伯克段於鄢就是個兄弟內鬥的故事。春秋時,鄭莊公為了剷除弟弟共叔段,先縱容,令其「多行不義必自斃」,一步步把他逼到絕處,趕出鄭國。

著名的京劇《專諸刺王僚》寫的是王族裡堂兄弟爭奪國君故事。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重耳,有過一場父親要殺兒子的驚心動魄的經歷。秦二世胡亥在趙高的唆使下,害死寬厚仁慈的哥哥扶蘇,竊取帝位。這些內鬥都是發生在統治階級的宮廷內部。

三國時,曹丕逼曹植七步成詩,煮豆燃豆箕,是兄弟內鬥的典型事例。唐太宗李世民是個開明聖賢的好皇帝,但他的皇位是靠與諸位兄弟內鬥而來的。明成祖朱棣的帝業是從他的侄子朱允炆手裡搶來的。昏庸暴孽的明英宗朱祁鎮當了太上皇后,又從弟弟朱祁鈺手裡,奪回帝位。也是內鬥。清康熙兒子一大群,相互間勾心鬥角,拉幫結夥,傳說四兒子雍正爺把「十」字上邊加了一橫,下邊往上一挑,把遺囑里的十四改成了「於」四。他的位置也是靠內鬥得來的。皇室內鬥自清同治爺以後,已不大明顯,因為愛新覺羅氏的生育機能出了點問題。

總共只有15年的秦朝,橫徵暴斂,民不聊生。河南人陳勝,吳廣率眾在安徽的大澤鄉揭竿而起。開始了中國的第一次農民起義 。起義軍迅速壯大,直逼咸陽。不料起了內訌,吳廣被殺,導致義軍失敗。清朝末年,朝廷腐敗,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太平天國。自1851年始,只用了幾年的時間,就打下了以長江為界的 半壁江山。林鳳翔揮軍北上,勢如破竹,直搗黃龍。可是內部爭鬥導致了起義軍功虧一簣。北王韋昌輝殺了東王楊秀清,又加害翼王石達開。韋昌輝被殺后,石達開又分兵西去,敗於四川。天王洪秀全最後重蹈了陳勝吳廣的覆轍。

歷史上君臣斗,官場斗的事例,到處都是。隨便翻翻史書,就能有一大把。有的時候,還不是因為正經事。南朝時,駢儷文成為時尚。寫一篇好的文章,得需要大量的典故。皇帝與臣子每每以自己記得的故事多而自豪。有一個臣子知道的故事超過了皇上,皇上一生氣,竟把他殺了。這也算得上君臣鬥了。看過電視劇紀曉嵐,或聽過劉寶瑞單口相聲的,都知道乾隆、和紳與紀曉嵐或劉墉間的故事,那是一場綜和性的君臣斗和官場斗。有一出京劇潘楊訟,說的是北宋時楊繼業與同僚潘仁美之間同事內鬥。潘仁美裡通外國,陷害忠良,逼得老令公最後碰碑自殺。明初開國元勛劉伯溫,與胡惟庸同朝為官,被胡置於死地,也算個官場內鬥。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針的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到1971年林彪叛逃,經歷過十次路線鬥爭。不管左傾也好,右傾也好,既然發生在黨的內部,就應當叫內鬥。頻率是每五年一次。從正面理解,內鬥「糾正了所謂革命運動的錯誤方向」,「確立和加強了某人的英明領導」。從反面講,內鬥畢竟消耗了元氣,導致了內部分裂和人員的傷亡,有時甚至把黨和國家推到了危險的邊緣。

1966年,中國人剛剛從三年困難時期熬出來不久,毛主席發動了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對劉少奇的內部鬥爭。工人停產,學生停課。各單位,各地區的人都分成了兩派,甚至動刀動槍,兵戎相見。中國出現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的內鬥。最後不得不藉助解放軍和工人宣傳隊的力量,好不容易把群眾斗群眾的混沌局面平息下來。一波方平,一波又起,1971年出現了同林彪的第十次內鬥,差一點讓毛太祖歸天。

