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開宗明義,稱「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概括了中華大地分合的歷史。但自秦以來2200多年的時間裡,還是以和為主,以分為次。大體說來,三國時群雄割據逐鹿中原,華夏分了60年;自東晉與16國經南北朝到隋朝,又分了260多年;唐后的五代十國,延續了大約60年;自南宋北部疆域丟失到元朝,分了150年;中華民國時,軍閥混戰,國共對峙,也不能算作統一,又分了39年。加在一起,分治的時間共有570年,也就是說,中國在這2200 多年裡,大約75%的時間是統一的,分裂的時間只佔25%。 亦即,中華大地的主流還是統一的。
求本溯源,中國一統天下的概念還是 在西周建立的。 自武王伐紂后,建立了周朝。周天子威儀天下,制約諸侯,華夏形成了一個以周為中心的統一但採取分封制的整體。如詩經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西周的統一大約延續了300年,由於後世君王荒淫無道。自東周(公元前770)始,周天子力微勢孤,無力主宰諸國,華夏大地形成了多國分治的局面。直到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嬴政兼并其他六國,恢復了江山一統,從周朝的諸侯分封制改成了中央集權。 完成了從版圖到行政的全面統一。自秦以後,中國最為看重的就是統一國土。 一個新的帝王登基后,他的第一個宏志偉願就是東征西討,威加海內,君臨四方。版圖越大的皇帝,威望也越高。從政府到百姓,都把山河統一看作至關重要。那怕地圖上有個小地方尚未回歸,也覺著彆扭,寢食不安。總算計著怎麼把它拿下。
為什麼大一統的思想在中國如此盛行,百代不棄哪?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地緣特點。由黃河南北和長江中下游組成的內陸型華夏地帶,地勢平坦,沒有高山深谷的關隘阻隔,軍事行動與佔領比較容易。不像歐洲,有那麼多半島,高山,南、北、西三面環海,不利於相互征殺。其二是人文因素。這麼廣袤的一塊土地上,百姓們為同一種族,使用同種語言文字,又沒有宗教的約束。地區與地區間的磨合在相互佔領后比較容易,或者說缺乏抗體。不像歐洲,由多種不同的民族和語言,甚至宗教,不同的國家有各自的文化傳統, 即使一時佔領,也難久長。其三乃是各地以農為主,靠天吃飯,思想比較關閉保守,經濟相對落後。氣候好土地肥的地區比較富裕,自然條件差的地區比較窮困。結果是強者有條件征服弱者,而窮國又想自強不息,蓄勢待發,反過來又搶掠富國。最後的結果是,中國每幾百年就出現一個類似唐宗、宋祖的強人,振臂一呼,群雄爭霸。勝利者趁勢平定天下。其四是中國的統治者們大多比較貪婪,佔有慾很強。只要軍事力量允許,決不會讓一個地區存在獨立的空間。 像歐洲的列格頓士登、盧森堡和安道爾這樣的小國在中國無論如何也沒有倖存的機會。
至於大一統的得失可以用8個字概括,即「一榮俱榮,一損皆損」。自秦以來,中國老百姓的日子還是損多於榮,苦多於樂。稱得上盛世的年代不多,只有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開元,清初的康乾。中國的最後一個盛世發生於西方工業革命的時候,但是自乾隆一下,中國一步一步走向了衰落。
大一統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國家大了,比較強盛,容易對付外寇的侵略。可是歷史證明,這個論斷不成立。從秦開始,中國對北部的侵擾採取了消極防禦的措施,築了長城。長城根本擋不住匈奴的進犯。 到了漢朝,只能用通婚、貢品來安撫外寇。到了北宋,兩代皇帝都成了俘虜,丟掉了半壁江山。後來,蒙古的鐵蹄統治了華夏90多年。明末,女真人進關,中國人被迫束了辮子, 當了亡國奴。清亡之後,中華大地又被日本人佔領了8年之久。 大一統並沒有使國家富強,大一統並沒有保衛住疆土,大一統並沒有護佑了百姓。
無疑,大一統有許多的優點,車同轍,錢同枚,文字歸一,軍事統籌。國家大了,老百姓也覺的驕傲,似乎大了就可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可以睥睨萬物,為我是尊。大一統對於封建統治者來說,無疑是最好最方便的選擇。在中央集權下,統治者可以獲得大量的稅收和財富, 從而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政府可以掌控更多的地域,並調撥財力和物資。甚至可以完成築長城,鑿運河,建三峽,南水北調這樣的勞民傷財的巨大工程。皇帝和王公大臣們則可以前呼後擁,一呼百應,讓子孫後代接連佔據龍庭,作威作福。
然而,對老百姓來說,統一其實沒那麼大的必要。國大、國小,你還不是一個樣地成年累月,在農田勞作著,繳租子,服徭役。唯一不同的是國小,政府就小,能夠跑得地方就小。可國家小了,生活水平未必就低, 富饒的或者百姓勤奮地方日子還會更好。就近代而言,新加坡、