去年退休,家裡裝了網路,有機會看了兩部電視劇。一個是蘇聯的《解放》,一個是中國的《解放》。從技術上說,拍得都很成功,戰鬥場面十分壯觀激烈。飛機、坦克、機槍、大炮,都用上了。可回過頭來,仔細一想,有點不對勁兒。蘇聯那部解放寫的是蘇聯人民面對侵略者德國強敵,寸土不讓,浴血奮戰。最後不但粉碎了希特洛的大舉進攻,而且能宜將剩勇追窮寇,一舉攻佔了強盜的指揮中心,柏林。看了讓人解氣。

而我們的那部解放是中國人打中國人。看看雙方指揮官的威武氣魄與運籌帷幄,看看雙方勇士的前赴後繼的殊死搏鬥,看看四野的一尊尊排列整齊的大炮,看看國軍神氣地甩著炸彈的飛機,我犯糊塗了,我彷徨了。日本人一天佔了東北,兩年佔了半個中國,日本人殺了南京20萬同胞,你們這些勇猛善戰的將軍和武士都躲到哪兒去了。

解放戰爭只用了不到4年的時間就結束了,那是幾百萬對幾百萬隊伍的全方位的大戰呀。任何一方的兵力都超過了日本在華軍隊的總數。如果中國人不搞內鬥,調用一半的兵力,抄起真傢伙去打日本,恐怕日本人連八個月也撐不住。人民要少受多少罪,少遭多少難。不知為什麼,我們中國人打中國人時就是那麼起勁、勇猛,一見了日本人就孬了。這也許是至今日本人對咱不買賬的原因吧。這的確是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大問題。(按:「不妨比較一下烏克蘭軍民士如何反抗強俄的。」)

 中國人的內鬥不光局限於帝王將相和領導階層。大凡國人扎堆的地方都免不了內鬥。中國的成語里有一山不容二虎,同室操戈,相互傾軋,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兄弟倪牆,反目成仇,文人相輕,同行是冤家等,這些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國人內鬥的現象。在國內的時候,有個搞固體物理的發現了一個新鮮的課題, 要找人合作。跟他在同一單位的另一個老師馬上四處奔走,說服同行不要參加那個研究項目。

在美國的某大學,兩個中國學生不和,姑且稱之老張,老李。老張告到當局說老李是共產黨員。FBI 還真的做了調查。結論是,「他是不是共產黨,我們不管,我們只知道他沒有活動。」還有一個大學,中國學生和博士后較多,相互揭底,互相拆台,搞得烏煙瘴氣一塌糊塗。內鬥就是對知識界的精英也難避免。聽說有兩位頂尖華裔科學家合作寫了篇文章,共享了諾獎,成為全球華人的驕傲。這兩位大師後來不知為什麼互不過話。君子絕交,不出惡語。作為基督徒,傳教是侍奉主的工作。就是在這樣一個神聖的領域,內鬥也不可避免。有一個華人教會,老牧師為了加強傳教效果,開車數百里請來了一個剛從神學院畢業的年輕牧師。不到一年,年輕牧師對老牧師有點看不起,欲取而代之。他立即被解僱,老牧師也因此丟了地盤。誰也沒撈著好。

80年代末,聽一個朋友說過,華人在美國註冊公司的總數是日本人的幾十倍,而日本人的註冊資金又是華人的幾十倍。具體數目已經忘記。但這反映了華人缺乏團隊精神。兩個人合夥開個飯館,開始時,生意不好,還能攜手對付。到了開始賺錢的時候,矛盾就出來了,最後只好分道揚鑣。美國著名的公司HP(惠普)的創始人修萊特(H)和派卡德(P)自1938年開始合作,使HP公司成為矽谷的旗幟和先軀。兩個人合作了幾十年的時間,HP幾乎成了一個名字, 揚名世界。如果當時興辦HP公司的是兩位華人,很可能,我們現在聽到的會是兩個公司,一個是H公司,另一個是P 公司。

從古至今,中國內鬥不斷。從官至民,內鬥無處不在。我們中國人這是怎麼著了?

幹嗎總要打來打去,弄得大家都不痛快。置大敵當前於不顧,弟兄先得拼個死活。最後只落得國土遭淪陷,百姓塗炭。這是中華民族的恥辱。對於歷史上和身邊的內鬥與恩怨,我們無法一一審理,判斷誰是誰非。但我們可以籠統地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內鬥? 曆數原因,不外乎爭權,爭位, 爭名,爭利。內鬥反映了我們中國人的心胸境界,以及以我為主的思維方式和心理素質。簡言之,就是一個私字。皇帝得了江山自私,為了代代相傳,就要清除身邊的定時炸彈。功臣打了天下自私,居功自傲,討價還價,不可一世。如韓信、蘭玉、年羹堯。 難道我們這個民族的私心真的比其他民族沉重?我也說不清楚。建議生物工程學家,仔細檢查一下我們的DNA,看看有沒有內鬥的基因。建議歷史學家,社會學家能把內鬥當個課題,好好研究研究,找出個解決辦法。至少能教育我們的下一代,為了事業,克服自我,甩掉不良習氣,增加團隊和協作精神,使中華民族更加團結強盛。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浮平 2022-4-1 22:54
作者說的是事實。下面繼續分析現象與根源的因果關聯。


中國的孔老師等學人早就有「君子和而不同」的文明意識平等哲學觀,但在專制結構下只能作為當時有限的個人觀念選擇和小範圍」君子「的群體之約。輸給了次文明等級家觀念的統治者,主觀判斷發號施令總是來得更方便,平等觀需要靠共識度高的具體方法。所以未能形成有更普遍的文明教育意義的觀念。

按照孔老師」小人同而不和「的君子小人之別涵義,此處並非是人格貴賤之分,而是言行觀念之別,也就說明了當時是 ---- 小人當道。等級制度結構從此更 favor 這樣的小人觀念,所以制度改變也變得緩慢艱難。即使有君子出現的概率,但欠缺改變制度的具體方法,容易夭折,甚至倒退,進進退退。
回復 瀑川 2022-4-2 01:19
謝謝浮平同學的評論。中國的商界往往重血緣何義氣。結果,往往是先君子后小人。西方合作更靠契約和志同道合。先小人而後一直以君子相處。至於政界,得逞的往往是小人,耍陰謀,施詭計,製造一個無人打破的封閉系統。連清華的蔣校長都想過把學校辦成永不漏氣的發動機,嚴重損壞了學術氣氛。在絕對權威下,如果有鬥爭,那隻能是內鬥。
回復 浮平 2022-4-2 01:53
瀑川: 謝謝浮平同學的評論。中國的商界往往重血緣何義氣。結果,往往是先君子后小人。西方合作更靠契約和志同道合。先小人而後一直以君子相處。至於政界,得逞的往往是
【在絕對權威下,如果有鬥爭,那隻能是內鬥。】 絕對權威權力的觀念和結構內,有時還有威懾警告,加上未共識的主觀標準範圍廣,若個人有不同意見,首先有恐懼感,隨時要準備面對被抓辮子,扣帽子,被算賬,穿小鞋,承受難以預測的不公正待遇,有口難辨,所以只能選擇少發表不同意見,當不情願的不敢講真心話的」偽君子「。

整體氛圍容易變成了以權斗和利益為主要目的的爭議及圍繞這個目的的人際關係,勝過了為事實,為知識,為檢驗,為認知,為改變而理辨的更高需求層次之共識追求。來自於安全感不夠的效果。即,Hierarchy of Needs,在有選擇的情況下,跳不過各自需求層次的遞進規律。
回復 NO_meansNO 2022-4-3 06:57
好文章。。
老毛刻理解貫通中國的內鬥文化和馬列的鬥爭哲學,一句話給總結了,"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其樂無窮。" 原本以為老毛躺平在天安門廣場,中國不用再折騰,可是老毛2.0的200斤志大才疏,重演堂吉訶德大戰風車,一個與世界現實脫節不倫不類的共產主義戰鬥騎士。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08:4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